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烏龍茶

烏龍茶是從明代朱元璋“罷龍團,改制散茶”,開始了製茶工藝不斷變化發展而成的。歷代茶農在長期的製茶實踐中,逐漸摸索與總結了成熟的烏龍茶製作工藝:萎凋(曬青、晾青),發酵(碰青、搖青),殺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使烏龍茶的優異品質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烏龍茶屬半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最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傳統工夫茶是品飲烏龍茶的最佳方式,極為重視茶葉、茶具、用水、用火和沖泡的技藝,可以充分科學地發揮烏龍茶蘊藏的色香韻味及其品賞。烏龍茶是潮州、閩南一帶工夫茶地區最主要的消費品飲茶類,以潮州的烏龍茶,武夷山的巖茶、安溪的鐵觀音為主。

潮州的烏龍茶歷史產茶區域以饒平縣為主(鳳凰鎮原屬於饒平管轄,1958年才劃歸潮安縣),潮州烏龍茶以獨特的自然花香和豐富多樣的複雜香型而馳名海內外。潮州烏龍茶在清末至民國時期,主要外銷到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地方,少數內銷當地和汕頭、興寧、梅州等縣區。據《饒平茶業三百年》一書記載,清末饒平饒洋鎮陳坑鄉赤棠村詹廣昌經營的西巖山烏龍茶最先銷往泰國。二三十年代,1斤茶(相當於現在的0.75公斤)摺合30斤大米,西巖、嶺頭的奇蘭茶,每公斤摺合120公斤大米。1954年開始,茶葉收歸國家統購統銷,私人不能進行茶葉的買賣,一直到1985年國家取消統購統銷。從這些歷史資料可以看到,1954年以前的茶葉大都外銷,產量也不多,遺留到現在的極為少見,1954年至1985年時期的茶葉,國家實行有計劃的分配,憑證供應,基本是沒有留存下來的。改革開放後,茶葉市場放開,茶葉才慢慢的流通起來。因此,潮州的陳年老茶,歷史上存世量相當稀少。

筆者收藏的部分陳年潮州烏龍茶和茶葉罐:

歷史上的烏龍茶

清代潮州陶製茶葉罐

歷史上的烏龍茶

清末潮汕顏家錫製茶葉罐

歷史上的烏龍茶

民國時期揭陽和合招記茶莊錫茶葉罐,罐內還有些許陳年烏龍茶

歷史上的烏龍茶

錫茶葉罐

歷史上的烏龍茶

潮州當地土茶,看茶葉風化程度和品飲,判斷這罐老茶應有百歲的年紀

歷史上的烏龍茶

五十年代饒平烏龍茶

歷史上的烏龍茶

五十年代饒平烏龍茶

歷史上的烏龍茶

七十年代饒平烏龍茶

歷史上的烏龍茶

九十年代嶺頭大葉奇蘭

歷史上的烏龍茶

九十年代鳳凰烏龍

歷史上的烏龍茶

九十年代鳳凰單叢

歷史上的烏龍茶

九十年代鳳凰單叢

歷史上的烏龍茶

九十年代嶺頭白葉單叢

歷史上的烏龍茶

七十年代陳年潮州烏龍茶茶湯

歷史上的烏龍茶

一九八三年鳳凰野生紅茵

歷史上的烏龍茶

茶葉放大後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