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憧灵


在长平之战中,不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突围,赵军都没能突破秦军防线,这的确是长平之战中令大家比较疑惑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力处在弱势,军队战斗力不如秦军,但赵括手下毕竟有足足数十万大军,面对全线防守的秦军,赵军只要攻其一点怎么可能突破不了呢?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长平战场的地形问题。

赵军全面出击,为何突破不了秦军壁垒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接替廉颇出任赵军主帅,在对军队完成初步整合之后,开始主动出击。

就在赵国更换主帅的同时,秦国也将他们的最大杀器白起,悄悄派往了长平前线。秦军秦军营地虽然仍高挂着王纥的帅旗,但实际上的指挥者却已经变成了白起。

赵括率军出战,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在不知道秦军已经更换主帅的情况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率领赵军主力开始对秦军展开追击。然而就在赵军渡过丹河之后,却发现横在他们面前的,是秦军极为牢固的空仓岭防线。(如下图)这道防线是秦军与赵军在丹河对峙期间,依托空仓岭、精心构筑的一道坚固防线。

相信看到这幅地形图,大家想必就已经明白赵军为何无法攻破秦军防线了吧。

1、壁垒极为牢固。作为秦军的主阵地,这道防线是秦军在赵军原本防线上,倾注大量心血后修筑的,牢固无比。、

2、具有地理优势。赵军如果想要进攻空仓岭防线,那么就必须先渡过前方的丹河,但丹河距离空仓岭防线距离过近,赵军即使兵力再多,也无法在狭窄且复杂的地形完全展开。而且,在渡河之后赵军还有多少体力来进攻,也是个问题。

3、仰攻难度太大。空仓岭防线的地势较高,赵军想要进攻只能采取仰攻,仰攻的难度不难想象,不仅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很高,且很多攻击手段无法施展。而秦军则可以依托防线居高临下的进行攻击,这将导致赵军极大伤亡。

赵军全力突围,为何无法突破秦军围困

我们先来看看赵军是怎么被围的。

在赵军进攻空仓岭防线受阻的情况下,赵括便想要率领赵军后撤,撤回百里石长城一线的赵军阵地。白起岂会让煮熟的鸭子飞掉,在赵军后撤之时,以逸待劳的秦军立即出动,不求杀伤敌军,只是死死咬住赵军,不使其顺利撤退。

而就在赵军进攻秦军空仓岭防线的同时,白起首先命令一支2.5万人的军队绕到赵军后方,攻占了没有主力驻守的赵军主阵地——百里石长城一线。(如下图)

其次,再以一支5千人的军队,对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的结合部展开攻击,使得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彻底分割,断掉了赵军主力的粮道。(如下图)

而在攻击秦军阵地受阻,且在秦军骚扰下无法撤退的赵括部队,实际上一直在沿着丹河河谷在前进。而最终,赵军主力便被白起依托“空仓岭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死死围在了一个狭窄地带(如下图)。

这种局势下,虽然秦军和赵军兵力相差不大,但有坚固的壁垒为支撑,有崇山峻岭为阻碍,秦军实际上只需要很少的兵力便已经能够对赵军形成合围。而由于地形的限制,无法完全展开的赵军主力,是完全无法攻破依托地形进行防守的秦军阵地的。


香茗史馆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前线的赵军已经与秦军对峙了三年时间。此刻赵国难以为继,赵王派遣使者屡次催促出战。廉颇勉为其难,数战不利,于是再次退回壁垒,坚守不出。秦军数攻,损兵折将,依然没有进展。

赵国虎口夺食,原本的如意算盘是迅速筑起防线,借助上党地势,吸引秦国来攻。到如今,赵国自己拖不下去了,反而要主动攻击秦军的壁垒了。

当时天下粮仓有五,秦国拥有关中、蜀中、南阳,赵国只拥有河北,魏国只拥有中原。由于秦国以耕战立国,国力调派比赵国更为充分。长久对峙,必然对赵国不利。三年的对峙消耗,赵国已经濒临财政破产了。由于赵王一边求援各国,一边又向秦国请和,使得山东五国在秦国的恐吓下都不敢助赵。

赵国只能孤注一掷将最后的30万预备队投入战场。赵王遍询诸将,无人敢接此重任。只有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愿意接军令,在国家危亡之际站了出来。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赵括家族与赵王本是同宗,当此国难,他岂能坐视?

赵括率30万增援部队奔赴长平,如果这30万人是用于防御的,那就和赵国当时不堪重负的经济情况不符合。所以赵括来到长平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用重兵集团打破对峙僵局,与秦军决战。

因此,并非是赵括逞能,要一味猛攻,而是当时赵国已经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了,赵括的任务就是战略决战,他不能选择防守。

长平之战进入了最后阶段,秦赵皆倾举国之兵云集前线,仗越打越大。战争的规模让其他五国国君目瞪口呆,甚至连观战的勇气都失去了。对他们来说,秦赵都是霸权国家,最好双方两败俱伤,玉石俱焚。这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战争,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廉颇防御策略耗尽了赵国国力)

赵括前往前线军中走马上任,将防御部署改变为了进攻部署,所以一时间更换了很多将领。这是正常的攻防战略调整,并非是纸上谈兵所说阵前换将。

听闻赵军换将,秦昭襄王也暗中让白起为帅,并命令不得泄露消息,违令者斩。白起到达军中,发现长平这个战场真不太好。赵军人数太多,防守点太过于密集,谷地太过狭小,根本没有合适的战场。如果是两军对攻,那就中了赵军的下怀,赵军本来就是要拼命的。

白起将目光移到了丹水河谷地区,这一地区是秦军的壁垒的内部,只要赵括主动发起攻击,诱使赵军进入秦军壁垒的空隙,再以精兵合围,则赵军入秦军之彀中了。这不是一个很复杂的策略,最要紧的是,秦军只有60万人,而当前的赵军也有50多万人。除了留守百里石长城一线的部队,赵括亲自带领的重兵集团有40万人。秦军虽然现在是防守方,占据了地利优势,但是要包围赵括的40万人,白起也无十分把握。

白起将前线部署作了调整,吸引赵军主力来攻。赵军的进攻进行的很顺利,渡过了丹水,向西岸的秦军营垒发动攻势。

赵军很顺利地夺取了丹水营垒,接下来又攻取了二鄣城。这是两年前赵军为守卫上党而建设的营垒,后来被秦军夺取,此刻赵括又带兵夺了过来。

秦军边打边撤,这其中有白起的诱敌之计的原因,也有赵军生力军加入的生猛的战斗力的体现。白起本来想做成一个口袋阵,但是赵军强悍的冲击力,几乎将白起的袋底击穿。白起一世英名,也极有可能在这一仗中身败名裂。赵括此时的想法很简单,重兵集团作战,所谓势不可挡,一切诈术诡计都不会有施展空间。

秦昭襄王每日关注前线战事,听闻赵军一再取得突破,秦王也心惊肉跳,这一战押上的东西太多了。如果这一战秦军战败,秦国将失去霸主地位,重新退回边陲小国。由于之前的霸道行径,秦国一旦失败,迎接他的可能就是五国复仇之战,秦国面临失国危机。历史上一战失国的先例比比皆是。

赵括受到军事胜利的鼓舞,继续加大攻势,将更多的后备军团调上前线。史料没有记载赵军到底经历了多久的拼杀,合理推断应是一点点蚕食秦军防线,这样至少要一两个月的时间。

战役此时取得了突破。

或许是白起作为弃子的诱敌之兵的抵抗过于激烈让赵括认为这是正常的攻守之战,或者赵括此时重兵在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赵括对一切诡计不屑一顾。

于是赵括没有多做停留,他为了完成赵王的命令,继续带领军队发起进攻。

见到赵军进入秦军预设战场,白起迅速命令两支秦军奇兵迅速出动,绕道赵军身后,秦军一支25000人的队伍从北面插入赵军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背后,切断了粮道和援兵;另一支5000人的骑兵则从南面渡过丹水,切断赵军主力和辎重营大粮山之间的联系。

两支奇兵得手后,立刻抢修壁垒——这个工作能否完成直接决定着接下来战役的走向。白起将赵括军引入了包围圈,但是包围圈能否建立起来,谁也不知道。赵军毕竟有40万之众,5000人的秦军敢死队几乎是不可能封住赵军的粮道。

石长城营垒是赵军东北面的最后一道防线,上党地区层峦叠嶂,赵军想要运输军粮,可选的道路极为有限,只能从邯郸穿越崎岖山路运到石长城,再转送到南面的大粮山。此时由于赵括只顾进攻,将大量兵力调集到丹水沿线,石长城的守备力量十分空虚。白起正是看中这一特殊地形,也算准石长城兵力薄弱,才派出5000奇兵,切断了这条纤细的粮道,把赵军一切两半:北面粮道断绝,赵军主力失去了军粮和辎重补给;南面大粮山辎重营的守军虽然还有粮草,但失去了与主将的联系。

赵括到现在还不知道与他对垒的是秦军名将白起——可能他至死都没能清楚这件事。如果他知道是白起主帅,他未必敢如此弄险。他不屑于秦军的包抄行径,可能他还会想着,秦军这一点人马只需要一个时辰就可以吃掉。因此他选择了继续猛攻秦军壁垒,想将战火引到空仓岭,全部夺占上党谷地。到那时,身后的秦军不管有多少,都将陷入赵军的包围中。

可是,赵括发现眼前的秦军营垒俨然一道铜墙铁壁,赵军的全力进攻如同浪花打在堤坝上那样徒劳,史书说,“壁坚拒不得入”。秦军突然变得悍不畏死,寸土必争。

赵括意识到不妙,然后全军掉转过头来,对突入己方阵营的第一批秦军5000骑兵发起攻击。这些秦军敢死队几乎一瞬间就牺牲殆尽,但白起明白这是战役胜利的关键,于是更多的援军源源不断的开到,沿着前面的同袍用生命撕开的口子扩大阵地,然后奋不顾身地迎接死亡。

赵军的攻击渐渐减弱了下来,双方士兵的尸体已经堆成了高山,隔断了双方的视野。最终,这个秦军最为薄弱的突破点用了数不清的伤亡守住了。白起围住了40万赵军,用了不到60万人。

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异常,上党地区保住了。

相持了三年的上党战局获得了对秦军有利的突破,还围住了赵国的40万大军。可是,白起所部在赵括勇猛的冲锋下伤亡惨重,如今依靠壁垒堪堪维持住战线,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进行围歼了。秦赵双方都已经到了最后关头,白起星夜赶回咸阳面奏秦王,要求派遣援军。

秦昭襄王立刻下令尽起国内15岁男子为军,河东地区军民普遍升爵一级,再次编组一支大军交给白起,补充到各部队。在一个月内,围困赵军的秦军的规模达到了100万人——秦国所有的家当都被拿到这里来了,秦军这次是下了重注。

赵国还有底牌吗?有。

赵括在被围后还支持了46天,这段时间他在干嘛呢?为什么没有选择突围呢?赵括在固守待援。赵国虽然倾国之兵而来,但是从国内拼凑一二十万援军还是可能的,北地尚有10多万精锐边军,后来赵军身后的故关防线的赵军也被廉颇带领20万救兵给救出去了。这说明,赵国的战争潜力还是存在的,积极支援赵括这一支军是可能的。

难道秦王这么大阵仗的全国调兵、运粮往上党前线,赵国人都视而不见吗?此时的赵括军面临的形势是:向前冲是秦军壁垒;向后冲是和秦军相持两年的大粮山防线。此时已经被秦军占据,这都是没有办法突破的关隘;向西南是大山,而且要突破游仙山和大粮山防线;向东北冲是秦军的左翼,而且地形复杂。

所以唯有不动,先不让秦军有可趁之机,才能相机冲出包围。基于赵国还可以派出援军的设想,赵括选择了筑垒相持的办法。寄希望于赵国能够得到消息,在一个月内派援军来。

如果赵括军向长平关一带分散突围,也许赵括还有突出去的机会,重新组织百里石防线,还不至于全军覆没。然而赵括没有考虑向这个方向突围,只是被动的破坏秦军的长垒。最后,秦军在东北方向的长垒筑成,赵军的最后一线生机被断绝。

当一个月后,赵军没有等到援军时,赵括才如梦方醒。由于大军被围内外消息断绝,赵国根本不知道赵括军还在坚持。秦军还放出假消息说赵括已经投降,这就导致赵军不敢进入上党地区救援。

最大的可能是赵国援军正在构筑第三道防线准备防备着秦军将要到来的对赵国的进攻,根本没有想到赵括军还在,长平之战还在打。

事到如今,赵军只有奋力突围一条路可走了。

(马服子赵括)

赵括组织了军中精锐,身先士卒,轮番冲击秦军的防线。在乱战中,赵括被乱箭射杀。赵括副帅见主帅已死,为稳定军心,就穿着赵括的铠甲继续指挥。然而,大势已去,赵军的覆灭已不可避免。

投降,已经是赵军唯一的出路了。


而知而行


赵军下决心的太晚了。初期被包围时,断后路的秦军才三万,而且分成两路,这时赵军拼死一搏,分一部分挡住正面,全力打通后方撤退是很有希望的,即使损失惨重也好过全军覆没。

赵括被白起的旗帜吓懵了,拒绝了立刻突围的建议,而是就地防御待援,秦军也乘机增派部队加强包围修筑工事。赵括直到几十天后士兵饿的自相残杀,再也控制不了才突围,军队已经没有战斗力了,而且强攻对方防御阵地,等于是自杀,没几次就死了,全军投降。

赵国此时也拿不出更多军队了,同样缺乏武器装备。

廉颇的邯郸保卫战,集中全国三十万士兵,大部分都是紧急招募的农民,其中成年男子才十万,其余都是孩子和老人。

《史记· 》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很多人认为长平之战秦军损失过半是赵括的功劳,这其实是误会。

第一句话是汉朝司马迁写的,他是最反对秦朝的,很多地方贬低秦朝。秦军打了三年,包括打韩国和廉颇长平防守(他的防守功力看看邯郸保卫战就懂了)阶段,赵括才四十天,而且待在包围圈里,整体投降,那么谁给秦军造成的损失多。白起的这句话的时候,还包括了邯郸保卫战,几次围攻的损失惨重,光第二次开头就损失四到五万。秦王不得已亲自去他家求他领兵,他还是拒绝,并总结了长平到现在的损失情况,不是只说长平,反对继续打。

第二句是秦朝的吕氏春秋,秦朝的实际记载。这是只针对长平之战的记载,只写了士民倦,没写什么损失过半。白起战后连休整都没有,认为不需要,打算直接攻赵,你就能明白秦军的损失了。


中国历史探索者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国运决战,当时赵国大将廉颇坚壁清野,只守不战,遭到赵王的误会,以为他怯战,用赵括代替廉颇指挥战斗。

结果被秦将白起一战而灭,此战赵国损失精锐45万,赵国赖以闻名的骑兵部队全部丧失殆尽。几乎将赵国所有的家底都赔上了。赵国被秦军包围之所以突破不了白起的放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粮草被中断了46天,士兵已无力发起反击。再加上秦军配备 了强弩弓箭,依据有利的地势专门对付的赵军,所以赵军根本没有突破防线的可能。

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军,获得人屠称号,而那个赵括则成为了历史笑谈,“纸上谈兵”由此而来。


木头演义


“赵军逐胜 追造秦壁 壁坚拒不得入”,这句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1,双方沿丹河对峙。2,秦军已经突破赵军沿河的某段防线,越过丹河,占据对岸一个局部区域。很有可能是今高平市区附近的平坦、开阔地区。3,赵军在赵括指挥下发起进攻,第一目的是打击、驱逐过河秦军,以恢复、巩固丹河防线。过河秦军只是作为白起吸引赵军主力的诱饵,可能几乎被全部消灭。4,但是,进攻对岸的秦壁时,攻势遭到顽强阻击。

战况自此悄悄发生逆转,合围赵军的包围圈开始构筑。赵括这时还浑然不知,更谈不上如何应对。

赵军猛攻秦壁的第二目的,应是攻破对方防线中部,鼓出丹河西岸,打乱秦军阵线,迫使秦军后退。当战斗还在激烈进行时,重组防线基本是一句空话,意味着崩溃。白起当然不愿看到,所以坚决守住沿岸壁垒,不让赵军得逞。

在沿岸壁垒上沉重打击半渡赵军,赵军又排山倒海一般一波接一波地涌来。白起看到这个情形,多么高兴。这个结果正是他所必须需要的:赵军主力已经粘在前面了,丹河就是他的是包围圈之重要一段。

包围圈还有两段,一段是百里石长城,这个大家基本没异议。另一段,我认为是大粮山。包围圈大约是丹河、石长城、大粮山构成的三角形。

包围圈是一段一段“建成”的,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又极其隐秘。待赵括醒悟时,石长城已经失守,只能坐以待毙,或者是绝望地反攻石长城。

我觉得,有的网友,甚至有正式的官方说法,忽视了《史记》里的这句文字。而里面最重要的字是:造。直接的意思是,造船、搭桥。对峙场地、攻击方式,都清清楚楚了。这说明秦壁就在丹河西岸边上。

我不赞同秦军5000骑兵沿小东仓河方向攻占故关的说法。理由:1,对面是数以十万的赵军,还有层层栅栏、关隘,区区几千骑兵,孤军深入,怎么突破?2,从对方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过去,还叫“奇兵”?3,距离长约20公里,马匹驮着士兵,能不停地奔到目的地?4,一边搏杀,一边奔跑,到达指定位置后还能剩下多少人马?5,故关在山地,必须下马进攻,骑兵变成步兵,又要仰攻,又要回击追兵,前无去路,后有追兵,万分之一的胜算都没有吧?6,回到前面,几十万赵军也没打过河,几千秦军骑兵就可以?


江心长映tt


这个问题,我不从军事方面来回答,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所以一场战争的走向,除了从直接的军事对抗来分析,还可以从双方的统帅能力性格指挥方式来分析,其实战争的结果也能够八九不离十。

长平之战双方的主将秦国是白起,赵国主将是赵括。那我们就可以开始了。



白起是谁?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是继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这是百度百科中的一段话)可以看出,白起是和廉颇地位一样的,而且还是四大战将之首!



还有就是,白起是从基层一点点利用战功升起来的战将,不管是谋略,武功等都是经过实战磨炼并检验的。这就是不得了的呀,用现在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白起的积累的人生经验或者是他对战争知识的学习是经过实战运用,并且成功了的。说明白起确实是了不起的战将。而且白起的一贯的作战风格是深藏不露,避实就虚,喜欢出奇兵。最后的长平之战就是白起出奇兵潜入赵军后方,打了赵军一个措手不及。以少胜多好不奇怪。


而赵括呢?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喜读兵书,讲起兵法来那是头头是道,连他父亲都说不过他,这就是他有了骄傲自满的性格。但是他父亲却知道他只是书读的好,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我们最熟悉的“纸上谈兵”就是这样来的。

可以说赵括算是官二代,从小生活很好,读书很多,理论水平很高,连实战过得将军在理论上都不是他的对手。

天要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秦国在久攻廉颇防守不下时就开始使用离间计,说廉颇只守不攻是想拥兵自立。这下赵王担心了,就撤了大将廉颇。万万没想到的被赵括的理论水平高所蒙蔽,派赵括担任赵军主帅。纸上谈兵的赵括最终被战神白起所打败。除了军事实力之外,跟双方主将本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你觉得呢?欢迎讨论。


万里河山2017


从内在看秦军'因为军功赏爵,得地,的制度变得人人不怕死敢拼命,敌军不是敌军而是爵位和土地。再加上秦军清楚自己已经包围了赵军只要自己守住防线就能明明白白的收获40万级爵位。明明白白的晋升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

赵军方面粮食匮乏。吃不饱饭没力气提刀上阵。至于赵军做出的各种拼死突围的举动完全是因为对家的思念或者说不拼命过几天完全没粮食了那就真的要凉


荡漾的可乐


简单点说吧!

秦军:在商鞅进行改革后,大秦的国策是“耕战”,平时种地,战时从军!对“耕战”国策进行维护的是“军功授爵制”!“军功授爵制”的依据是敌军的人头!

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对秦军做过如下描述:

在战后,私自抢夺同僚获得的首级,甚至因此自相残杀!

其次,另一个描写是秦军不戴头盔,裸露身体,腰间或手中悬着首级追杀敌军!

再次,每逢与他国开战,秦人必然群情高昂,积极要求参战!

从以上记载看,秦人通过战争可以获得极大的利益,不但国家,私人也会获得利益,因此秦人好战,秦军如虎狼,关东六国甚畏!

赵国虽经武灵王变法,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从兵源素质来看其实赵军与秦军差距不大,但是赵军的战心是比不过秦军的!求胜欲望也不如秦军!故而在防守中屡屡失败,被围后屡屡突围不成!

另外从军事角度来看,赵军胡服骑射后骑兵强大,但是上党是山区,刚刚是骑兵最不容易发挥的地形。而秦军从兵马俑看,除了骑兵,弩已成为一种制式兵器,而且秦军中有一票敢死队,按目前来看应该叫“锐士”,这只部队应该是突破防线的最好选择,熟悉一战西欧堑壕战的人应该知道德军的“风暴突击队”,“锐士”跟它很像!专业突破!

因此赵军在屡战屡败,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兵力处于弱势,士气不振的情况下如何从白起布下的包围圈中突围,要知道防守时,弓弩是最好的武器!

所以,在长平赵括虽然组织突围,始终没有突围出去。


谭小龙29


有一个词叫以逸待劳,有一句谚语叫一山还比一山高。或许有人觉得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了,赵国军队应该能爆发出惊奇人的战斗力的(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的故事),但是不要忘了,当你不要命的誓死拼杀的时候,秦国军队难道就是酒囊饭袋,任你打杀?要知道老秦人之所以每次战争都那么拼命,除了军功奖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曾经他们差点亡国,他们知道战败的下场是什么,所以在商鞅变法开始以及之后的所有战争里,他们都是视死如归,把每场战争当成最后一场来打,输了就会亡国,正是因为骨子里的这种精神才造就了勇往无前的秦国锐士。所以我说:并不是赵国军队不行,而是秦国军队太强。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假如去突围,必须先集中自己一部最强的力量才行,但是要知道赵国军队可是被围困了40多天(白起的围而不打的手段是真的牛逼,真正深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围困到敌人已经没有精气神再做突围了),早已军粮断绝,就是有心也无力(是真的无力)突围。


有点小暧昧哦


地形极为不利赵军 赵军所攻的正是之前秦军攻赵军的堡垒 赵军虽然强 但是步兵还是差秦军一点 秦军攻这些堡垒都很难攻破 不然也不会对峙这么久 并且有战神白起在军中的情况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