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武漢「三鄉」工程,引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它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

導語:今年年初,武漢市強力推進“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簡稱“三鄉工程”),為武漢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也為新時代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提供了“武漢樣本”。今日光明日報重點聚焦,對武漢三鄉工程進行了整版專題報道,快跟小農女來看看吧~~

點贊!武漢“三鄉”工程,引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

走進武漢市黃陂區杜堂村葛家灣,白牆灰瓦,綠樹相擁,田園、森林、村莊、水域相互交錯,猶如一幅淡彩水墨畫。這是回鄉能人葛天才投資2.4億元打造的木蘭花鄉景區。周邊3個行政村418戶農民與他簽訂協議,通過入股出租空閒農房打造高端民宿產業,使今年戶均年收入增加6.2萬元。

  

點贊!武漢“三鄉”工程,引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

葛家灣是武漢實施“三鄉工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閒置農房沉澱不活、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不熱、農民增收渠道不多等問題,一直困擾著鄉村的振興發展。像葛家灣那樣的閒置農房,武漢市就有11.36萬棟,同時,還有大量的閒置土地、美麗的生態環境長期“沉睡”,亟須開發。

  如何喚醒農村沉睡的資源,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農民在資源開發中加快增收?靠政府投入,財力不堪重負;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杯水車薪、力量分散。

  思路一變天地寬。著眼於城鄉資源要素的融合,武漢市大力實施“三鄉工程”,通過體制機制改革、發展模式創新,促進城鄉有效對接,使城鄉要素資源產生“化學反應”,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加快增收、農村加快變樣。武漢市以獨特的方式,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點贊!武漢“三鄉”工程,引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

架起城鄉要素資源互聯互融互通的橋樑

今年2月,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江夏區小朱灣調研時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動“市民下鄉、村民進城”,盤活農村閒置資源,為新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隨後又提出要發動一批工商企業投資農業農村建設,引導在外能人回鄉創業,帶動“三農”發展。今年4月,一場以“鼓勵市民下鄉休閒養老,引導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發動工商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帶動‘三農’發展”為主要內容的“三鄉工程”在武漢大規模推進。

  “市民下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市民長期租用農村空閒農房和農地資源,下鄉過田園生活,並帶去城市文明,為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能人回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在外創業有成、熱愛家鄉的創業能人、社會賢達等,返鄉創辦實業,反哺家鄉建設,用好當地資源,帶動村民創業就業,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企業興鄉”工程,就是鼓勵和引導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到農村投資興業,利用農村資源,推動農村股份合作開發,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

  不到一年的實踐,“三鄉工程”已架起了一座城鄉要素資源互聯互融互通的橋樑,有力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共享發展、一體化發展。截至10月底,武漢“三鄉工程”共吸引352位能人回鄉創業,各類社會資金投入農村達145.36億元,農村空閒農房簽訂出租協議8543戶,年租金達1.3億元,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總額達17.97億元。

  與此同時,武漢“三鄉工程”牽手脫貧攻堅,提升了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促進了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截至10月底,“三鄉工程”為武漢271個貧困村農民增收2.25億元。預計到2017年底,全市貧困戶空閒農房出租總數將突破5000戶,農村土地流轉率達60%以上,貧困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於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上年增長20%以上,全面完成47528名貧困人口脫貧、107個貧困村出列的年度工作目標。

點贊!武漢“三鄉”工程,引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

將鄉村變成城裡人嚮往 農村人留戀的地方

“三鄉工程”的實施,極大地催生了城市居民、工商界人士的投資消費熱情,釋放出了巨大的經濟增長能量,形成了席捲全市的城鄉建設大潮。農村初步形成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文化創意、文明公益、農事體驗、養生休閒和網紅直播等新經濟新業態,走出了一條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市民下鄉盤活了農村閒置資源。通過出租農房和流轉土地,農民多了一份收益。在武漢市當了近20年“全職太太”的市民塗婭莉,返回故鄉黃陂區,投資上百萬元創建了木蘭天潭生態農業園,流轉土地500畝,利用村裡的空閒房屋400平方米,在天然山林中飼養野豬,建成野豬園、植被觀賞園等6大特種養殖基地,實現豬糞、果樹、水產等資源循環利用、綜合開發,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今年,僅野豬養殖一項產生的經濟效益就達20萬元以上,帶動近10戶農民加入訂單養殖。

  新洲區道觀河風景管理處漢子山村是偏遠貧困村,生態環境優美,農副土特產品豐富。市民車耀武等退休職工下鄉在該村租房養老的同時,自發成立農副產品貿易公司,收購村民的蜂蜜、土雞蛋、茶葉等農特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城市,帶動村民實現增收。黃陂區王家河街勝天村動員村內貧困戶將空閒農房租給市民休閒養老,憑藉“前庭+後院”的農居環境、“一分地+一起耕”的田園體驗和“榮譽村民身份”的精神分享,吸引大批市民租房,幫助10多名貧困戶脫貧。

  市民下鄉帶給農民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收益,同時也帶動了觀念的轉變和文明素質的提升。小朱灣是一個有30多戶人家的美麗村灣。江南式水鄉、荊楚風貌建築、寧靜自然的古樸氣息,讓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許剛實現了多年的夢想。他在此租賃350平方米空閒農房開設“新民文化書院”,為大中小學生提供國學教育,使人文元素融入鄉村,增強了村灣的文化底蘊。

  能人回鄉拓展農村經濟發展空間。打好親情牌,贏得能人歸,可以使能人為家鄉發展發揮最大潛能。蔡甸區奓山街在外能人左少平,回到老家星光村被選為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黨員群眾,走上富裕文明之路。他說:“為家鄉出力,為鄉親致富是我的最大心願。”2016年,星光村集體收入過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突破40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8萬元,比全街平均水平高1萬元。

  2016年,張家榨村被授予“中國最美休閒鄉村”稱號,這背後,能人作用功不可沒。武漢木蘭草原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順在外創業成功後回到家鄉,在黃陂區的張家榨村等3個自然村投資5000餘萬元,開發了木蘭草原風景區,租賃空閒農房11000平方米,發展休閒農業、農事體驗、農家樂,帶動周邊餐飲、農副產品銷售、休閒體驗農業的發展,有力改善了當地農村環境,提高了當地農民收入。

  一批又一批能人回鄉投資興業,推動了城市資金和人才迴流農村,反哺家鄉建設,進一步拓展了創新創業空間,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子。

  企業興鄉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今年,武漢閱景匯公司擬投資50億元將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整體改造,利用原有村灣、農田、山水資源等優勢,興建“武漢花博彙”。一期已投入4億元,租用農民閒置房178棟,流轉土地1800畝,帶動周邊近500名農民就業,形成集花卉旅遊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田園養生度假、親水休閒遊樂、美麗鄉村體驗、花卉貿易展銷等功能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美麗鄉村的升級,不僅僅是使村容村貌改變,更重要的是吸引農民參與、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武漢市廣開源農業生態休閒有限公司先後在新洲區倉埠街與轄區內的8個村、156家貧困戶簽訂了產業幫扶合同,建立了“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實現企業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在松林村通過“你想養,我來教;你要賣,我包銷”方式,發展特色產業項目,接納貧困戶335人就業,幫助貧困家庭年均增收6000多元。該村新建佔地220餘畝的農業休閒體驗設施,年接待遊客15.8萬人次,年銷售額達1.2億元。松林村已由一個貧困村蛻變為遠近聞名的集產業發展、旅遊開發為一體的特色美麗鄉村。

  如今,通過企業興鄉,武漢市打造了一批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示範典型,成為令城裡人嚮往、令農村人留戀的地方,實現了“三鄉工程”與美麗鄉村建設的互促互動。

點贊!武漢“三鄉”工程,引來光明日報整版聚焦!它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

政策創新為“三鄉工程”提供有力支撐

 武漢市把“三鄉工程”作為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重要抓手和平臺載體,作為推動“三農”發展的“牛鼻子”,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出臺了一系列高效舉措:

  在工作思路上破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依靠政府政策引力、市場機制活力、社會參與助力、農民自身動力共同推動,充分調動各方面要素資源投向農村,將農民閒置農房變為財富要素,將農村資源變為創富資本,將農產品變為農商品,將農民變為合作股民,將鄉村變為宜居創業樂園,為新農村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政策集成上創新。將過去零星的城鄉融合發展舉措進行系統集成,制定出臺鼓勵“三鄉工程”的“黃金二十條”“鑽石十條”“能人回鄉四張牌”“農業共享經濟”等政策措施,聚焦市民、能人、企業關注的“生態農業”“鄉村旅遊”“養老休閒”“文化創意”“民間非遺傳承”等項目,為實施“三鄉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基礎支撐上強化。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全市50多萬農戶已全部完成新一輪產權登記、確權頒證,形成更加清晰規範的產權制度,讓農民更安心、企業更放心,為實施“三鄉工程”提供了穩定預期。推進產權制度創新,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江夏區農房抵押貸改革試點、蔡甸區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等成功經驗的複製推廣,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也為企業興鄉、能人創業提供了融資支持。目前,武漢為農業企業產權抵押融資達35.3億元,貸款總額和單筆金額位居全國同行前列。

  在政府服務上優化。整合農業、財政、建設、土地、環保等10多個市直部門和各區的力量,集成農業農村的資金和政策,形成服務合力。建立完善“政府搭臺、企業(市民)唱戲、農民受益、合作共贏”的運作模式,組織開展30多場“市民下鄉看房團”、能人回鄉導師團等活動。運用“互聯網+”搭建高效網絡信息平臺,讓有閒置房屋的農戶和下鄉意願的市民、企業無縫對接。

  在設施上加大投入。3年來,全市持續投入62億元打造了近80個美麗鄉村和15箇中心村(社區),綜合改善水、電、路、汙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改善停車場、衛生廁所、綠道等旅遊配套設施。這些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成為市民、企業下鄉創新創業的首選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