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用爱筑起“避风港湾”

惠州用爱筑起“避风港湾”

潼桥镇三防办的工作人员利用皮划艇转移群众。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惠州用爱筑起“避风港湾”

大亚湾一中将室内运动场设置为临时安置点。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惠州用爱筑起“避风港湾”

惠州供电局集结了应急抢修队伍4000余人开展灾后巡视抢修工作,并根据设备受灾情况分配至各县区。南方日报记者 张昕 摄

惠州用爱筑起“避风港湾”

数读

制图:周美霞 数据整理:周欢

9月16日中午13时左右,博罗县福田镇横溪头村狂风大雨,但是村礼堂里面却热闹有序。60多名被镇村干部转移安置在礼堂里面的村民,一人拿着一副碗筷,喝热汤,吃香喷喷的客家焖鸡饭。

原来,在台风“山竹”来临前夕,福田镇横溪头村积极转移安置村内低洼地区群众到村礼堂。

从15日下午起,福田镇村两级干部就开始到各个低洼地区动员和转移群众,并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为了让安置的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村干部带来自家养的鸡,还有油米青菜,现场搭锅焖饭煲汤,让大家安心避风雨。

据统计,惠州全市开放了1411个应急庇护场所。一旦受灾,各庇护场所将配备足够的食物、衣被等救灾物资以及医疗服务人员,确保受灾人员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御寒衣被。

●南方日报记者 叶石界 王彪 卢慧

志愿者与群众共度台风夜

记者从惠州市民政局了解到,为应对“山竹”带来的风雨,惠州市民政局从14日下午17时启动市级救灾预警响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共派出7个工作组到各县区督查应急庇护场所等救助工作准备情况。各县(区)应急庇护场所均开放,各庇护场所主要包括各村(居)委会办公楼、学校以及公园、绿地等室内场所。

台风“山竹”来袭,大亚湾区一中第一时间开辟为临时庇护安置点。

15日晚,南方日报记者探访了这里的庇护场所,该庇护场所设置在学校的一个大型室内运动场内。此时“山竹”未到,户外仅零星小雨和阵阵微风,已有不少群众陆陆续续来到庇护场所,领取水、食物和凉席,就地休息。

“群众只要来到这里,不需要任何申请手续,即可免费领取生活保障物资,并就地休息。”大亚湾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第一中学庇护场所可容纳千余群众。如有需要,学校还可以开放教室,整个学校可以为2000人提供庇护。

在这里,除了有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工值守外,还有38名学校的志愿者四天三夜值守在安置点,守护着这423名前来寻求庇护的群众。

该校总务处主任巢宁介绍,第一个晚上该校就安置了60多名群众,在接下来的几天,总共接受了423名前来寻求庇护的群众。考虑台风“山竹”风力较大,情况紧急,该校经研究决定,把所有的教室清空了,以保障有足够的场所留给前来寻求庇护的群众。

为服务好安置点的群众,志愿者人手紧缺忙不过来。巢宁还带着大家一道将干粮和温热的盒饭送到安置点的群众手中。四天三夜时间,巢宁和38名同事守吃住都在学校,守护着这400多名前来寻求庇护的群众。

每次台风来袭,学校均开设安置点,该校安全办主任陈志武除了要负责全校的安全问题,还要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安置点的工作。台风登陆过程当中,他一刻都不敢闲着,反复在室内体育场周围巡逻,随时应对应急情况的发生。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开始,陈志武就一直坚守在学校,直到17日早上,群众转移了他还没有离开,还在做最后的打扫工作。

早餐有甜品,村干部下厨为群众做晚饭

庇护场所条件如何?大亚湾区当地一企业负责人为此点赞。当晚,该企业共有150余名工地工人在大亚湾第一中学庇护场所休息。“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因台风在庇护场所住下了,环境很好,物资比上一次更好。”该负责人说,去年,庇护场所发放的铺垫是草席,今年改成了竹质凉席,更凉快舒适,另外,饭菜等生活供给也更丰富。

大亚湾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庇护场所提供凉席供群众休息,也有卫生间可供群众使用。餐饮方面,提供瓶装水和一日三餐,“有时是盒饭,早餐还有甜品”。

而在惠东港口滨海旅游度假区大澳村内,台风来临前笼罩着暴风雨来前的宁静和闷热。大澳村68岁的居民张进六说,村里人对于台风已经习惯了,大除了部分转到亲戚家住外,有少部分会到村里设置的庇护中心度过台风天。在庇护场所,当地政府在庇护中心准备了水和食物,被套、洗漱用品也准备周全。

社工为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做手工

16日晚,外面暴雨持续。因为停水停电,大亚湾西区塘布村的村民被安置到村委大楼和西区第四小学。夜里,村委会点亮蜡烛,塘布社工站的社工柯美娴和这里的10多个孩子玩起游戏,教孩子们剪纸、折纸鹤、讲故事。窗外大风大雨,屋内却欢声一片,格外温馨。

惠阳区永湖镇乌坭埔村的村干部,还亲自下厨给住在安置点的群众做晚饭。该村的村干部介绍,村里也给安置的群众准备了面包等做宵夜。

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的一个安置点——湖滨学校,300多名受影响的外来务工人员转移到这里。条件虽然简陋,但工人们的生活却得到了保障,一些工人早早安然入睡;位于汝湖镇的安置点,工作人员除了为群众送上盒饭、饮用水和御寒物品外,为防止群众麻痹大意返回自己家里住,工作人员还专门对大家进行安全宣传。

每一个安置点,充足的物资、悉心的照料,不但让转移到这里的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而且也在灾害天气里感受到了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