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用愛築起「避風港灣」

惠州用愛築起“避風港灣”

潼橋鎮三防辦的工作人員利用皮划艇轉移群眾。南方日報記者 梁維春 攝

惠州用愛築起“避風港灣”

大亞灣一中將室內運動場設置為臨時安置點。

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攝

惠州用愛築起“避風港灣”

惠州供電局集結了應急搶修隊伍4000餘人開展災後巡視搶修工作,並根據設備受災情況分配至各縣區。南方日報記者 張昕 攝

惠州用愛築起“避風港灣”

數讀

製圖:周美霞 數據整理:周歡

9月16日中午13時左右,博羅縣福田鎮橫溪頭村狂風大雨,但是村禮堂裡面卻熱鬧有序。60多名被鎮村幹部轉移安置在禮堂裡面的村民,一人拿著一副碗筷,喝熱湯,吃香噴噴的客家燜雞飯。

原來,在臺風“山竹”來臨前夕,福田鎮橫溪頭村積極轉移安置村內低窪地區群眾到村禮堂。

從15日下午起,福田鎮村兩級幹部就開始到各個低窪地區動員和轉移群眾,並實行24小時值班值守。為了讓安置的群眾有飯吃有水喝,村幹部帶來自家養的雞,還有油米青菜,現場搭鍋燜飯煲湯,讓大家安心避風雨。

據統計,惠州全市開放了1411個應急庇護場所。一旦受災,各庇護場所將配備足夠的食物、衣被等救災物資以及醫療服務人員,確保受災人員有地方住、有飯吃、有乾淨水喝、有禦寒衣被。

●南方日報記者 葉石界 王彪 盧慧

志願者與群眾共度颱風夜

記者從惠州市民政局瞭解到,為應對“山竹”帶來的風雨,惠州市民政局從14日下午17時啟動市級救災預警響應。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局共派出7個工作組到各縣區督查應急庇護場所等救助工作準備情況。各縣(區)應急庇護場所均開放,各庇護場所主要包括各村(居)委會辦公樓、學校以及公園、綠地等室內場所。

颱風“山竹”來襲,大亞灣區一中第一時間開闢為臨時庇護安置點。

15日晚,南方日報記者探訪了這裡的庇護場所,該庇護場所設置在學校的一個大型室內運動場內。此時“山竹”未到,戶外僅零星小雨和陣陣微風,已有不少群眾陸陸續續來到庇護場所,領取水、食物和涼蓆,就地休息。

“群眾只要來到這裡,不需要任何申請手續,即可免費領取生活保障物資,並就地休息。”大亞灣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亞灣第一中學庇護場所可容納千餘群眾。如有需要,學校還可以開放教室,整個學校可以為2000人提供庇護。

在這裡,除了有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和社工值守外,還有38名學校的志願者四天三夜值守在安置點,守護著這423名前來尋求庇護的群眾。

該校總務處主任巢寧介紹,第一個晚上該校就安置了60多名群眾,在接下來的幾天,總共接受了423名前來尋求庇護的群眾。考慮颱風“山竹”風力較大,情況緊急,該校經研究決定,把所有的教室清空了,以保障有足夠的場所留給前來尋求庇護的群眾。

為服務好安置點的群眾,志願者人手緊缺忙不過來。巢寧還帶著大家一道將乾糧和溫熱的盒飯送到安置點的群眾手中。四天三夜時間,巢寧和38名同事守吃住都在學校,守護著這400多名前來尋求庇護的群眾。

每次颱風來襲,學校均開設安置點,該校安全辦主任陳志武除了要負責全校的安全問題,還要配合民政部門做好安置點的工作。颱風登陸過程當中,他一刻都不敢閒著,反覆在室內體育場周圍巡邏,隨時應對應急情況的發生。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開始,陳志武就一直堅守在學校,直到17日早上,群眾轉移了他還沒有離開,還在做最後的打掃工作。

早餐有甜品,村幹部下廚為群眾做晚飯

庇護場所條件如何?大亞灣區當地一企業負責人為此點贊。當晚,該企業共有150餘名工地工人在大亞灣第一中學庇護場所休息。“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因颱風在庇護場所住下了,環境很好,物資比上一次更好。”該負責人說,去年,庇護場所發放的鋪墊是草蓆,今年改成了竹質涼蓆,更涼快舒適,另外,飯菜等生活供給也更豐富。

大亞灣區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庇護場所提供涼蓆供群眾休息,也有衛生間可供群眾使用。餐飲方面,提供瓶裝水和一日三餐,“有時是盒飯,早餐還有甜品”。

而在惠東港口濱海旅遊度假區大澳村內,颱風來臨前籠罩著暴風雨來前的寧靜和悶熱。大澳村68歲的居民張進六說,村裡人對於颱風已經習慣了,大除了部分轉到親戚家住外,有少部分會到村裡設置的庇護中心度過颱風天。在庇護場所,當地政府在庇護中心準備了水和食物,被套、洗漱用品也準備周全。

社工為孩子講故事,教孩子做手工

16日晚,外面暴雨持續。因為停水停電,大亞灣西區塘布村的村民被安置到村委大樓和西區第四小學。夜裡,村委會點亮蠟燭,塘布社工站的社工柯美嫻和這裡的10多個孩子玩起遊戲,教孩子們剪紙、摺紙鶴、講故事。窗外大風大雨,屋內卻歡聲一片,格外溫馨。

惠陽區永湖鎮烏坭埔村的村幹部,還親自下廚給住在安置點的群眾做晚飯。該村的村幹部介紹,村裡也給安置的群眾準備了麵包等做宵夜。

位於惠城區水口街道的一個安置點——湖濱學校,300多名受影響的外來務工人員轉移到這裡。條件雖然簡陋,但工人們的生活卻得到了保障,一些工人早早安然入睡;位於汝湖鎮的安置點,工作人員除了為群眾送上盒飯、飲用水和禦寒物品外,為防止群眾麻痺大意返回自己家裡住,工作人員還專門對大家進行安全宣傳。

每一個安置點,充足的物資、悉心的照料,不但讓轉移到這裡的群眾有地方住、有飯吃,而且也在災害天氣裡感受到了溫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