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臨終前除掉了一個人,使得蜀國滅亡推遲30年,此人是哪個?如何看待諸葛亮此行爲?

羽評郡主


首先,這題有兩個地方不成立,第一,魏延不是諸葛亮除掉的,無論陽謀陰謀,諸葛亮從來沒有想要除掉魏延。這點《三國演義》是有偏頗的。第二,即使魏延不被楊儀冤枉害死,魏延也不可能為禍蜀漢三十年。所以,不要太高看諸葛亮和魏延了,諸葛亮很無奈,魏延的性格屬性早就註定其憋屈的下場。



諸葛亮的無奈,其實容易理解。夷陵之戰,荊州集團關,張,黃去世,劉封必須清除,糜芳投降,趙雲常年領導禁軍,而且年事已老,其他諸將才能,資歷和以上幾人不能相提並論,只剩下一個魏延了。而當時,魏延和車騎將軍劉琰鬧矛盾,劉琰是誰?同屬荊州集團的高級人士,可惜是個“花架子”。諸葛亮因為劉琰欺負魏延,於是令劉琰道歉,可見諸葛亮是站在魏延一邊的。魏延常常因為諸葛亮不用他的“奇計”而抱怨,諸葛亮呢?並沒有責怪魏延的意思。諸葛亮需要魏延這面在軍中的荊州集團的大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後來的姜維在和蜀漢朝廷的溝通上,就出現很多問題,導致北伐時被掣肘嚴重,蜀漢上下也不能形成一股勁。


(影視劇中的楊儀)

而魏延呢?魏延的桀驁不馴,有一部分諸葛亮對他縱容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當時,荊州集團在蜀漢內部,軍事是魏延為代表,政治是以蔣琬為代表,後勤和丞相府中事物都是楊儀在負責。蜀漢有兩套系統,一套是朝中運行的常規系統,一套是戰時走開府系統。而開府系統才是蜀漢人才上位的主要系統。比如,法正當尚書令,諸葛亮卻是以軍師將軍統領劉備開府中的事物。不是諸葛亮官小,而是這套系統的重要性。後來的蔣琬也是諸葛亮丞相開府中長史,再進入朝中,成了接班人。楊儀以他的才能,諸葛亮本來是要重點培養,可惜他和魏延不和,諸葛亮才常常恨二人不平。魏延和楊儀,一個荊州集團軍事上一號人物,一個是荊州集團政治上的二號人物,諸葛亮不得不頭疼。

(魏延)

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魏延到底有沒有參與,在歷史是有爭議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魏延是沒有參與這次機密會議。《三國志》轉引的《魏略》,魏延是很可能參與了這次會議,甚至諸葛亮還明確要求魏延不要馬上發喪,只不過楊儀依然會陷害魏延。從歷史記載來看,魏延存心謀反是不可能的。可當時楊儀和魏延都上書對方謀反,魏延卻終究成了蜀漢朝中要清除的一方。究其原因,主要是魏延個性問題,也有一部分楊儀是負責丞相府事物的身份問題。所以,在朝中的費禕,董允等重臣一致支持楊儀,魏延就成了“過街老鼠”了,連部下都反叛了。不過害人者終害己,楊儀因為嫉妒蔣琬,最終也害死了自己。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魏延在蜀漢朝中的地位高,但是人緣薄,沒有政治頭腦。即使沒有楊儀這事,魏延想要出頭,也是難了,要影響蜀漢三十年,那就更難了。


大飛熊ヽ騎士


如無意外,諸葛亮臨終前除掉的那個人,該是魏延。

魏延其人,頗有勇略。在蜀漢的軍人集團裡,魏延不是一個人入夥,而是帶著部曲的。三國是亂世,一般的世家富貴豪族為保境安民,往往招募私兵,稱為部曲。漢制,一部為千人,部下設曲。周瑜投奔孫策時就有部曲1000多人。因此魏延在荊州時加盟蜀漢團隊,算是風投入股,是劉備荊州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

劉備遇之甚厚,為了幫助魏延建立功勳,帶著他入蜀作戰,授其牙門將軍。劉備在219年做了漢中王,封五虎上將,魏延也領了鎮遠將軍,把蜀漢集團的北大門漢中都交給他來把守,當時記載是“一軍皆驚”,因為所有人都以為漢中太守必定是張飛做得。因此,足見劉備看重。221年,劉備做了皇帝,魏延又被授鎮北將軍,仍駐漢中。

(魏延不是白身,他有部曲)

在夷陵之戰前後,關羽、張飛、黃忠等老將以及新生代將領多已凋零,因此魏延與諸葛亮一起穩定了蜀漢局勢。魏延曾作為軍中前鋒,多次出擊魏國,最後官位做到了徵西大將軍、假節、封南鄭候。在蜀漢內部官位排行榜上,除了諸葛亮、劉剡,就只有魏延官位最大了。而劉剡雖然官拜“車騎大將軍”,但這個人沒有什麼真本事,只會當時名士清談,因此並不掌握實權。魏延實際上處於蜀漢軍政集團2號人物的位置。

劉琰倚靠自己的老資歷,與魏延有矛盾,諸葛亮讓劉琰寫了檢討書。書成後,不管他怎麼哭求,又把劉琰給打發回成都了。因此諸葛亮並沒有如演義裡所說認為魏延有反骨,要在臨終時設計殺他。直到五丈原事件前兩年,諸葛亮還對魏延頗有迴護,打壓了當時名義上的二號人物。

可是魏延自恃功高,又是武人出身,對丞相府長史楊儀很不滿。這並不難理解,作為諸葛亮的首席秘書長,必然要貫徹諸葛亮的意志。可是魏延對諸葛亮用兵謹慎的做法有不滿。“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本來就一肚子火,性情又高傲無人(關羽倒是跟魏延相好),官位大,脾氣也大,在蜀漢朝廷裡是一個人見人愁的刺頭,敬畏有加。可是“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楊儀,行事真小人也)

諸葛亮去世前,曾召開過緊急作戰會議,沒有召魏延參加。諸葛亮打算徐徐退軍,讓楊儀先行,姜維居中,魏延殿後。魏延大為不解,按照順位繼承順序或者按照軍事正常流程,此時魏延在軍中的官位是最大的,指揮權理應由魏延來繼承。楊儀擔心魏延不同意,就派了蔣琬來探口風。魏延應該信得過蔣琬,就和盤托出,表明自己不願意撤軍。蔣琬應付了一下,回去報告楊儀。他們就按照諸葛亮去世前制定的退軍策略,不管魏延,先行退軍。

魏延被連擺兩道,心裡又急又氣。他自己一軍在前,輜重糧草無著,無法繼續進行作戰,退軍時安排他做殿後,實際上是將指揮權都交給了楊儀。魏延和楊儀兩人水火不容,楊儀以諸葛亮遺命的方式接管了軍隊的指揮權,這讓魏延難以接受。

魏延見到楊儀軍已經準備歸計,就自己先發撤兵命令,趕在楊儀前面撤退,還燒掉了棧道。楊儀也知道魏延存心生事,因此也星夜兼程。魏延和楊儀兩人都分別上書劉禪,指責對方謀反。

劉禪問董允和蔣琬,他們兩個都是文臣,平時見多了武將的飛揚跋扈,心裡本就傾向於文臣。他們雖然與諸葛亮交好,可他們是鴿派,並不支持北伐。因此他們在這時,都選擇了支持楊儀。

劉禪就讓蔣琬帶著御林軍北上,平定叛亂。

魏延在前方還不知後方已經將他定性為謀反,他還派兵佔據了南谷口,準備以叛逆的罪名誅殺楊儀。

楊儀軍中的何平大聲叫陣說:“丞相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敢叛亂?”蜀漢軍隊都知道諸葛亮平時與楊儀、姜維過從甚密,因此士兵們都認為這次魏延是錯的。魏延控制不住軍隊潰散,最後只好帶著幾個親信想逃亡到漢中。楊儀讓馬岱追上去,殺了他。

魏延的人頭送到楊儀案前,楊儀將之棄之於地,還踩上兩腳,說:惡奴,看你還能跟我做對?!全然沒有國失良將的悲痛。可見其人心性品質,不以謀國為重,何堪為主帥謀主?

(劉禪)

這時,蔣琬軍還沒有到,楊儀就將魏延人頭送到軍前,蔣琬就帶兵回成都了。魏延被誅殺三族。可嘆魏延散盡家財追隨蜀漢政權23年,最終落得如此下場。

魏延不可能是叛亂,如果他要叛亂,為什麼還要往南走?直接往北投降司馬懿不就行了?所以魏延往南來,只是想殺掉楊儀,拿回軍隊指揮權(魏延懷疑楊儀假傳軍令,借諸葛亮去世擅自亂權)。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有意要除去魏延呢?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因為魏延的性情高傲,類似關羽,與蜀漢集團的荊州集團的很多人都搞不來關係。作為蜀漢集團碩果僅存的老將軍,魏延一旦成勢,這些文官將沒有一個能夠製得住他的。這與諸葛亮建議劉備殺劉封的邏輯是相同的,其最大目的是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諸葛亮在生命彌留之際,放棄了有冒動傾向的魏延,轉而啟用他的“君子黨”。

可是,這樣並不符合諸葛亮的精神用兵的策略。如果諸葛亮故意把魏延逼上絕路,那麼怎麼可能讓魏延殿後呢?難道不怕魏延一咬牙,帶著所部軍馬投降了司馬懿?

所以諸葛亮應該是沒有誅殺魏延的計劃的,他特意把姜維放在隊伍中間,並告訴楊儀和姜維,如果魏延不肯定,就不管他,你們先退。諸葛亮認為魏延不會造反,他所有的部署,都是逼迫魏延就範,乖乖退軍。可諸葛亮沒有算到,這短短几天事態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人們的預計,魏延和楊儀互告謀反,最終兩軍火拼。

那麼,魏延如果不死,是否蜀漢就亡國了?

這是有極大可能的。

與劉封類似,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已經尾大難掉。那麼,以魏延的軍事設想,必然會發動風險係數高的奇襲活動。而諸葛亮認為勝算不高,打過去只是白白損失蜀漢的國力和人口,因此一直制約著魏延的用奇之法。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魏延之死,也算是一個陰差陽錯的結局吧。蜀漢集團幾乎所有的重要官僚都希望魏延死,他怎麼還能活呢?


而知而行


看題主這個意思,大概是說諸葛亮設計誅殺了魏延吧?很遺憾,這個標題不但是標題黨,而且說“使得蜀國滅亡推遲30年”更是無稽之談。實際上,魏延之死,不僅和諸葛亮的設計毫無關係,並且對蜀漢來說是一場嚴重的內耗。

魏延之所以拒絕班師,根本不是因為他想謀反,也不是因為他不愛戴諸葛亮,而是因為他作為一個職業軍人,認為打仗的事情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的死就改變原先作戰計劃,哪怕是蜀漢最高決策者諸葛亮也不行。所以他就說,丞相雖然去世了,但我魏延還在,我還可以接著打的嘛!

但問題是,誰敢讓你打呢?儘管諸葛亮臨終前曾下令:如果魏延不聽命令班師你們就自己撤不管他,但是作為劉備身前的愛將之一,此時蜀漢武將集團裡面資歷最老的將軍,魏延如果真的不撤退,會讓人怎麼想,是不是這傢伙要搞事情?畢竟在迷信的古代,魏延這個名字,是要幫魏國延長壽命嗎?

偏偏魏延還和丞相府長史楊儀是死對頭,作為丞相府的“丞相”,楊儀算得上是諸葛亮的大秘書長。魏延的這種舉動,在他看來無疑就是把他弄死的好機會。所以在他的上下活動之下,魏延成了反賊,並且最終被殺。而楊儀自己也沒好到哪裡去,不久以後他也被以布衣之身處死。

殺掉魏延,使得蜀漢失去了他們立國以來最強悍的將軍(可能沒有之一),也讓他們陷入了內鬥之中。而仔細想想,內鬥,不正是中國人最經常玩死自己的方法嗎?



青言論史


若以歷史而言,諸葛亮臨終前並未除掉任何一人,更談不上“使蜀國滅亡推遲30年”。

正史中,雖然諸葛亮234年去世前數月,發生了蜀漢元老劉琰因當眾SM老婆而被司法機關判處死刑的鬧劇(演義中將此事後挪到姜維時代),諸葛亮去世後則發生了魏延和楊儀爭權失敗,怒而作亂,最終身死的慘劇,但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這是諸葛亮安排的。而此二人之死也決談不上使得蜀漢滅亡推遲30年云云。


所以,這裡題主問的應該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臨終除掉的,當然就是魏延了。原文如下:

又喚馬岱入帳,附耳低言,授以密計;囑曰:“我死之後,汝可依計行之。”岱領計而出。少頃,楊儀入。孔明喚至榻前,授與一錦囊,密囑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那時自有斬魏延之人也。”

等到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真造反,在馬岱的支持下殺奔漢中。漢中城下,楊儀按照錦囊妙計行事:

儀在門旗影裡,拆開錦囊視之,如此如此。儀大喜,輕騎而出,立馬陣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馬上連叫三聲誰敢殺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獻漢中城池與汝。”延大笑……遂提刀按轡,於馬上大叫曰:“誰敢殺我?”一聲未畢,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乃馬岱也。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便出其不意斬之;當日,楊儀讀罷錦囊計策,已知伏下馬岱在彼,故依計而行,果然殺了魏延。

這就是演義中“遺計斬魏延”的故事,用於表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按照演義的戰爭邏輯,魏延在當時稱得上天下一流的猛將,如果魏延作亂,雖然蜀漢不至於滅亡,但確實可能帶來較為嚴重的危害。而諸葛亮安排的計策,則使得蜀漢以最小的代價消除了這個隱患。

對於諸葛亮此計,站在《三國演義》角度,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因為演義中多次借諸葛亮、旁白和其他人的口,說了魏延久後必反的預測。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活神仙,他說魏延久後必反,魏延就是久後必反,而事實後面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

其實,以魏延在三國演義中素來表現,不但自高自大、桀驁不馴,而且人品也一般,多次在蜀漢陣營內部煽動鬥爭,例如取西川時候跟黃忠搶攻,四出祁山時候煽動陳式違背諸葛亮命令等。諸葛亮在日,還能制約魏延,諸葛亮一死,要判斷魏延作亂,都不需要諸葛亮這種活神仙的預測(歷史上,倒是孫權預測了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必然禍亂國家)。所以,諸葛亮安排計策除掉魏延,從安定國家立場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再說,諸葛亮安排的除掉魏延計策,也並非是臨終前把魏延叫進帥帳,直接一刀砍了。要是那樣,雖然乾淨利落,卻是殺之無名。諸葛亮作為依法治國的典範,斷然不會如此。實際上演義中,魏延在諸葛亮禳星借壽的緊要關頭闖進帳來撲滅主燈,直接導致諸葛亮掛掉,姜維要怒斬魏延,都被諸葛亮制止。諸葛亮給馬岱設的錦囊計策,也只是在魏延已經造反的情況下,才由馬岱殺之。如果魏延不造反,那麼他並不會被諸葛亮的計策所殺。換言之,如果魏延自己知趣守法,諸葛亮的遺計是不會傷害他的。這也反過來確認了,演義中的魏延,和歷史上一樣是找死。

話雖如此說,站在魏延自己的角度,在還沒造反的時候,就被諸葛亮這麼安排設計針對(雖然針對的是假設魏延造反的情況),想必也是非常鬱悶的。尤其在嘉靖本中,諸葛亮上方谷就安排馬岱截斷道路,想要把魏延和司馬懿一起堵在上方谷燒死,後來上方谷大雨,魏延才僥倖逃脫性命。之後諸葛亮又安排馬岱過去如此這般的推諉楊儀,獲得魏延信任,從此成為諸葛亮安插在魏延身邊的臥底。如此種種苦心安排,魏延若知定然心寒無比。也難怪一些三國愛好者用演義去套用歷史,得出“諸葛亮煞費苦心打壓魏延”的結論了。


巴山夜雨涮鍋


作為看了很多遍《三國演義》原著的我來給大家回答這個問題吧!諸葛亮臨終前除掉的人就是魏延,確切地說是臨終前安排瞭如何除掉魏延,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被除掉的,為何諸葛亮要除掉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死後魏延必反造反!

當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蜀地起事之時,關羽帶兵攻打長沙,魏延殺死太守韓玄投降劉備,諸葛亮見過此人之後便命人推魏延去斬首,劉備不解,諸葛亮告訴就被此人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劉備將信將疑,最終在劉備和眾人的口舌之下諸葛亮無奈留下了魏延的性命!

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最後一戰中,諸葛亮夜觀天象知道自己大限將近,於是留了三個錦囊妙計,其中一個便是如何除掉魏延,諸葛亮將如何殺死魏延的錦囊妙計給了楊儀,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謀反,兩軍陣前,楊儀按照諸葛亮錦囊裡所說質問魏延是否敢大聲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毫不猶豫大喊了三聲“誰敢殺我”,第三聲還未喊完,馬岱從身後殺出一刀砍掉了魏延的頭!

諸葛亮之所以安排好自己死後如何除掉魏延,是因為諸葛亮料到魏延會在自己死後謀反,因為此時的蜀國除了魏延再無大獎可與魏延抗衡,況且魏延的勢力在當時最大,劉禪又是一個不頂用的君主,所以諸葛亮設計除掉魏延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行為,倘若諸葛亮不除掉魏延,蜀中大亂,魏國定會趁亂攻打蜀國,那麼,蜀國就會提前滅亡!

所以說,諸葛亮的這個行為確實讓蜀國推遲滅亡30年!


草根說電影


歷史不會重演,魏延當時掌握蜀國四分之一的兵權,管理不好對蜀國的確是滅頂之災。所以從這方面講除掉他的確使蜀國推遲滅亡很多年。

魏延此人是和黃忠一起投誠過來的,諸葛亮在世時有一次公然違抗諸葛亮的軍令該撤而不撤。諸葛亮發現魏延的確是一員猛將,可是就因為猛起來不計後果,打亂全盤計劃的好大喜功,用好了是個李雲龍式的人物,用不好會把蜀國葬送。

還有一次建議從另外一條道路直插魏都被諸葛亮否掉了,自此後諸葛亮對他留了一手。就他的建議後世有很多稱讚他的大膽行動,稱是蜀國唯一的一次可以出奇制勝的機會,讓穩重保守的諸葛亮給錯過了,的確直插敵方首都這一步是個好棋,可是給諸葛亮三個尷尬的選擇:

1)魏延可能突襲成功,可是後續兵力沒法跟上,最終還是可能失敗。

2)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不可能沒有準備,一旦去了被消滅,真要把這隻隊伍折掉,給本來就捉襟見肘的蜀國是多大的損失?

3)魏延本來就是降將,再帶著這麼多兵一去不復返,對智謀著稱的諸葛亮來說是不是個大笑話?

對上有劉嬋這樣的昏君,下有劉關張意氣用事破壞聯盟,損失慘重的局面來說,諸葛亮怎麼都是一個悲劇終結者,但他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魏延去瞎鬧的!


黃蜂二師兄


諸葛亮臨終前並沒有交代要除掉誰,尤其是魏延。只是受《三國演義》這本書的影響,大家都認為,諸葛亮臨死前密令馬岱斬掉魏延,而魏延也從一個忠臣變成了一個奸臣,有謀權篡國的嫌疑。那麼如何看待魏延這個人,又如何看待諸葛亮臨終前的安排呢?聽我慢慢為大家分析!

諸葛亮病篤,臨終前沒有寫下任何紙質文字,而是秘密的召開了一次會議,交代了自己死後大軍的去向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員有

丞相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魏延並沒有在列,因為魏延此刻作為行軍先鋒,在前線與魏軍對敵!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通知魏延來參加會議呢?從會議內容我們可以推測出來: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會議內容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魏延領軍斷後,姜維次之,共同護送大軍安全返回漢中。關鍵是後面一句,如果魏延不遵從命令,那麼大軍就自行出發撤退

這其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信號:諸葛亮對魏延不放心。那麼諸葛亮為什麼對魏延不放心呢?這也是後來魏延被誅殺的直接原因。

大軍出行,講究進退有序,政令一致。而諸葛亮在臨死之時,卻發出這樣的奇怪命令,一方面讓魏延領軍斷後,一方面又讓大軍自行出發撤退。由此可見,諸葛亮預料到了自己身死之後,魏延有可能會違抗軍令,不服從調令。這也是魏延是叛臣的直接證據。

果不其然,諸葛亮死後,由於沒有手書,長史楊儀為了穩妥,讓費禕前去試探魏延的態度,看魏延是否會按照諸葛亮的安排,依令斷後。

令費禕沒有料到的是,魏延不但拒絕了領軍斷後的命令,更是以三軍主帥的姿態表示: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怎麼能因為一人的死而荒廢北伐大業呢?可令丞相府官員領軍護送丞相靈柩返還成都,餘部在我的率領下對抗魏軍。魏延隨之要求費禕與自己聯名寫下文書,安排蜀軍抗敵及返回事宜,並且通知軍中將領。

費禕假以應允,並且安撫魏延道:長史楊儀,不懂軍事。我回去通知他,相信他一定會服從這樣的安排。那麼魏延此舉是否不妥,有篡權的嫌疑嗎?我覺得有。

行軍途中,偶遇主帥突喪,最快也最有效的辦法是大家公推一個威望最高的人來暫時繼任,這樣的話可保大軍穩定。

例如劉備與夏侯淵爭奪漢中之戰,在定軍山雙方交戰時,夏侯淵被蜀軍將領黃忠所突襲,命喪當場。後魏軍迅速公推張郃為主帥穩定了軍心。這種情況放到諸葛亮身死時就應該是這樣的,由楊儀和費禕牽頭,組織軍中將領及丞相府成員進行公開推選,選一個威望最高的人來暫時統領蜀軍,然後遵照諸葛亮臨死安排,統一調度大軍行留問題。

如果真的這樣做,那麼魏延能夠當選的幾率很大。雖然楊儀一直不服魏延,但是在軍中,魏延的威望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那時候魏延可以順利的安排防守或者撤退的問題,但是魏延沒有這樣做,楊儀也沒有這樣做,最後才引發了之後的一系列混亂。

魏延和楊儀兩人有矛盾,而且是不小的矛盾。魏延是諸葛亮在軍事上的依靠,而楊儀是諸葛亮在軍中管理上的依靠。但是很可惜,兩人都心高氣傲,相互看不順眼。有幾次,魏延甚至有捉刀要殺掉楊儀的舉動。所以說,兩人之間的仇恨在很早就已經埋下引線,只是在諸葛亮臨死之後才開始引爆。

其實魏延在費禕走後就已經開始後悔了,他感覺楊儀不會聽他的。魏延隨之派人來見楊儀,詢問大軍如何安排,楊儀以丞相遺命為由,說大軍要即刻撤退,返回成都。魏延知道後大怒,在楊儀還沒有領軍撤退時,自己率先領軍南下,跑到了大軍前面,燒燬走過的棧道,然後領軍堵在南谷口,斷了蜀軍歸路。

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魏延此刻是這樣想的:諸葛亮死後,論威望我應該是軍中主帥。況且我先前已經與費禕共同聯名手書,安排了全軍進退事宜。而你楊儀公然違抗我的軍令,那就是謀反。

楊儀則不這樣認為,楊儀認為諸葛亮臨死前安排了全軍撤軍,那就要不折不扣的執行。你魏延拒不執行命令,擅自改變丞相遺命,有謀權篡位的嫌疑,你那是謀反。

於是兩人都各寫了一道奏摺送到成都,狀告對方謀反。劉禪得到奏章後驚慌失措,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劉禪問丞相府留守官員蔣琬和董允,兩人到底是誰謀反?蔣琬和董允都擔保楊儀,說魏延謀反。從此刻可以看出,

魏延的人緣有多麼的不好。

於此同時,魏延和楊儀也開始兵戎相見。楊儀派王平和魏延對陣,在道義上,魏延明顯吃虧。為什麼呢?諸葛亮雖然死了,但是威望還在。因此丞相遺命,有巨大的號召力。魏延是自認為自己現在是軍中主帥,並沒有得到大家認可和公推。此刻魏延領著蜀軍內訌,大家都心向楊儀。

於是王平簡單一句話便瓦解了魏延眾軍,王平說:

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如此放肆嗎?隨後,眾軍散去,魏延成為光桿司令,帶著自己的兒子逃跑了,後被馬岱領軍追上並且斬殺。

因此,從整個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死後的蜀軍內訌事件,魏延要負很大的責任,而自己兵敗被殺,也是咎由自取。至於如同題目中所說,使蜀國滅亡推遲了30年,這種說法明顯誇大了魏延的能力。當時如果魏延真的有這麼大號召力,也不至於被王平輕鬆瓦解士眾,最後兵敗而死。

而諸葛亮這種安排,其實是不妥的。諸葛亮臨死前那個會議應該讓魏延參加,這樣的話不會發生以後的悲劇,或許蜀軍還能保留一名能征善戰的大將!


每日趣評


如果硬要說諸葛亮臨終除掉了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只能是魏延。這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

大致是諸葛亮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又野心勃勃,“久後必反”,因此在臨終前,安排馬岱錦囊妙計。等到魏延果然造反,得到馬岱的支持,殺奔漢中城下。楊儀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問魏延是否敢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剛叫一聲,就被身邊的馬岱一刀砍於馬下。

當然,題目說的其實並不準確。諸葛亮並非“臨終前”除掉了魏延,而是在死後依靠預留的計策除掉魏延。此外,魏延被殺,也未必“使得蜀國滅亡推遲30年”。魏延雖然是蜀漢後期少有的猛將,他一個人還達不到滅國的本領。

既然是討論三國演義,那就要按演義的邏輯。演義中,諸葛亮就是個通天徹地的活神仙,能掐會算。他說魏延會造反,魏延就是會造反。而且演義中的魏延,不但桀驁不馴,而且確實品性有問題,多次在蜀漢陣營內部煽風點火或者挑起內部鬥爭,就是個火藥桶。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後將其除掉,從國家安全戰略角度,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再說,諸葛亮也並沒有說一定要殺死魏延。他安排的錦囊妙計,是當魏延造反後,由 馬岱在身邊將其剷除。如果魏延死後一反常態,居然老老實實不再造反,跟著北伐軍迴歸成都,那麼馬岱也不會殺他。換言之,諸葛亮雖然算準魏延必反,但也並沒有因此“提前殺”魏延,而是留了後手:只有魏延造反,才會被殺。從這個角度說,諸葛亮這個行為是完全合理合法,光明正大的。

至於歷史上,並非諸葛亮安排殺的魏延。魏延是在諸葛亮死後自高自大,不服從諸葛亮遺囑。先是企圖武裝政變奪取領導權,失敗後更悍然發動叛亂,焚燒棧道,企圖將整個北伐軍主力置於死地。此舉引起了全軍公憤,連魏延自己的部下都一鬨而散,這才被馬岱所殺,可以說咎由自取。


天外村藥房


諸葛亮臨終滅除的不僅是一個人,而是蜀國的兩個隱患,武將魏延,文官楊儀。

二人在外界評價不高,但諸葛亮有足夠的能力駕馭他倆,因此在世時候倆人唯諸葛亮命令是從,不敢違逆,尚且風平浪靜。

魏延和楊儀都算從荊州來的老臣子,資歷都很老,諸葛亮已經對自已的後事安排妥當,知曉自他之後再無第二人可駕馭此二貨,為了蜀國的長治久安只能尋機帶走兩人。

魏延不用說了,沒明白什麼回事,腦袋就被砍了。

對待楊儀是網開一面,除了自個作死,那就怨不得別人。

重病猛糾,對楊儀,諸葛亮還是託付信賴,由其領兵退,激斬魏延。

楊儀自詡大功,不滿諸葛安排人事,最終被告發,入獄自裁。

非常厲害的心理殺招,魏延死於自傲,楊儀死於不滿,諸葛亮臨終定下除去隱患的計略完全實現。


鴻哥iouyh福小鋪


諸葛亮計劃讓楊儀率主力撤退,魏延斷後,姜維居中,如果魏延不從命,大軍就自先開拔。這裡並沒有記載諸葛亮會預料到魏延會“造反”,也沒有授予楊儀和馬岱錦囊妙計的情節。

這樣安排是考慮到魏延桀驁不馴,任性而為的性格缺點,萬一他不從,還有姜維作為第二道防線。而把姜維夾在楊儀和魏延之間也是考慮到這兩人水火不容的現狀,平時開會費禕都要坐在他們倆之間,不然兩人就要掐架。


如果諸葛亮真的神算,預料到魏延會反,就應當找機會招來殺掉,免得將來後患,相信諸葛丞相有這個魄力,類似的活諸葛亮幹過,當初劉備的義子劉封就是諸葛亮認為有後患建議劉備殺掉的,所以諸葛亮臨終前並沒有主動安排除掉誰。

其次魏延真的“造反”了麼,如果魏延要反,很簡單他有三個選擇,第一率本部直接倒戈,投降司馬懿最乾脆。第二先按兵不動,等楊儀大軍撤退後割據漢中,他多年鎮守漢中有這個能力。第三迅速殺回成都,篡奪蜀漢政權再回軍對付楊儀。只是魏延沒有選擇任何一條,他的主張是不能因一人之死廢天下之事,應該繼續進軍北伐。

魏延的職務和威望都比長史楊儀高了不知有多少,如今非但自己輪不上統帥三軍,還得放棄北伐,最後只能聽和他一貫不和的楊儀號令為他保駕斷後,他心裡不服,但這和“造反”是兩完全碼事。而費禕也得負一部分責任,他被楊儀派去魏延軍中傳話並打探魏延的態度,當費禕知道魏延否定了計劃,為了自己能脫身採用緩兵之計,和魏延從新商討了誰治喪,誰留守,誰繼續北伐,還煞有介事地簽名公佈全軍。



等費禕回到楊儀處,一切按原計劃進行,魏延才發現被人忽悠了,長期積累的對楊儀的不滿終於爆發。事態的發展到如此地步,當時在五丈原的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預料到。

魏延得罪的是董允,蔣琬,楊儀,費禕等人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和前線文官發生摩擦即便上書劉禪也百口難辯,魏延在失控的情緒下做出錯誤的選擇,和楊儀大軍對壘,失去道義上的立足點,樹倒猢猻散沒有人支持他,身死族滅也是咎由自取。



最後魏延的死和蜀漢國運有沒有關係,反過來講,如果他不死,如果他兵變成功掌握蜀漢政權會怎樣。在軍事上人們所熟知他的“子午谷奇謀”,魏延必定孤注一擲,當初為什麼諸葛亮不同意這條計策,是因為蜀漢國小民少,兵員不多,經不起大的損失。

如果到時長安守將夏侯楙閉關拒戰,以逸待勞,長安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蜀軍屬於長途奔襲,一旦拖延日久喪失戰役突然性,奇襲戰會變成相持消耗戰,補給線漫長,這恰恰是蜀軍最壞的局面,別低估了對手,魏延想到過這些麼。他是將軍只知道打仗,頂多一軍事家,可諸葛亮不光考慮打仗,還得盤算政治軍事風險,他是軍事家但又是政治家,考慮的問題就要多幾層。



諸葛亮沒有預見局勢會發展很快,最後導致魏延身死,確實無形中替蜀漢消除了一個軍事冒險主義倡導者。說替蜀漢續了30年命就有些牽強,如果讓魏延嘗試一次他的奇謀,失敗和勝利概率都百分之五十,至於失敗了會不會馬上引起蜀漢滅國,筆者認為還不至於,當然仁者見仁。



這裡倒是有必要再提一下楊儀長史,依照他在魏延死後的表現,諸葛亮將衣缽傳給蔣琬是對的。此人工作能力是很強,但後來暴露的心胸和氣度實在令人失望噁心。諸葛亮的身後交待沒有看錯人,後主將楊儀安排了個虛職,處於蔣琬之下。導致楊儀在以後的日子裡牢騷滿腹,大逆不道,有悖君臣的話屢屢出口,最後自盡。可見這人的檔次不高,如果當年諸葛丞相走眼讓他主政,那真的會短了蜀漢的壽。

從這個角度講諸葛亮的人事安排,楊儀是不是另外一個諸葛亮臨終前解決的人呢,只不過是讓他自取滅亡而已,蜀漢虧得沒讓他當家,無形中也算多續了命。

(胡亂寫的,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