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錯在秦國名將中是一個怎樣的存在,能否超過白起?

蕭曉四姑娘


在秦國統一中國的歷史進程中,雄厚的經濟基礎離不開商鞅變法,強大的軍事基礎離不開司馬錯伐蜀攻楚,一文一武,二者具有同等之功。當然其中的這一武也有觀點說是指白起,並非是指司馬錯。

先來說一下司馬錯。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秦國少梁(現今陝西韓城南)人,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經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他不僅有傑出的軍事才能,更有高超的戰略眼光。他的一生只做了兩件事,那就是滅蜀與攻楚。在當時他就前瞻性的提出了得蜀即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的軍事戰略思想。在獲得秦惠文王支持之後,他具體指揮了伐蜀戰役、繼而平定蜀地叛亂,經略巴蜀和之後又順勢而下,發動黔中戰役等,通過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為秦實現統一大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滅蜀之功。

戰國後期,秦國由於實行變法比較徹底, 在許多方面對山東六國逐漸處於了壓倒性的優勢, 具有了統一中國的條件。到秦惠文王時,秦國國力大增,開始鋒芒畢露。但對於統一戰爭應該從何著手,朝堂之上眾說紛紜,朝中張儀等人主張先打韓國, 然後揮兵“ 臨二週之郊, 誅周主之罪, 侵楚, 魏之地”,進而統一全國; 而秦惠王本人則意圖伐楚。

就在這時, 四川內部發生了戰亂,巴、蜀兩國互毆,都來向秦國求救,朝中司馬錯主張應出兵伐蜀。他從統一大業的戰略考慮,闡明瞭伐蜀的意義所在“蜀… … 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子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也。”他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蜀國很有錢,水路下游也通楚國,打下蜀國後,楚國也就跑不了了,楚國完蛋,那天下就都是秦國的了。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接受了司馬錯伐蜀的建議,派司馬錯等出兵滅掉了巴、蜀,納入秦國版圖,之後蜀郡隨之設立,為秦開發巴、蜀,經略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攻楚之功。

根據司馬錯提出的戰略原則,秦國在攻得巴蜀之後,又立即以巴蜀為出發點,兼用巴蜀的人力、物力,大舉向楚國發起了進攻。

據記載,公元前308年,秦惠文王又命”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這一地區是楚國西部屏障,原為巴屬之地,後為楚國所得。因此,秦、楚二國皆聚力爭之。

公元前280 年,秦昭襄王再一次派“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這幾經易手的地方,最後以秦的勝利而告終。

這一時期,秦國另一員大將白起已突入江漢平原,取鄢郢,燒夷陵,下竟陵,迫使楚都東遷。與白起的軍事行動相配合,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派“ 蜀守(張) 若伐楚, 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由於長江以北的郢(今湖北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 一帶已為秦地, 張若才順利地攻佔了以武陵為中心的江南黔中之地。這樣,楚國西部領土盡為秦有,楚國國力急劇衰落,再也無法與秦抗衡,楚亡只是時鬩問題了。

後來,宋人對秦並巴蜀之戰略評價很高:“ 秦既取蜀… … 又取黔中,則斷楚人之右臂, 而楚之勢孤矣,劫質懷王,操縱予奪,無不如意,於是滅六國而一天下,豈偶然哉,由

得蜀故也。”因此,司馬錯與疆場博殺的戰神白起相比,更像是一位戰略大師。

戰神白起。

年輕將領白起,更是魏冉(秦昭襄王之舅,一生四任秦相)獨具慧眼一手栽培出來的,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被封為武安君,是一位超眾出群的軍事家和功勳卓著的統帥,為秦國統一六國立下別人無可比擬的功勞。《千字文》中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後來確實顯露出其戰神本色,率領秦軍幾乎與所有東方國家交過手,歷經大戰無數,殺敵如麻,但他殘暴不仁,虐殺俘虜,也為當時和後世所詬病。最著名的一次戰役就是長平之戰(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此役,白起大破趙軍,射死其統帥趙括,40萬趙國降卒一夜坑殺。


史說新傳


介紹司馬錯的文章,不管是哪一個版本,都無一例外地稱其為秦國名將,但對這位將軍的生卒年卻語焉不詳,其人得歲幾許,享壽幾何,後人無從知曉。他從歷史書中蹦出來時,就是已經能夠在朝堂上與當時的相國張儀進行論戰了。

嬴駟繼位後,繼承孝公遺志,舉賢任能,勵精圖治,始終不忘記當年的魏攻秦之河西之辱。當時魏人公孫衍名聲在外,嬴駟屈身求賢,任為大良造,領軍攻打魏國。

後來的張儀、範睢等秦國名相,都是魏國人,他們在相國任上的主要工作即是削弱三晉,尤其是魏國。可謂魏國不得其人,其勢也衰。

(嬴駟19歲即位,勵精圖治)

魏國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之戰後,太子陣亡,精英淪喪太半,國力遽衰,此前飽受魏國欺負的楚國、齊國、趙國紛紛攻擊魏國,魏國左支右絀,漸漸不支。

秦國覷得時機,從公元前333年到公元前328年,連續5年發起對魏國河西的攻擊,曾一戰陣斬魏國大將龍賈以下八萬士卒,全部據有河西。魏惠王無奈,承認了既成事實,把整個河西之地都割給了秦國。

從公元前389年吳起以5萬魏武卒大破秦軍50萬,佔據了河西之地,魏武卒一戰成名,到秦國收復河西時,已經過了60年。秦國一雪前恥。

魏國被秦國一連串的攻勢打的慘敗,不得不向秦國求和以緩和不利的國際形勢。魏國派遣使者重金賄賂公孫衍,請求手下留情。公孫衍因此勸說秦王放棄攻打魏國,轉而進攻義渠。

恰在此時,張儀來到秦國,大義凜然地指責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說魏國是霸主之國,現在不趁機削弱它,一旦魏國恢復,必然成為秦國心腹大患。

嬴駟當即猛醒,立刻拜張儀為相。公孫衍則被排擠,被迫出走魏國。為報復秦國君臣,發起了合縱,策劃了“五國相王”事件,意圖合縱謀秦。秦國雖然富強,但根基未穩,於是聯合楚國破壞了公孫衍的合縱大計。

合縱不成,魏國見勢不妙,又採取了附秦的外交策略。為更好的協調秦魏連橫,公元前322年,張儀入魏為相。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又發起倒儀外交,最終迫使張儀出魏。魏國重新回到合縱的軌道上來,公孫衍當上了魏相,再次發起合縱。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持公孫衍的"合縱"政策,因此在公元前318年發起了五國伐秦。雖然最後失敗,但是秦國對東方六國合縱,頗有忌憚之心。

秦惠文王9年,公元前316年,韓國在魏國的支持下,又發動了新一輪的對秦攻勢。當時的戰國諸國,彼此實力相差不大,韓國對秦國都有一戰之力。

秦國與山東六國的戰火,即將再次點燃。

(秦國收復河西之戰後,嬴駟稱王)

正在秦國點起兵將,準備攻韓時,秦國宮廷突然來了一個自稱是苴侯的使者,請求秦國主持公道,解救苴國百姓於水火。

嬴駟問起史官,方才知道這苴侯乃是漢中附近的一個小國。漢中原本是秦國的土地,在秦國被魏國打的自顧不暇時,被蜀國偷渡葭萌關,佔領了漢中盆地。由於蜀道艱難,蜀王就封了弟弟為苴侯,開基建國,為蜀國把守門戶。

這才過去50多年,這苴侯又為什麼要過來找秦國幫忙搭救呢?

原來苴侯立國後,因為蜀國與巴國的頻繁戰爭,不斷向苴國索要物資和貢賦,讓苴國不堪重負。於是苴侯就在巴國的積極統戰工作下,斷絕了與蜀國的附屬關係,真的獨立了起來,形成了巴蜀地區的小三國混戰。蜀國樹大根深,苴國和巴國兩個國家聯合起來也沒有打過蜀國。蜀國打退了巴國的進攻後,對忘恩負義的兄弟國家——苴國發起了進攻,要滅亡苴國。

於是,就出現了苴侯的使者出現在秦國的朝堂的事。沒隔幾天,巴國的使者也到了,請求與秦國結盟。蜀國看到巴國和苴國都跑去抱秦國的大腿,自己想想也不是秦國的對手,因此也派使者入秦了。

(苴、巴、蜀、秦位置示意圖)

這下,原本被山東六國合縱、連橫的事情吸引的秦國朝堂注意力都被引到這件事上來了。秦惠文王因此組織了廷議,想聽聽大家的看法。

張儀慷慨陳詞,對當初在魏國被公孫衍擠兌回秦國的事耿耿於懷,因此堅持主張秦國應該不用管那些蠻夷之地的事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與韓國的作戰上,以報當年驅逐之仇。

張儀說:“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後出兵三川,堵塞轘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週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後)乘機侵佔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我們佔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於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了。如今,蜀國是西邊偏僻(落後)的國家,戎狄為首領。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裡的土地,也算不得什麼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現在的三川地區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遠了。”

(一口傾國的張儀是風雲人物)

這時,於史無載的司馬錯出現在了辯論中,他不認同張儀的觀點,他說:“想使國家富庶的一定要擴大他的領地,想使軍隊強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業的一定要廣佈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麼,王業就會隨之實現了。現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辦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但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周王室,現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韓國,是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麼,兩國一定會聯合起來,共同採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並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

當時的張儀已經60歲了,為相多年,勢力很大;司馬錯這時應該是一個青年將軍,因為在張儀去世後,司馬錯還將繼續為秦國服役30多年。可見,司馬錯是一個敢於挑戰權威,有獨立思想的將領。

(司馬錯戎裝劇照)

秦惠王採納了司馬錯的意見,派遣司馬錯、張儀等領兵進攻蜀國,很快就收復漢中地,平滅蜀國,再佔巴國。巴蜀地區成為秦地,使得秦國的國土面積擴大了一倍。

秦國先從關中移民5萬,再後來凡是罪人,都流放到了蜀地。這樣,逐漸讓蜀人與秦人融合到一起。後來,分別在公元前310年和前301年,蜀地先後發生了兩次叛亂,都是司馬錯帶兵平定的。司馬錯兩次入蜀,平定了蜀亂,治理蜀地。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派遣甘茂以“息壤之盟”擊敗了韓國,拔取了宜陽,為秦國東出打開了通道。但是這個秦武王只喜歡大力士,張儀和司馬錯都不受重用。張儀已經快70歲了,很快就病死了,而司馬錯還要再等待屬於他的時代。

沒過幾年,秦武王因為舉鼎身死,秦國發生內亂,時間長達三年,國力大衰,連秦昭王都是趙武靈王派兵護送才得以即位。三年的動亂期過後,以宣太后為首的外戚勢力控制了秦國朝堂。秦國政權穩定後,國力開始恢復,重新參與到列國爭霸。

作為東出的第一仗,秦國君臣非常慎重。因為三年來秦國內亂,外戰不利,士氣低迷。三年後首戰如不勝,秦軍士氣將更加低迷。

公元前295年,司馬錯當時擔任國尉,也就是國防部長,率領軍隊攻打魏國的襄城。4年後,再次以左更的身份帶兵攻打魏國和韓國,都取得了勝利。

而白起,則在公元前294年一戰陣斬韓魏聯軍24萬,因功封大良造,已成為秦國第一將星。司馬錯雖然是老將,也要接受白起的指揮。

公元前286年,司馬錯奉命帶兵攻打魏國舊都安邑,成功為秦國打出了函谷關外的橋頭堡。值得一提的是,司馬錯雖然將安邑打造成秦國東出重鎮,屯駐重兵,卻沒有為難安邑城內的魏國百姓,而是將他們都驅趕回了魏國。

(伊闕之戰:白起一戰成名)

與韓國、魏國的戰爭裡,白起是削弱韓國、魏國的功臣。而司馬錯的主要功績,則主要在攻楚。

在白起、司馬錯發起的一系列針對韓魏的戰爭時,楚國作為秦國最為重要的對手,一直在南方與秦國進行著拉鋸戰。

由於楚懷王輕信張儀,導致楚國商於之地盡歸秦人。楚國此後不停與秦人接戰,黔中郡、漢中商於等地呈現拉鋸狀態。由於漢中郡被楚國佔據,秦國本土與巴蜀之間的聯繫也幾乎斷絕。

因此,在基本解決了韓魏的側翼威脅後,秦國放棄了在光狼城與趙國決戰的意圖,甚至閼與之戰失敗,秦國也不著急尋仇,而著意攻楚。司馬錯再次領命入蜀,籌備作戰。

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隴西大軍進入四川,然後增補巴、蜀軍隊10萬,載米600萬斛,從巴地沿涪水南下,進攻楚國。秦軍戰勝重重困難,翻越今岷山山脈、摩天嶺山脈、雲貴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國後方。

當時,楚軍主力集結西北部秦、楚邊境前線,後方空虛,遭司馬錯突然進攻,楚軍猝不技防,損失大片土地,秦軍攻佔楚國黔中郡。楚頃襄王被迫獻上庸和漢水以北地區給秦以罷兵。

此戰獲得大勝,司馬錯隨後歸隱,後事不顯。由於秦國盛行軍功爵制度,以獵獲敵首數來累計軍功。司馬錯征戰一生,雖然屢戰屢勝,但是殺人不多,最高的爵位不過是左更而已。後起之秀的白起,早在伊闕之戰後就已經封大良造了。

(秦國攻郢之戰,楚失半壁江山)

公元前278年,白起以2年前司馬錯伐楚的進軍路線為基礎稍加改變,選擇從漢中順漢水南下,出其不意的突入楚境。

楚軍一路節節敗退,白起迅速攻取了主要分佈在漢水流域的楚國重鎮,長驅直入,直抵楚國別都鄢城,迅速攻下了楚國國都,挖了歷代楚王的祖墳,放火燒了夷陵道。楚國被迫東遷至陳地,進入到了戰國下半場,失去了大半疆域。

至此,司馬錯平蜀伐楚之功,從公元前316年始,至公元前278年終,凡38年,得競全功。

秦國能夠最終統一六國,商鞅變法打了根基,司馬錯平蜀準備了經濟基礎,白起屠長平打開了一條血路,王翦滅楚掃平了最大的阻礙。與白起相比,司馬錯雖為秦國一代名將,不論生前身後名聲都遠不如白起。

這是司馬錯與白起不同的指揮風格所決定的。

秦國盛行軍功爵制度後,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作戰時務要獵敵頭顱,以此累計軍功。白起諳熟士兵心中所想,因勢利導,因此打出了很多經典戰例,且都是殲滅戰,殺人盈野,血流漂杵,以殺戮之威,讓山東六國聞白起之名而畏懼三分。

與之相比,司馬錯的功績只在平蜀、定蜀、治蜀,期間多次攻打韓魏,也只是掠取土地,未曾見到司馬錯軍有陣斬記錄,在安邑之戰後,沒有選擇屠城,而是將安邑人都驅趕回了魏國。為將者司殺,司馬錯在平定蜀地叛亂時,也殺過作亂的公子輝等同黨17人,其餘未見殺人記錄,可見司馬錯是秦國軍功爵制度下的特例,這也是司馬錯的爵位一直不高的原因。

不過由於司馬錯30多年帶兵征戰鑄造的在秦軍中的地位,即使沒有更高的爵位,他同樣也擔任過國防部長的高位。

(戰國第一武安君:白起)

在秦惠文王時期,縱橫家大逞其能;在秦武王時期,大力士成了王朝新貴;秦昭王決議東出時,軍功爵已經深入人心,白起等一批優秀青年將領脫穎而出,趁勢而起。屬於司馬錯的時代總是錯過,或者他與整個戰國時代的特質都不合拍。

司馬錯是老將,面對這些軍中新貴,雖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花甲之年,還要翻山越嶺,為大秦征戰南疆,可也難與白起這樣的將星爭輝。

司馬錯可謂一心謀國,不貪戀權勢。與人屠白起相比,可能司馬錯更像是一個有著春秋之義的將領吧。司馬錯雖然沒有得到過大良造的高爵,也沒有獲得封君的榮譽,至死也不過區區左更,但是能夠頤養天年,無愧於心,也算是功德圓滿了。


而知而行


一、司馬錯是縱橫家底,對於戰役戰鬥比不過戰神白起。就象劉邦帶兵不能太多,太多則指揮易失措。而韓信帶兵多多亦善。但劉邦是將帥之才,韓信格局小,只是將兵之才。劉邦能用韓信,韓信用不了劉邦。最終還是被除掉。

二、司馬錯與張儀攻韓與攻蜀之爭,是秦國東征諸侯大戰略的重大布局,是秦國消滅六國戰略佈局的奠基一步。其意義在於繞開與韓魏趙齊等國的縱深無休至的拉據戰,遠征巴蜀,直接單對楚國輕鬆得多。同時也是東出伐楚奠定前進基地和豐富的戰爭補給資源。這一佈局決定了秦東進戰略的成功。且一直貫穿至統一六國整個\\過程。是戰略佈局的棋高一著。如果按張儀辦法,攻韓即是取勝,魏趙齊等國感受到危機後,必然聯合反撲,秦國無法面對諸國。司馬錯功在當時,利在秦始皇統一。

三、白起如韓信,在戰爭中是一臺殺人機器,屢建奇功。特別是長平之戰,坑死40萬,讓趙國再也無力單獨或聯合韓魏對秦構成危協。對秦國的壯大起到重大作用。作為戰神他當之無愧。這個人格局小,面對無望的再戰,拒不出任統帥,以自殺結局,實在可悲。即是出戰敗回,也比被貶自殺強。

總之,司馬錯功在戰略佈局,是長期戰略制勝;白起功在戰鬥和戰役,只是一時之神。這兩人對秦國的強盛,都是不可或缺。至於誰更強,是無法比較的。


左說春秋


說起戰神白起,眼前浮現的頓時就是屍山血海的震撼。而講起司馬錯,這位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的老將,別說沒有進入“戰國四大名將”的名單,連存在感都不強。

那麼司馬錯,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如果跟白起比,白起是個兵家、軍事家,司馬錯則是個縱橫家、軍事戰略家。

司馬錯的戰略眼光:

公元前316年,巴蜀兩國互相攻打,都來秦國求救。秦惠文王面對著一個為日後一統江山重要的決定:是出兵攻打蜀國?還是出兵先打韓國?

出去轉了一圈回來又掛上秦國國相印的張儀,力主先攻打韓國,理由有二:1、巴蜀小國,偏安一隅,不值一打。2、秦、楚、魏可以聯盟,兵出三關直至洛陽城下,“狹天子以令諸侯”,秦國霸業可成!

司馬錯主張先佔蜀國,理由:1、如果秦國先攻韓國,其他國家必定發兵來救。這在過去的戰國時代已經上演了無數遍,想滅一國而盡全功,實在太難。2、蜀國面積雖大,但還是蠻夷之邦,秦若攻打,不會引起其他國家救援,猶如探囊取物。3、蜀國富庶,取得蜀國之地,秦國的後勤就有了保障。(長平之戰很大一部分就是打的兩國消耗戰)4、取得蜀國後,可以盡收其兵,造大船浮江攻楚。歷經八百年的老牌諸侯國楚國一亡,秦得天下就只是時間問題。

二人的分析一聽,高下立判。在張儀的目光還盯在“秦國稱霸”上的時候,同樣學於“縱橫家”的司馬錯,卻很明確秦國的未來,是一統天下。

秦惠文王於是派司馬錯和張儀出兵,當年十月就滅了蜀國。更有意思的是張儀,眼饞巴國和苴國的富饒,滅蜀以後,順便又取了巴國,設立巴郡、蜀郡和漢中郡,將三郡土地分為三十一縣。並在江州築城。後來雖有兩次蜀地之亂,不過都被司馬錯帶兵平定。就這樣,巴蜀兩國相爭,秦國得了全部的利益,勢力更盛。



浮江攻楚——司馬錯的完美收官:

公元前280年,第一次以“左庶長”身份出現在史書上的白起,已經聲名鵲起,威震八方。頭一年,白起就已迫使楚國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這一年,秦國兵分三路,再一次伐楚。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另外兩路由司馬錯統一指揮,西路軍經大巴山,由巫峽進佔西陵,將楚國從長江攔腰斬斷;南路軍從巴郡經武陵山,攻擊黔中、沅江的廣大地區,對楚國後方實施深遠迂迴。

司馬錯的這支“水軍奇襲”,直接進入佔領楚國腹地黔中郡,為白起一支奪取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解決了後顧之憂。而這支人數十萬的軍隊,乘坐大船萬餘艘,裝載大米六百萬斛的成果,都得益於當初司馬錯當初伐蜀的堅持。楚國經此一戰,直至最後被秦滅國,都沒再站起來過。如此不需死很多人的浴血奮戰就能楔下亡國之根,司馬錯豈不高明!



說說白起的長平之戰:

白起一生,殺人一百多萬,其中長平之戰,據說就坑殺四十萬趙軍。且不管數據是否精確,長平之戰都是白起一生不得不說的硬戰。但長平之戰的勝利,也有很多因素,也少不得沒有出面的司馬錯的功勞。

秦國和趙國對峙于丹河幾年時間,幾十萬大軍的後備軍需糧草怎麼辦?

年輕的趙孝成王再也忍不得廉頗一直堅守不出的戰略,忍不得的原因,除了趙孝成王本身的政治戰略眼光外,還因為趙國國中的青壯年勞力,幾乎全部上了戰場。幾年時間,誤了春耕誤秋收,再也無法保障幾十萬大軍的後勤軍糧等問題。所以,他需要一個能夠主動出擊的將領,來代替善守的廉頗,解決困境。這才有了差點讓整個趙國亡國的趙括登場。

而秦國就沒有這個問題嗎?也有,打戰打的就是錢糧!但是得益於巴蜀之地肥沃的土地,豐富的出產,讓秦軍在這一問題上,明顯比趙軍更有耐心,在消耗戰裡更耐久。這,都得感謝司馬錯影響秦國百年統一大業的眼光!


總結:

不管是有戰略眼光,還是有戰術長勝,作為司馬錯和白起這樣的將軍而言,能夠為秦統一天下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實也無憾了吧。如果二人知道後人非要拿他們比個高低,他們應該會拿出商鞅制定的軍功計算法來告訴你,一切都可以計算,這也是 秦國成為無敵鐵軍的重要原因,每個人都有機會封妻廕子。

從司馬遷筆下之人,如出自名門必有記載來看,司馬錯和白起出身也是平平。正是秦國的“獎勵軍功”制度,讓他們有機會名在列傳,流傳青史。甚至,太史公還不惜把自己家族譜“嫁接”到司馬錯一族上,說明他對司馬錯還是非常認可的。(前有篇文章寫過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的關係,可以翻看)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用兵家之祖的話來做個總結吧,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願天下再無無故的兵戎,每個人都能享受和平!

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如是史社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陝西韓城人,是司馬遷的八世祖。

秦國的名將很多,白起、王翦、蒙恬等等,司馬錯根本就排不上。司馬錯的才能主要是謀略縱橫,帶兵不是他的強項,秦惠文王時為國尉,最大的戰功就是滅巴蜀。

司馬錯曾經和張儀辯論攻韓,還是攻蜀的問題。司馬錯說,攻擊韓國必然招致六國救韓,六國合縱救韓而必然攻擊秦國。攻擊蜀國就等於攻擊楚國,滅了蜀國就斷絕了楚國的西援,得蜀如得楚,楚亡則天下並也。

周顯王時,諸侯在山谷中狩獵,秦惠王與蜀王相遇。秦惠王贈蜀王一箱金子,蜀王回贈秦惠王古玩,結果都化成了泥土,秦惠王怒。群臣賀曰:“天承我矣,王將得蜀土地。” 秦惠王喜,乃作石牛五頭,朝洩其金後,曰“牛便金”。蜀人看了很高興,請求把石牛送給蜀國,惠王同意了。乃遣五丁迎石牛,牛不便金,遂送還秦國。蜀人嘲笑秦人:“東方放牛娃”。秦人笑之曰:“我就是放牛娃,當得蜀地也!”

《華陽國志》記載:蜀王的同父異母弟在葭萌關為苴侯,苴侯和巴君關係好,蜀王攻苴侯,苴侯奔巴國。苴侯求救於秦國。公元前316年,秦大夫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從石牛道伐蜀。蜀王自葭萌關抗擊秦軍,失敗了,在武陽被秦軍殺死。滅了蜀國後,司馬錯秦軍又滅了巴國。

司馬錯幾乎沒有當過秦軍的主帥,都是作為秦軍副將或協助秦軍主力作戰。公元前310年,蜀國丞相陳莊叛亂,甘茂為主將,司馬錯協助平叛,甘茂誅殺陳莊。前301年,蜀郡郡守公子輝叛亂,司馬錯受命平叛,誅殺蜀侯公子輝以下27人。

公元前295年,司馬錯當時擔任國尉,率領軍隊攻打魏國的襄城。公元前293年,將領白起接替司馬錯擔任國尉。此後,司馬錯再也沒有擔任過秦軍主帥。

公元前291年,司馬錯擔任左更,受命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國的軹地(今河南濟原南);攻打韓國,奪取韓國的鄧地(今河南鄧州)。

公元前289年,司馬錯擔任客卿,與大良造白起率軍攻打魏國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軍拆斷橋樑奪取二城。之後,秦軍抵達軹地,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6年,司馬錯率軍攻打魏國的河內,秦軍打敗魏軍,魏國獻出安邑給秦國以求和,秦國將城內百姓驅趕回魏國。

公元前280年,司馬錯奉命調動隴西軍隊,從蜀地進攻楚國的黔中郡(今湖南西部、貴州東北部),秦軍擊敗楚軍,奪取楚國黔中郡,迫使楚國割讓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給秦國。

戰神白起,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統一六國做出巨大的貢獻,曾在伊闋大戰中大破魏韓聯軍,攻破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武安侯,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廉頗、李牧、王翦),司馬錯只能望白起之項背。


冷清先生


秦國是一個經歷了無數戰爭考驗的國家,滅西戎、並巴蜀,兼併六國、一統華夏的傳奇歷程中出現了無數名將,而其中能稱為戰神的秦國名將公認的只有六位:司馬錯、白起、蒙驁、王翦、王賁、蒙恬;今天我們討論的是司馬錯和白起。

如果問名氣最大的名將當然是殺神白起,白起一生指揮大小戰事70餘起,從無敗績,而且白起的作戰第一目標不是攻城奪地,而是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伊闕之戰消滅韓魏聯軍24萬+鄢郢之戰破楚國都城淹殺軍民數十萬+華陽之戰斬首救援韓國的趙魏聯軍15萬+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長平之戰斬首坑殺趙軍45萬,僅這五場戰役,白起消滅敵軍就已超過百萬。

如果說我們對純數字很茫然的話,那麼我再提供另外兩個數字作對比:

1、整個戰國,各國死亡士兵約200萬,那麼每兩個死亡的士兵,就有一個死於白起,白起佔比50%;

2、戰國末期,七國共有人口約2300w,除去秦國的500w和白起沒有屠殺過的齊國(300萬)、燕國(150萬),其四國約有1350w人,那麼這四國每13人就有一人死於白起,白起佔比7%;

白起就是大秦的一部優秀的人命收割機,一人所殺人數和戰國其他將領所殺人數之和持平,故稱——人屠!

至於司馬錯,名氣真的不是太大,還不如他家的一個後人司馬遷,因此一旦介紹司馬錯,首先要說明的一點就是:他是司馬遷的八世祖!

司馬錯很牛,但不是牛在攻城滅敵上,兩軍對壘,如果對手是白起,他輸的面很大,但是如果說戰略,司馬錯是第一,沒有之一!

司馬錯這一生就幹了兩件大事,但是卻奠定了秦國一統中原的基礎。

第一、舌戰張儀,訂計滅蜀;

秦惠王九年,巴蜀兩國開戰,鄰居秦惠王想趁機滅了蜀國,但是又擔心身後的韓國,所以開會討論方案,大嘴巴子張儀喋喋不休,侃侃而談,要求打韓國,結果司馬錯看不下去了,站出來說攻打韓國只會造成諸侯聯合對抗秦國,這不明智;而如果攻打蜀國既可得其人力、物力強壯秦國,還可以順水而下,水路攻打楚國。

秦惠王明智的選擇了司馬錯的方案,事實證明司馬錯是對的,秦國順利拿下巴蜀,擴大了土地,豐富了資源,更有了浮江攻楚的前提條件;

第二、浮江攻楚,

“ (巴蜀)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這就是司馬錯浮江攻楚的戰略!

秦楚交戰,司馬錯帥大軍乘坐大船進攻楚國,當時楚國主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秦楚交戰的前線,司馬錯卻從敵人後方突襲,避實擊虛,奪取楚國黔中郡。

這一戰,司馬錯開創了我國戰爭史上早期的戰略大迂迴戰例,實踐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預言。

如果把司馬錯和白起相比較,從戰略上比,勝利的是司馬錯,白起會失敗;兩軍對壘,勝利的會是白起,畢竟戰國四大戰神排名的第一位不是浪得虛名!

個人淺見,還請賜教!





Callme不韋


個人覺得司馬錯是輔佐秦惠文王為秦國奠定統一六國物質基礎的超級大咖。司馬錯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攻佔巴蜀和攻楚,秦統一六國是“奮六世之餘烈”,實力的發展和積累短時間裡無法完成又何嘗不是呢?司馬錯主張攻佔巴蜀,而且從巴蜀出兵攻打楚國非常有利。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因堅持貫徹“商鞅變法”的國策秦國逐漸強大,但也僅僅是具備了與中原強國一分高下的資格,並沒有明顯的優勢。秦惠文王如果不採用司馬錯攻佔巴蜀的方案而採用張儀攻韓直接進軍中原爭霸的方案,秦國要面對惡劣的現實情況,趙國此時正是威名赫赫的趙武靈王在位,能坐視秦國威脅到自己嗎?楚國此時經歷了“宣威盛世”國力正是巔峰的狀態,何況還有東方的大國齊國,一旦合夥兒結盟秦軍在中原能堅持多久?還不如暫時收斂鋒芒悶頭搞實力建設。司馬錯的眼光沒錯,巴蜀地區成了秦國的大糧倉,後來秦昭襄王在位時李冰主持修建了功在當代惠澤後世至今2200多年的都江堰,所謂“天府之土,沃野千里”。地盤大了耕地多,耕地多了人多糧多,糧多了兵多,兵多了再去搶地盤,如此循環,東方六國能扛得住嗎?即使到了抗戰時期,四川出兵出糧仍居全國之冠。秦國佔領巴蜀設郡之後,司馬錯指揮秦軍從巴蜀出兵進攻楚國,楚國大敗,印證了司馬錯攻楚必先佔巴蜀的戰略眼光,也是戰爭史上出其不意戰略大奔襲大迂迴的典範。後來白起攻楚仍然大致沿用了司馬錯當年的路線,攻佔郢都,徹底打衰了楚國,楚國喪失大片國土被迫遷都,再無實力跟秦國爭鋒。從國家戰略的層次說,司馬錯明顯比白起強,直接指揮作戰的謀略也不比白起差。只是兩人的巔峰輝煌不在一個時代,白起璀璨奪目的時候已經有秦國強盛的國力保證充足的兵源和供應補給了,無論是在長平之戰打衰軍事強國趙國,還是後來王翦滅楚,兵多糧多拼消耗熬年頭兒秦國都佔了上風。司馬錯功不可沒


立志成蟲


司馬錯的功勞在於伐蜀成功。白起的亮點在於長平之戰。

司馬錯的孫子司馬勒,與白起一起打敗趙括,並參與了"坑趙"四十萬的陰謀和實施,後隨白起在杜郵一塊兒被賜身死。這是司馬家與名將白起的關係。

對於古老文明的巴蜀。文獻中記載不少。李白有《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我塞通人煙……"。棧道逶迤,四塞之地。三星堆文明,太陽神鳥。都證明它的輝煌無比,富庶繁華。

秦惠文君,始稱王,也叫秦惠王。他在位時,蜀國與其藩屬苴國打仗,兩方打得不可開交, 雙方都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國當時國力上升,惹得東方六國擔心,特別是韓國的存在。秦惠王擔心伐韓,就沒兵力去蜀地。去蜀地又怕韓國在後搗亂,就詢問大臣們怎麼辦?司馬錯主張伐蜀,張儀主張收服韓國嚇唬其他五國。最後,司馬錯說服了秦惠王,惠王就派司馬錯領兵去攻"不義"。

結果蜀,苴兩國引狼入室,一塊兒滅亡。蜀國成了蜀郡,蜀王成了蜀侯。巴蜀成了秦國的"糧倉"。要不,秦國橫不起來。這是司馬錯的功勞。

司馬錯的主張符合周朝的"禮制",先征服蠻夷而後諸侯的原則,擴張得再多,也沒人敢指責。所以,司馬錯的眼光要比張儀,白起等人要深遠得多。結果也證明了巴蜀的糧食對秦國統一六國所作出的貢獻。

秦國自秦孝公以後的君主,在國家大政上幾乎少有犯錯,這是君主明智。手下的來自六國的人才源源不斷,使秦國持續地壯大崛起,他們的獻計獻策,成就了秦的統一大業。司馬錯的存在,加快了秦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白起的存在加快了秦國統一的節奏。





劉一千五




司馬錯是是秦國著名將領經歷長跨度大和商鞅變法到長平戰一役前秦國早期優秀將領中都是交匯交集,是最早閃亮的的大將,他晚於公孫衍,和張儀同時代人,比樗智子歲數要大得多。比白起更大很多,比名將魏冉歲數也相當,比張儀要小,是和商鞅,公子疾,甘荗,華陽君任鄙,烏獲,孟賁,魏章,白起等等歷史名人都有交集著名將領,司馬遷的八世祖,是一位很有戰略思想,很會打仗,在軍事,外交的縱橫家,軍事家。歷仕秦惠文,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的將領,是提出得蜀即得楚理論戰略理論思想家。

司馬錯在秦惠文時,和張儀在爭論國家強大是軍事強大時,主張得到蜀巴之後地盤,就能佔據上流,俯緲楚地。對楚地擁有絕對地戰略優勢主動地位。司馬錯後又通過繞過楚國在楚秦邊境,直接讓秦軍攻佔楚國黔中郡,楚襄王被迫獻出上庸和漢水以北大片士地給秦國,以求得和平罷兵。證明其理論。

在商鞅變法之後,秦惠文王,早就想吞併蜀國,可是蜀道艱難,難以攻打,加韓國那時也不斷入侵秦國,使秦惠王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不知先滅蜀,還是先攻韓。丞相張儀,主張先攻韓。大將軍司馬錯,主張先滅蜀。



丞相張儀認為以武力佔領韓國三川郡,打通宜陰道。挾持周天子令諸侯,就能完成秦國成霸,巴蜀國小路難,根本不值得去勞民傷財,去攻打,對秦朝得霸業毫無幫助。司馬錯卻認為,巴蜀地大物豐,有江河便義,通過長江向東運兵運糧一曰幹裡一舉就能攻楚國都城,主張秦國要成霸業,首先你必須富國強民有力量,只有先滅蜀國擴張領土,增加財富。先滅蜀國,佔有地盤大,多得收益,才有財富打敗韓國,挾持天子滅諸侯,會得到不仁義名聲。各國都會聯合起來,侵犯和抵抗秦國,是大大的失誤,張儀認服。


公元前316年,巴國和蜀國兩國互相攻打爭鬥。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王派司馬錯,張儀,都尉墨為將,打蜀國從石牛道進軍,在葭萌與蜀軍交戰。蜀王的軍隊大敗,他逃到武陰。滅國成候,秦軍又乘勝滅了巴國。秦國土地一下擴大了一大半的地方,一夜成為富庶強盛的大國。公元前311年在蜀相陳莊叛亂秦國,司馬錯平亂蜀地誅殺陳莊。鎮在叛亂後。他用李冰等人對四川水利綜侖治理,搞成江都堰為秦國強大提供人員,物力,財力。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公元前301年,秦惠王公子輝是蜀地郡守,蜀侯,發動了叛亂。司馬錯討伐叛軍,殺了輝,郎中令等二十七人平定蜀亂。又過二年司馬錯升任國尉,率軍伐魏襄城得勝。由於穰侯魏冉當了丞相,提拔才能也相當出眾,白起代替司馬錯為大將,司馬錯成左更,受命攻打魏國,奪取軹地,又攻打韓國。奪取鄧城,再過兩年司馬錯擔客卿,和白起攻打下魏國垣城和河雍二城,一舉奪取魏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公元前286年又打下魏國河內,逼迫使魏國獻出安邑給秦國以求和。公元前280年,秦國白起伐楚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五城(襄州)越過秦楚過境秦嶺自斷後援分三路突進楚地,直圍楚都郢都。次年大破楚軍,佔領楚都,焚燒楚各代楚王王陵,向東進至競陵。楚軍退卻到陳。潰不成軍。司馬錯也率隴西軍,從蜀地進攻,協助白起攻進楚國得巫,黔中郡,大敗楚軍,迫使楚國割讓漢水以北和上庸。 證明了得蜀即得楚的理論。


司馬錯是秦國商鞅變法後早期著名將領,應該說比白起更偉大軍事家。提出得蜀即得楚的戰略思想,一直是兵家經典思想。二千年來一直認為是經典戰略理論。(歷代兵家戰將奪取江南重地都以此行動寶典)由於秦昭襄王,是魏冉扶持起來的秦王,使司馬錯的地位下斷成客卿,軍事思想和戰略意圖,沒有可能更大和完全發揮。但得到巴蜀,使秦國一夜強大起來,是司馬錯的為秦國統一中國比其它人都偉大的豐功偉績,主持開發四川農業開發,早期水利工程。後來使李冰父子成名等人,更是名傳萬古,永無磨滅。由於司馬遷是其後襲,很多功績沒有完全展現,就其現有功績,比較配合白起征戰是百勝百勝。他力主秦國得到巴蜀這片土地,軍事成就,政治成就,和管理成就,以經超過白起很多,是秦惠公時代與張儀一起形成秦王的左右手。秦武王時代與樗裡疾為右左更到秦昭王時代更是下降為客卿,但軍事上取得白起一起名留幹古,輝耀春秋戰國。



他是秦系陝西夏陽司馬氏的先人,有馬司梗,司馬欣,司馬相如名人後裔。與趙系河內郡,司馬防,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的司馬氏家不是一支。

司馬錯強於白起,戰略戰過勝張儀。是他對秦國未來發展定下長遠計劃,打下軍事,物質,人力,財力的豐富基礎的奠基人之一。扭轉以軍事勢力圖霸錯誤認識。確立國家必須一切強大,才是真正強大,才能無敵。司馬錯生活在蘇秦為破秦,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盟時代,能和張儀一起共商攻打各國諸候的大計,在公子華,和張儀攻打下魏國蒲陽,又還魏國,使魏國將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是當時定策人之一。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韓國趙國魏國燕齊領匈奴人一起進攻秦國,他是軍事主官樗裡疾的付手。破魏趙韓,打敗敵人,殺死八萬官兵,使各個諸侯們震驚恐怖萬分。在張儀遊說下的用連橫之策,拋棄了實行蘇秦的合縱戰略,讓秦國的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進攻。取得政治,外交,軍事勝利。迫使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樗裡疾,司馬錯所帶軍事力量和政治智慧,起重要作用和支持,能夠打破合縱盟約,在一系國事外交,秦國佈局發揮重要作用。公元前316年率軍滅蜀更是勢如破竹一舉把巴國苴國打敗,擒獲了巴王。得到秦惠文王絕對信認。


在秦武王時,司馬錯鎮守蜀國,沒有受到重用,魏冉立秦昭王確立的地位時前,當然那時名望,他更不如,公子疾,公孫衍,張儀,魏章有地位。但還是威鎮一方軍事將領。

秦武王身高體壯,勇猛力量超人,重武好戰,鬥力為樂。大力士烏獲,任鄙,孟賁都以勇猛力大,成為將領,驅遂張儀,魏章。司馬錯因在蜀地,免除幹攏。公元前311年,秦武王剛繼位,蜀國相陳莊作亂殺蜀侯通國的頭年,秦國派庶長甘荗為主將,司馬錯為付將平定蜀亂,誅殺陳莊。立蜀侯通國之子惲為侯。派司馬錯率領巴蜀聯軍十萬人大船萬艘,米糧六百萬斛從枳縣南部攻打楚,奪取了勝利建立黔中郡。在武王時代,越國勾踐滅吳後,成為東南強盛大國與楚國山水相接,人文相近,彼此為害。互相陰謀滅亡對方。在秦武王剛確立祝賀中,與越國密約共同制楚。又重禮使齊,宣示秦齊夾擊韓魏之勢,以此絕韓魏趁新王剛立攻秦國思想,又通過姻親,結韓魏兩國之好這些國策,都有做為樗裡疾的付手司馬錯必然參與其中,秦武王舉鼎重傷暴亡。右丞相樗裡疾,下了決定,迎回遠在幹裡之外在燕國質留公子稷,成秦昭王。秦武王同母弟弟公子不服引發了宮廷政變。宣太后的弟弟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把參與政變的人,一網打盡。除了照同母的兩個弟弟外,幾乎全被誅殺殆盡,唯一倖存公子輝也在,蜀國叛亂公元前301年被司馬錯鎮壓殺了。秦昭王時期初期,宣太后當權。魏冉為宰相,史稱“少王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相,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黔中和楚都郢。當時魏冉眼裡只有姐姐宣太后。昭王對魏冉採取很理解,和大能容忍。懂得魏冉大力支持是自已當政的基礎。也讓魏冉撐握秦國的武裝力量,懂得年少要依靠宣太智慧和魏冉勢力。造成了國王權力縮小。宣太對教導昭王謙虛緊慎,懂得昭王要撐權的渴望,更懂得政局複雜,勢力諸多。



昭王應付不來,過早地握權使權會意氣用事。會象武王一樣,死在小事之上,為昭王親政創造條件。保證秦國政局穩定,以度過這個危機重重的階段。原來太子市,和公子悝都秦國都是實力勢力的人物。在強大趙國軍事下干預下和各方內部爭鬥中,多方妥協。才使昭王得到秦王地位,秦昭王顯得尊貴沒有他們高。亮在宣太后和魏冉背後。昭王反而顯輕,無威許多。他適應了隨魏冉和公子市,公子悝和大臣們,把昭王看為過渡人物而不顯擺,只是外交場合做為尊嚴象證。但對這種場合中不敬的人和國家,卻遭到宣太后嚴厲打擊,宣太后為秦國政策能夠得有力貫徹,執行國王的命令,是絕對要有權威的。昭王也非常務實,認真學習,能擔負起國家榮譽,強國富民的責任,為自己親政創造條件。是城府很深,大有作為,很有理想,懂得不能操之過急,只能等待時機成熟,政治環境認可。對弟弟們和魏冉的不敬,還需要時間給予懲罰。使得宣太后能夠長期執政。也是她有政治才能,和特殊身份,不可替代的政治強手。是經歷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三代秦王,與張儀,公孫衍,樗裡疾,甘茂,司馬錯,魏冉,白起這些絕對聰朋的人,交流思想,敢打交道,處理國政,能立決立斷國事。對秦國立國思想和外交政策及戰爭討伐,作出重大決策的人物,對昭王和秦國的統一六國事業是奠定基礎的人。他誘殺對秦國極大威脅,滅了強大越國的楚懷王,除掉了楚國用武力佔領吳國,向北攻打韓魏宋,使國士相當快速擴大一倍,並十分渴望得到秦國佔領了巴蜀和漢中的土地的楚懷王,敢對這些地方發動進攻的鄰居的楚懷王。用感情說合,嫁女結親,使楚斷了與齊親和。達到秦國決策破壞了合縱連盟,造成齊韓魏因恐懼楚秦趙聯手,瓜分中原而聯合進攻楚國。宣太后用不計後果不計任何手段,不計損失名譽,不接國際外交慣例誠信,就全憑秦國力量強大。務要困殺了楚懷王。趁楚懷王向秦國求和機會,迫使楚懷王入秦,強行扣留。公元前296年,楚懷王險些逃脫後,被秦國追殺致死。

司馬錯在這樣政治環境下,保持不倒,沒有極高政治敏感,強烈得韜光養晦策略是不能生存下去,他交權給後來人,交權給魏冉,交權白起,配合白起作好打仗攻城為付為小,沒有極高政治責任,和愛國熱情。就會掉進萬又深淵。同公子們一起被殺掉。司馬錯立住了,不計名利的立住了。即沒有在魏冉殺死名單裡也沒有在昭王兄弟奪取王位爭鬥中成為犧牲品。能不倒就是英雄夲色。張儀走了魏更走了司馬錯交權給給比自己少很多魏冉再交權更少的白起當付手,當客卿,攻城撥塞一樣如前,不是有相當修養的老將很難能做到的。宣太后執掌了大權重用親信在楚懷王推薦下用母親族人向壽為宰相還有魏冉,還同父弟弟華陽君,羋戎。加白起,他們用每個無不虎視著司馬錯的一舉一動,還有樗裡疾是秦王宗室,遠智多謀,綽號“智囊“是秦惠王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都比他少很多,也在王庭為將軍,和甘茂為左右丞相,都是司馬錯頂頭上司,背景深厚,權重威嚴和極有才略的人能在這樣一堆人堆混,,司馬錯的才略,,不用人言也相當了得,能和智慧多才樗裡疾並班左更。是多麼不了起,在甘茂是執權時權力不斷下降為客卿了,他己經是相當老了,卻在後來成大良造白起一起,攻魏國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的東出崤丞奠定基礎,還聯合攻下垣城。晚年繼續配合白起攻楚都都是戰果輝煌收穫漢水以北和黔中郡一片土地給秦國為統一六國,做出巨大貢獻。在秦國中期歷史中和商鞅,張儀,樗裡疾,甘茂,魏冉,白起等一批將星閃爍,傳說永久。


ww3721


司馬錯在秦國名將中承前啟後,基石一般的存在。司馬錯是秦國新軍的中堅力量,是一個有天下戰略的軍事家,也是一個能衝鋒陷陣的猛將。白起原本就是司馬錯培養的秦軍接班人,論軍事才能與戰績他不及白起,但論軍事謀略他高於白起!

司馬錯的祖籍在齊國,他的祖先是兵家赫赫有名的司馬穰苴!司馬氏是齊國田氏的後裔,因為司馬穰苴為齊國擊敗了晉國、燕國的入侵,所以官拜大司馬,其子孫後代以司馬為氏!司馬穰苴晚年被齊景公猜忌而遭到罷免,他的部分後代遷移到晉國河西之地為生。後來河西之地成為了秦國領土,因此這部分司馬氏後裔成了秦人!



商鞅變法後組建秦國新軍,年輕的司馬錯加入秦軍,並憑藉軍功成為千夫長!商鞅死前,嬴駟問政商君:商君身後秦國文武安在?商君對曰“武可啟用函谷關守將司馬錯,文可重用商於郡守樗裡疾,丞相之才可天下求之。”因此嬴駟繼位後啟用司馬錯擔任秦國國尉,後來升了秦國上將軍!


司馬錯主政秦軍後,利用祖先兵法《司馬法》以及商鞅的《軍功爵位激勵法》對秦軍進行改進,此舉加強了秦軍的戰鬥力!鐵鷹劍士就是司馬錯所創,十萬秦卒出三千銳士,三千銳士出一百鐵鷹劍士!白起當兵時就是著名的鐵鷹劍士!

司馬錯兩次擊敗張儀:第一次是張儀鼓動楚國攻滅越國以改變越國攻伐齊國的事,此戰楚軍全力出擊越軍併吞並越國;而張儀忽略了西部的秦軍,導致司馬錯攻佔了楚國的黔中地區。第二次則是秦國在伐蜀還是伐韓的國策上,司馬錯力主伐蜀並最終實現!



司馬錯對秦軍有再造之恩,雖說秦國新軍是商鞅所建,但是卻是司馬錯擴建並訓練出來的精銳之師。秦軍的結陣而戰傳統、三錐騎戰陣、秦軍箭陣都是司馬錯所創。白起也是司馬錯重點培養出來的將領,儘管戰績遠遠高於司馬錯,但是練兵本事與政治謀略則遠不及司馬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