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破解信访困局的实践与思考

山西阳泉市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调整、村矿矛盾突出、生态环保欠账等原因,导致信访存量集聚、信访增量攀升。2015年前,全市信访量一直高位运行。仅2014年,全市进京非访331人次,赴山西省集体访421人次,到阳泉市访11142人次,全市信访总量15916人次,在山西省排名垫底。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风气一度甚嚣尘上,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被一些上访专业户、钉子户奉为圭臬,特殊利益群体围机关、扯条幅、拦车辆、堵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缠访闹访重复访越级访层出不穷,党政部门不堪其扰,信访部门疲于应付……种种信访乱象和顽疾,严重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损害了阳泉乃至山西的整体形象,成为阳泉改革攻坚中亟待破除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7月,陈永奇同志履新阳泉市委书记以来,超常规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将之作为全市“八大攻坚任务”“四大底线工作”来部署推进,通过坚持改革创新、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有效推动信访责任全面落实、信访问题有效解决和信访秩序畅通规范,使进京非访、赴省集体访、到市访、全市信访总量等四项关键指标全面持续大幅下降。到2016年,四项指标较上年分别下降了96.5%、76.3%、3.9%、15.2%,阳泉市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整体优秀市”“进京非访治理新标杆”,阳泉市信访局党支部,被省委授予“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今年7月,阳泉市信访局荣膺“全国信访系统先进集体”,是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9月26日,介绍阳泉信访工作典型经验的通讯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在山西日报社主办的《山西内参》第21期专载刊发,引起了山西省委领导的高度关注。今年1至9月,阳泉市赴省集体访、进京非访,同比分别下降16%和62%,以全省第十一名的排名,继续领跑全省,“小市大信访”的被动局面彻底扭转,为全市实现山西向东开放桥头堡、晋东区域中心城、转型发展先行市、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四大定位”目标营造了和谐稳定环境。

阳泉市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奋起直追,奋力赶超,完成了从全省后进到全省先进,再到全国先进的华丽转身和惊艳蝶变,这源于阳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面对困难复杂局面能够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强烈责任担当,源于战斗在信访维稳一线的同志们负重拼搏,埋头苦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扎实工作,源于他们紧密结合辖区实际,综合施策,对症下药的科学工作方法。阳泉市成功破解信访困局的具体做法,可以集中概括为“三个坚持、三个着力”。

一是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完善信访工作责任机制。构建完善长效责任机制,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内在驱动和制度保证。阳泉市委主要领导能够严格履行信访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多次组织召开市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专题会研究部署信访工作,同时能够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创新工作,全市形成了以市委书记带头抓、市长、常委副市长具体抓、各级领导干部共同抓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信访维稳“一盘棋”大格局,形成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思想共识。

创新顶层设计,让信访责任网格状、扁平化。阳泉市在信访工作中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失职追责的领导责任制,并以此为总体框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市级领导接待信访的通知》等配套规章制度,对领导接访责任、首见接访责任、信访督办责任等做出详细规定,初步完成了信访维稳工作的顶层设计。接访责任制推出以来,市级领导坐班接访195次、接待信访群众381批次786人次,县区领导坐班接访余批次7000余人次,将大量信访人稳控在当地、大量信访问题解决在县区、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特别是《关于加强信访工作的若干措施》,通过十三条实实在在的举措,就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千方百计为群众排扰解难作了具体要求,以网格状、扁平化的责任分解模式得到了国家信访局的充分肯定,在工作实践中,为层层夯实信访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工作载体,让信访责任有依托、易落地。为遏制越级上访的高发势头,阳泉市出台了《关于学习枫桥经验创建无越级上访乡镇(街道)的实施意见》,将全市45个乡镇(街道)按越级上访量划分为重点越级上访、一般越级上访、无越级上访三类。市信访联席会议,定期通报乡镇(街道)到市赴省进京上访情况,年终进行专项考核,对发生影响恶劣、后果严重上访事件的,充分运用综治政策工具,实行一票否决。无越级上访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有利于把信访工作责任传导到基层、压实在基层,收到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全市11个乡镇(街道)由重点越级上访降为一般越级上访,4个乡镇(街道)由一般越级上访降为无越级上访,3个乡镇(街道)保持无越级上访。阳泉市还大力推行“互联网+信访”模式,运用高科技、大数据手段让“信息多跑道,群众少跑腿”,提升信访工作效率,降低群众信访成本。通过在信访接待大厅安装电子屏加强宣传,在网上公示职能部门责任清单,主动接受监督,信访案件办理流程更加公开透明。率先在全省建成手机、微信信访平台,增设网络投诉受理办公室,逐步引导群众把网上信访作为反映诉求的主渠道。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来信和网上投诉736件,同比下降9.7%,群众对信访工作满意度大大提升。

创新激励机制,让信访责任看得见、摸得着。阳泉市特别注重教育引导各级信访干部在信访维稳第一线、在服务群众最前沿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对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乐于奉献的干部大胆提拔重用,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2016年以来,17个信访先进集体和43名信访先进个人受到表彰,2名县区信访局长被提拔到副县级领导岗位,9名市信访局干部被提拔或调整重用。与此同时,对因决策不当、不作为、乱作为引发信访问题或激化矛盾的,严肃追究问责,坚决清除信访工作中人为的“肠梗阻”。2015年以来,54人因信访工作不力被问责,今年又对进京非访问题突出的郊区河底镇给予综治一票否决,充分体现了阳泉市委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鲜明态度,全市信访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信访群众合理诉求。切实解决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是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中,阳泉市围绕“人要回去、事要解决”开动脑筋,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针对不同类型信访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加以破解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信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实行领导包案处置重点攻坚。为确保重大疑难复杂、社会影响大的集体访案件得到解决,阳泉制定了领导包案处置工作法,市委常委包县区,副市长和法检“两长”包领域,将上级交办案件全部分解落实到每个领导头上,逐一明确时间表和路径图,挂牌督办,限时化解。市委书记陈永奇亲自包案,化解了盂县路家村镇青崖头村采煤沉陷搬迁治理这一“硬骨头”案件,市长董一兵带头包案化解了十年前市政府广场氢气罐爆炸涉案6名伤者赔偿这一“老大难”案件。截至目前,中央、省交办的185件信访案件,以及阳泉市自行梳理排查的442件信访事项,全部按期按标准通过包案方式得到化解。

针对特殊节点信访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集中化解。阳泉市根据“逢会必闹、逢喜必扰”的信访工作规律,加强对关键节点、敏感时期的预警预测预防工作力度,近年来先后开展了“治理信访突出问题专项行动”“依法解决群众信访诉求规范信访秩序专项治理”“信访突出问题大整治”“涉军群体大走访”等专项行动,确保了全国“两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了“山西东大门、首都护城河”的作用。特别是面对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这一艰巨任务和光荣使命,阳泉市从严从细从实做好信访维稳各项安排部署,9月13日组织开展了多警种反恐应急处突实战演练,9月29日召开了迎接十九大“护安全保稳定”誓师动员大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自明,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荆润喜赴京一线指挥,全市7个督查组分赴各县区不间断开展明察暗访督促指导,确保十九大信访维稳安保工作做到“三个坚决防止”“三个不发生”。

针对苗头潜在信访问题,主动前移工作关口源头预防。做好信访工作需要标本兼治,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增强工作预见性和前瞻性,把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风险隐患解决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正是信访工作的治本之策。阳泉市将信访工作与社会稳定风险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紧密结合,依托综治网格化的优势,将工作触角向事前延伸,将工作阵地向基层延伸,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初。仅今年以来,全市就排查风险隐患4146个,有效整治3278个,整治率达79.06%;调处矛盾纠纷3057起,调处率为94.34%,许多信访不稳定因素通过大排查大整治得到稳控和化解。近年来,阳泉市在推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改革措施之前,都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仅今年以来就先后对山西兆丰铝业有限公司南山沟赤泥干堆场新建工程、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工程等7个重点项目和重大决策事项进行了稳评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可能引发群众信访的矛盾纠纷,牢牢掌握了信访维稳工作主动权。2015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4个,未发生一起赴省进京越级集体上访。

三是坚持法治思维,着力推动信访秩序畅通规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信访工作,在法治轨道上、法律框架内行使职权、化解矛盾,才能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阳泉市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牢固树立法律平等、程序公开、实体公正等理念,推动信访工作依法规范运行、群众诉求依法理性表达、合法权益依法有效保护,法治信访已经成为法治阳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三分”原则,厘清信访办案主体。阳泉市将“三分”(诉访分离、事项分类、事责分级)原则作为依法治访的重要举措。诉访分离,就是严格执行诉讼与信访分离,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司法渠道解决。事项分类,就是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依据信访诉求问题清单分类办理信访事项,确保符合规定的投诉请求都能顺畅进入法定途径。事责分级,就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管理,谁负责”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矛盾上交,确保回应群众诉求的渠道顺、层次明、责任清。2016年,阳泉市成功分离涉法涉诉信访案件84件,今年以来又有27起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导入司法程序得到稳妥处理。

律师“坐堂”接待,彰显信访法治理念。近年来,阳泉市在信访接待大厅专门设立律师窗口,聘请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实践证明,律师作为独立第三方,通过对法律脉络的梳理,能够清楚准确地向群众解释其诉求是否合理合法、法院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更容易赢得上访群众的理解与信任。律师参与化解信访矛盾,能够充分发挥律师在化解疑难复杂信访事项方面的优势,群众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今年以来,全市律师共参与信访接待咨询190余次,涉及群众900余人,依法化解群体性纠纷16起,社会反响良好。

严惩“老赖”行为,整饬信访工作秩序。阳泉市在充分保障上访人员合法权益、解决上访群众合理诉求的同时,对无理取闹、违法上访行为,旗帜鲜明,坚决打击,绝不姑息迁就。2015年以来,全市共打击处理427人次,特别是对平定县上访老户杨某,以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和妨害公务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5万元,追缴违法所得16万余元,有效震慑和遏制了缠访闹访行为,规范了信访秩序。

阳泉市信访工作的破冰之举,为做好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范式,也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做好信访工作必须提升高度、牢固树立信访工作关乎稳定大局和民生福祉的意识。信访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社会稳定的信号灯。近年来信访群众反映的泛亚、e租宝、善心汇等突出问题,恰恰是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社会治安的焦点痛点,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信息预警。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极有可能演变酿成大的涉法群体性案事件,稳定风险、危害程度以及处理难度将会急剧增加。当前,信访工作面临着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相互叠加、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影响、网上问题与网下问题相互交织的复杂形势,更需提升思想站位,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严肃政治考验,自觉肩负起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职责使命。习总书记指出,“当前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信访突出问题,既有新动向,也有老难题,但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总书记对信访形势的科学分析,就要站在社会稳定大局和民生福祉的高度,把信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工作主动性,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多种矛盾碰头叠加、交叉感染、蔓延升级,最大限度消除矛盾隐患、防控社会风险。陈永奇担任市委书记两年多时间里,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信访工作60余次,在不同场合过问强调督促指导信访工作更是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对信访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也正是阳泉信访工作由发生可喜变化到实现脱胎换骨、由初步稳定好转到实现根本好转的关键之所在。与此同时,阳泉市不是单纯就信访抓信访、就稳定抓稳定,而是将信访与政法综治维稳两者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信访局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成员单位,近年来,信访工作在政法综治维稳工作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重,信访工作在年度综治考核验收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广大政法干警依法办案主动遏制信访增量的意识越来越强。矛排、稳评以及社会稳定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政法综治工作措施,都在预防信访突出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阳泉市“治旧、控新”的信访工作目标正逐步实现。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综治中心建设,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推进,有利于统筹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多部门力量,构建起诉调、检调、警调、政调、访调等多调联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体系,对于进一步夯实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提升信访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做好信访工作在思想认识上需要高屋建瓴、高度站位,在具体工作中则需要从细微处着手、从源头上预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使信访秩序进一步好转,才能使信访工作与政法综治维稳工作实现“双赢”。

----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带着温度、怀揣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回应社会关切。信访工作是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推动解决信访群众合法诉求的重要渠道。说到底,信访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习总书记对此有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深刻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有助于我们强化“四个意识”,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基础。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听民声、知民意,带着沉甸甸的责任心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把群众的诉求解决好、权益维护好、情绪疏导好、意愿反映好。特别是对生活困难信访群众,要运用好司法救助、信访救助等制度,解决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今年8月底,市委书记陈永奇接到一名教师来信,反映郊区上百名教师工资被拖欠的问题。原来,在今年城区托管义井镇14个村、矿区托管郊区平坦镇18个村的过程中,由于托管双方在部分行政村学校教职工人数上认定不一致,造成教职工不能及时领到工资。陈永奇接信后当即召集相关县区、部门听取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办法,最终使此事在短短三天内得到圆满解决,100多名教师在新学年开学之前领到了工资。阳泉市在信访工作中推出的首见责任制、一线工作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约访等一系列具体举措,都是想信访群众所想、急信访群众所急的民心工程、暖心工程。群众信访诉求解决后,阳泉市还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定期回访征求意见建议,让信访群众从每一起信访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心温暖。实践表明,只要心中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就一定能把信访这项最直接的群众工作、最现实的民生工程搞好。

----做好信访工作必须遵循法度、在法律框架和法治轨道内思考解决问题。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被明确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信访工作中处理好维权与维稳、治标与治本以及信访部门与责任主体的关系,都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审视和解决。依法治访、建设法治信访决不是只针对信访群众,而是一种“双向”规范。一方面,对于信访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规范信访工作流程,依法分类处理群众诉求,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真正做到“三到位一处理”。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对于信访群众来说就是要规范信访秩序,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走访表达诉求,把群众信访纳入法治化、有序化轨道,减少群众诉求表达的随意性。与此同时,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事项依法终结制度,防止无限申诉。对不依法逐级走访的,明确不予或不再受理;对不到接待场所,而是到办公场所、公共场所缠访闹访,违反《信访条例》六项禁止性行为的,以及对少数以访牟利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阳泉市推出的“三分”原则、律师“坐堂”以及严惩信访“老赖”,都是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充分彰显了法治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