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多少人在逃离和逃离的路上

守着日出日落生活的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无可奈何地守着自己的故土。小的一辈,也不过是暂居于此罢了。外出的人希望回家养老是少数,一大部分,已经连回家养老的念头都没有了,利用几代人的积蓄,在县城买套住房。

农村,多少人在逃离和逃离的路上

大部分村子,除去进城打工和搬到县城居住的,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和身体状况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我身边的一个自然村落,户藉登记人口在600人左右,常住人口却不足100人,村子里35岁以上的光棍就有17人。人到那里了呢?两大流向,一是进城打工,二是移居,多为市县。

村子里房子大都破旧不堪,都是几十年前盖的,两三年之内盖新房的很少。村民大多用木柴烧地锅做饭,多数人家也有液化气瓶,但多为备用,之所以不用,一是价格贵,每瓶气100元承受不起。二是换气站太远不方便,液化汽站离此地有10公里。交通问题,村里人出行基本都用电动摩托车。文化程度偏低,附近的几个村子里的农民文盲半文盲较多,小学毕业生很少,初中毕业生更少。这里的村里没有无线网络,但村村都通上了电,也修了路。空巢村子越来越多,很村子都只剩下几个人了,我见了一个村只有两户人家三个人。一户丈夫在外打工,50多岁的老伴在家,另一户是一双60多岁的老俩口,子女均在外打工。

现在的农村,修路修桥,无人牵头。贫弱乡邻,无人过问。水利兴修,无人去管。邻里纠纷,无人帮其出面解决。红白喜事,无人帮着操持。很多公益活动都变成了金钱交易,失去了亲情、乡情,也就失去了向心力。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一个村子只有几个人很普遍,使农村没有了生机和发展的希望,村庄的破败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乡村青壮年流失,农业生产者缺失,土地和房屋闲置,经济发展乏力,基层自治虚置,乡土文化流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匮乏,留守群体压力过大,生态环境恶化,治安隐患增多等等,形成了乡村的“空心化”。

用“破败”和“凋敝”是不能准确描述中国很多农村的现状的,因为那里不仅仅是贫穷,“沦陷”这个词更到位一些,它包含有“沦丧”、“塌陷”之义,更有被攻克被征服的内涵。贫穷不可怕,勤劳肯干是可以由贫转富的,可怕的是人心坏了,再想革除弊习重兴教化却难之又难。

大多数农民的出路只有一条:逃离。带着贫困、嫌弃逃离农村,留下大量荒芜的土地,带着贫瘠与愚昧的印记流入城市,很多农村人口在城市中继续着他们的命运。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整个社会都不能承受这个重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