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比冷暴力更可怕的是:不会吵架!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文/娘娘说

作者/不老的鱼

1971年,心理学家丹尼·卡尼曼(Danny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向统计学教授提出了一个不像统计学问题的统计学问题:假设你生活的城市有两家医院,一家大,一家小,某一天,其中一家医院出生的婴儿中有60%是男孩,这有可能是哪家医院?许多统计学家在闲谈中都选择了大医院,而实际上统计学的基础是样本越大越稳定,对长期平均值(在这个例子里是每种性别各占50%的比例)的偏离更小。

为什么统计学教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行为反应学里有个说法叫“领域特殊性”,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反应、思维模式和直觉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当下的状态:我们在教科书中理解的逻辑问题和方法论,回到日常生活中可能百无一用;我们在办公室里的为人处世和行事作风,回到家里可能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在高度警觉、集中注意力时和在完全放松、目标不聚焦时的条件反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台服务器的话,那么当我们处在不同的情境中时或者担任不同的角色时,服务器启动相应的模块:在公司时启动老板模块、同事模块;在社交时启动朋友模块;回到家后启动家人模块……遗憾的是,这台服务器不具备系统调控功能,无法对所有模块制定同样的运行规则和反应机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回家却依然会跟家人吵架。

婚姻中比冷暴力更可怕的是:不会吵架!

吵架无非分两种,一种是对人不满意,一种是对事不满意。

对人不满意通常是因为:

1. 得不到回应

a) 要么是对牛弹琴,根本没有回应,无论你怎么软硬皆施、旁敲侧击、怒目相逼、撒娇卖萌,对方就是无动于衷。

“今天好像巴西队赢了哎”

“嗯”

“老公,今天这天气真是开挂了”

“哦”

“老婆,我们好久没一起单独出去看电影了”

“嗯”

……

类似的对话,每个家庭每天可能要上演无数遍。一方忍不住了,战火就开了。

b) 要么是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一个想要甜豆浆,另一个却给了咸豆花;一个想要煎鸡蛋,另一个却给了水煮蛋。我们在内心深处都渴望最亲近的人“懂得”自己,无需多言,一个眼神儿,对方就能明白。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我不说,你不懂;我说了,你还是不懂”。

妻子喋喋不休地对丈夫抱怨工作上的烦恼,丈夫却一本正经地讲起职场上的生存法则,但她此刻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和话术,她只是想要给积压了一天的坏情绪找一个安全的出口。丈夫应酬完回到家精疲力竭,不想说话,妻子却按捺不住一颗关心丈夫的心,问题像连珠炮般接二连三,但他此刻真正想要的可能只是一碗热汤面,一个放好热水的浴缸。

在亲密关系中彼此得不到想要的回应,就像两个配合极不默契的人打双人太极一样,互相都看不惯,心生埋怨。

婚姻中比冷暴力更可怕的是:不会吵架!

2. 不符合预期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吵架,就像李宗盛的歌里唱的那样“我见过的只有那合久的分了,没有分久的合”。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都早早在心里埋下了“理想伴侣”的种子,这个“理想伴侣”的画像可能源自于某个小说的主人公,可能是某个电影里的明星,也可能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会把“理想伴侣”的画像复刻到“现实伴侣”的身上。随着恋爱的深入,双方放下矜持,坦诚相待,于是“现实伴侣”开始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理想伴侣”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落差使得失望、挫败、悲伤、无力等消极情绪被激发出来。为了消灭这些消极情绪,我们企图迫使“现实伴侣”做出改变,这个时候如果“现实伴侣”表现出不理解和不配合的抵抗情绪和不作为,战火便一触即发。

身边有无数种这样的例子:男孩怪女孩衣着暴露,晚上回家太晚,其实是怪女孩不符合心目中乖乖女的预期;女孩怪男孩邋里邋遢,不讲卫生,其实是怪男孩不符合心目中阳光男孩的预期;妻子怪丈夫好吃懒做,不求上进,其实是怪丈夫不符合心目中精英男士的预期;丈夫怪妻子不懂打扮,没有情趣,其实是怪妻子不符合心目中性感女郎的预期。

3. 失去理智

当两个人陷入复杂的问题中时,双方都无法用讲道理的方式说服对方,于是转而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用过分夸张的一般化概括指责对方:“你根本没有一点责任心”“你永远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你从来都不会为别人考虑”……除了图一时之快,这些话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会激化矛盾,把场面推向越来越不可控的边缘。比如旧事重提,故意将对方过去犯过的错或者曾经的难堪经历渲染一遍,让对方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进而让自己在争论中处于优势。比如故意说一些伤害感情和自尊的话,揭开伤疤,直击对方的弱点,让对方和自己一样陷入沮丧、伤心、痛苦之中,以此来达到内心的平衡。再比如连带着攻击对方的家人、朋友、亲戚、同事,将矛盾波及的范围无限扩大,最终触及对方的雷区。

婚姻中比冷暴力更可怕的是:不会吵架!

对事不满意大多是因为:

1. 心智模式不同

心智模式是每个人对现行世界运行方式的描绘。不同的心智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当别人的观点和行为与自己的心智模式相悖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发起自卫攻击。

a) 思维习惯不同。“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可谓是非常恰当了。男女思维的大不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得在某综艺节目上伊能静问老公秦昊,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老婆是黄脸婆,没有外面的小姑娘漂亮。秦昊答,我难道会觉得我妈丑吗?我难道会觉得我的女儿米粒丑吗?不会啊。在这个问题上,伊能静是站在一个女人的立场上来提问的,而秦昊则是站在一个亲人的立场上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某一件事情不满意是因为双方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的,就好比一个站在南方的艳阳里说好热,一个站在北方的大雪里说好冷,却互相都想说服对方,证明自己是对的。

b) 行为方式不同。每个人做事的方式方法都是随着时间序列的堆积而塑造成的,并且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比如有的人喜欢快刀斩乱麻,有的人却有选择恐惧症;有的人喜欢今日事今日毕,有的人则会拖到deadline;有的人喜欢秩序感,所有的物品一定分类摆放,使用之后要物归原位,有的人则比较随意,所有物品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一切以方便自己为前提。有的时候,对一件事情不满意是因为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冲突。

c) 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对某一件事情怎么看,怎么做。当一个女权主义者遇到了一个大男子主义者,当一个佛系青年遇到了一个愤青,当一个实用功力主义者遇到了一个文艺女青年。如果双方各执己见,各自有一套自洽的逻辑,并且不认可对方的价值观,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婚姻中比冷暴力更可怕的是:不会吵架!

2. 标准不同且不可证伪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情是可以试错的,我们采取行动,然后观察结果,根据结果的反馈决定下一步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比如婴儿学说话,猫猫学捉老鼠。但是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事情是无法试错的,要么是试错的成本太高,要么是采取行动后,在短期内根本看不到结果。就像中世界建造教堂的人,他们花费了一辈子的心血,却要到10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在现实世界中,很多问题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太多,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未来。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跟我聊天,说她最近很苦恼,男朋友要跨专业去当导演,她觉得这事儿根本不靠谱,但是男朋友执意要试一把。双方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还是无法说服对方,因为在这个事情上两个人的观点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事实的检验,也就是不可证伪。这种情况下争论只会无休无止的进行下去,直到一方妥协。

对于一件事情是对是错,不同的人总能给出不同层面的解释,并且看起来还都合理。

正因为如此,我们总是陷入“就事论事”的怪圈,争吵愈演愈烈,最终进入死循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停留在最表面的“反应式心态”:今天是我的生日,他没有送我礼物,他一定是不爱我了。

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对方是否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出行为不正常,对自己漠不关心,还是仅仅是今天表现失常。将事情从简单的事实层面上升到长期的行为模式,可能就明朗一些了。

如果再能够冷静一下,想想是不是最近对对方忽略太多,还是对方发生了什么变故,努力探寻行为模式背后的动机,事情就变得更加明朗了。

吵架也是需要方法论的。当我们激烈争吵,大脑这台服务器无法自动切换模块时,一定要记得开启手动模式。

欢迎来到娘娘说,说养娃的科学和哲学

娃爸田太医: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三甲医院儿童神外主任医师

娃妈周娘娘:清华妈妈,前新华社记者,女性创业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