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從誕生總共經歷了1300年,科舉制的設計者們為了保證科舉考試的公平性,不斷採取措施防範作弊。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弊行為屢禁不止,不斷變換這手段,就像現在考試一樣。

我在這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古代風靡一時的古代人作弊手法。

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北宋景德年間,朝廷制定了兩項在古代科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考場規則:一是糊名,二是謄名。這兩項措施讓閱卷老師不知道手頭卷子是誰的,再找人謄寫了一遍,這樣,連考生的筆記也認不出來。

人類的智慧是無止盡的,新規一出,新的作弊手法也出現了,訂關節遞條子誕生了。

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具體說,就是考生和考官事先串通好,在試卷內詩文某處用什麼字作為記號,為確保準確性,每個關節條子都訂三四處字眼。訂好的關節,寫在條子上。考官憑手頭的條子,一找一個準,哪怕答的驢唇不對馬嘴,看銀子的份上,給你錄取。

大奸臣秦檜,就曾用過這種手法,幫助族內子弟秦宣高中榜首。

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臨考前,秦檜派人把中書舍人程子仙召入府內,只讓僕人用美酒好菜伺候,秦檜本人並未露面。程子仙一人無聊,便翻看桌子上標有“進士秦宣呈”的札文瀏覽再三,幾乎背誦下來。幾天後,程子仙接到入圍典試的任命,並得知秦宣參加考試。這時,程子仙立刻明白了日前秦檜可以安排的用意,遂以秦宣的札文作為考試內容。

北宋真宗時,有個叫楊億的翰林院學士,聲名很高,在省試開考前夕,他特意招待來京應試的同鄉舉子。應邀前來聚會的考生個個興奮不已,席間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聽到這些,楊億勃然變色,口中邊說“丕休哉”,甩袖而去。“丕休哉”出自《尚書》,是罵人的。在場的舉子們,死腦筋的以為碰釘子了,聰明點的聽出了話中話。果然,數日後楊億出任知貢舉,幾位卷子裡有“丕休哉”的都被錄取了。

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到了明代,安通關節之弊日益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季即有以關節進者。每科五六月間,房考就聘之期,則先為道地,或晉揭,或為之行金以賄諸上臺,使得棘闈之聘後,分房驗取如操卷而得也,每榜發,不下數十人。”看來,棘闈之內,場場都有關節舞弊的行為發生,而且幹這勾當的不在少數。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幾乎深埋在科舉時代的每一個人的腦海之中,無論他是考生、農民還是商人。

此“關節”非比關節:古人科考如何作弊

讀書成為通向榮譽的最正當途徑。一旦金榜題名就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但是如果一個人屢試不第的話,同樣會被周圍的人甚至家人看不起,失去地位尊嚴。當屢試不第的時候,希望就變成了壓力和負擔,致使一些人選擇了通過作弊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得以解脫。

正是這些消極的社會輿論推動了考試作弊的發展,當舞弊成為一種風氣,成為追求富貴的墊腳石,這種能顛覆,命運的力量,足以讓士子們鋌而走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