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殖螺螄及相關知識分享

我們農村人都知道螺類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族群,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軟體動物,常見的種類有田螺、福壽螺、香螺、花螺、海螺、鸚鵡螺等,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豐富,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螺螄具有成活率高、疾病少、種苗來源廣泛等優勢,是較為切實可行的農家養殖項目之一,小編收集一些田螺的養殖與大家一起分享:


如何養殖螺螄及相關知識分享


田螺的養殖技術

1、螺種的選擇:螺種可到稻田、池塘、溝渠收集。親螺應選螺色清淡、殼薄體園、個大、耳螺殼無破損、厴片完整的優質螺。雌田螺大而圓,頭部左右觸角大小相等,且向前方伸展,雄螺小而長,頭部右觸角較左觸角粗而短,末端向右內彎曲,其彎曲部分為生殖器,雌雄螺種比例以8∶2進行搭配飼養。


如何養殖螺螄及相關知識分享


2、養殖場建設:田螺可建池單養,也可利用稻田、溝渠、池塘養殖,還可魚螺混養,單養田螺池建在排水方便無廢水汙染的地方,池寬1.5米,水深35~45釐米,長度不限。池邊修築高出水面約20釐米的堤埂,池對角處開設進出水口,並設防逃網。人工修建的養也還必須加鋪一定厚度的淤泥層,池面應養殖藻類、水浮蓮、紅萍等水生植物,供田螺食用、遮陰避暑和棲息。


如何養殖螺螄及相關知識分享


3、飼養與投餌:人工養殖池每平方米放親螺100~150個,自然水域內每平方米投放15~25個。田螺食性很雜,可投餵青菜、豆餅、米糠、紅苕、昆蟲、魚蝦以及動物內臟、下腳料等,應先將固體餌料泡軟,魚蝦、動物內臟剁碎,再用米糠或豆餅、麥麩攪拌均勻後分散投餵,每天上午8、9點投餵1次,日投餵量為螺體重的1%~3%,並隨著體重增加和食量大小而增減,對較肥沃的稻田和魚螺混養池,有豐富的天然餌料,也可少投或不投餌。

4、管理和防病:田螺在每升水溶氣低於1.5毫克時或水溫超過40℃時均會死亡,為促進田螺快速生長,在春秋田螺攝食旺盛的高溫季節,除提前在養殖池內種植水生植物,以利田螺遮陰避暑外,還要採用活水灌池,在半流水方式中養殖,以降低水溫,增加溶氧。對田螺厴片收縮後發生內溢缺鈣表現時,應在餌料中加入魚粉、貝殼粉等,厴片陷入殼內為餌料不足,應增加投餌,養螺池中不能養殖魚、鱸魚等雜食性和肉食性於類,嚴禁在養螺田內施農藥,或帶有農藥的水源流入。

5、捕撈和運輸:田螺捕撈要有選擇地撈取成螺,多留母螺,可以分批收穫,盛夏、初秋水溫較高,中午田螺多躲在泥土、草叢間,必須於早晨、傍晚揀拾,也可排水揀拾。運輸也很簡便,可用普通竹簍、木桶等盛裝,也可用編織袋包裝,運輸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溼潤,防止曝曬即可。

日常管理

①巡塘:每天看魚吃食情況,看水中是否缺氧。如缺氧要及時開動增氧泵或換水,因為水中含氧低於1.5mg/l,螺螄就開始死亡,另外水溫超過40℃螺螄也會死亡。

②看水色:看水好壞、肥瘦程度,及時調節水質。

③防病:主要防魚病,儘量避免使用,因為硫酸銅對螺螄有殺傷作用。一般用生石灰和殺菌藥物或內服藥物,進行防治魚病。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要經常使用生石灰,既可防病又可增加Ca質及調節水質,一般15天使用一次為好。

瞭解了螺螄以及它的養殖技術後,在來看看螺螄和田螺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吧:

螺螄與田螺的區別

很多人以為螺螄就是田螺,田螺也就是螺螄,但其實它們是親緣關係較近的兩種東西,只是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而已。

1、產地不同:螺螄只有我國才有,而田螺幾乎遍佈於世界各地。

2、貝殼不同:螺螄的貝殼表面不如田螺光滑,上面長有許多螺旋形的肋紋,田螺的貝殼上面是沒有肋紋的。

3、個頭不同:田螺可以長得很大,螺螄一般是長不大的。

4、習性不同:螺螄是在水底匍匐生活的,必須要用特製的拖網才能捕到它,而田螺喜歡生活在岸邊或水田裡。

5、產子數量:螺螄每胎只能生3~7個小螺螄,田螺每胎能生好幾十個。

6、繁殖季節:螺螄一年四季都在不停的繁殖著,田螺則是在每年的3月~4月才開始繁殖。

關注“農村百家快訊”,讓農村生活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