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李剛田書法作品集評

楊吉平

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

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

教授、碩士生導師

作為書法篆刻家,李剛田先生的學者氣質多過藝術家之性情,故其寫篆書、刻印章很到位,雖然缺乏當下流行的視覺衝擊力,但其篆書簡靜平和、溫柔敦厚,而篆刻刀法明麗、古雅寧靜,兩者皆可長久展玩而又頗為耐看,這是李剛田先生人文修養和藝術功力的自然流露。相對而言,行楷書並非李剛田的強項,藝術感染力也遠遠不及其篆書、篆刻。

與近代之前的書法家比,當代書法家的個性追求意識空前自覺。李剛田先生以性格矜持穩重而頗得口碑,然仍難免急於追求自家面目,故其行楷書的現狀難以令人滿意。

首先讓人注意到的是其用筆過於簡單,或者說筆法過於簡化。李剛田的篆書、隸書都遵循極簡原則,用筆都是一往無前,追求力道,追求清爽,然其篆書、隸書能夠雜以側鋒,增加筆畫的書寫變化,加之篆書、隸書尤其是篆書較為複雜的字形,故審美上並不使人覺得單調乏味。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圖1 李剛田 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2000年)

但將這個方法用於楷書、行楷,其過於光潔直白的筆畫則顯得淡乎寡味。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李剛田行書這種僵直的筆法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筆畫更為僵硬,更為單調,其筆墨語言的豐富程度顯然不如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圖1)。

其次是結字的過於平正。筆者懷疑這是否也是李剛田先生將篆書的審美選擇嫁接到楷書上所致。然篆書線條尚能婉轉,而楷書寫得如此規矩端正則近於刻板了。即便是規矩如唐楷,其結字的生動變化也是極其豐富的。

李剛田楷書初學《靈飛經》,後期則廣泛研習北魏墓誌,得墓誌楷書點畫之光潔而無墓誌書法結字之奇趣,久而久之便演化成現在的面目。須知楷書點畫亦應一波三折,結字則應正中有險,於險中求正,否則容易枯淡乏味。

李剛田先生以篆刻、篆書奠定其在書壇的地位,其篆刻、篆書成就可謂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然毋庸置疑,行草書才是最能展示一個書法家個性的書體,而李剛田先生的行楷書也正是其性情的真實流露。其不動聲色的日常表情準確、真實地展示在他的行楷書作品中,這種表情多少讓觀之者有些許的波瀾不驚之感,而缺乏面對藝術作品應有的感動甚至是激動。

周德聰

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剛田先生是一位勤奮且執著地耕耘在書法篆刻領域的書法名家,與許多書法篆刻家不同的是,他的學術研究及其藝術創作同步發展、相互促進。一定意義上講,李剛田先生是學者型的藝術家。

李剛田先生是河南“墨海弄潮”的代表人物,發端於中州的“中原書風”,以其筆墨豐盈、融碑入帖、厚重沉雄、氣象碩大著稱。改革開放後,全國性的書法熱潮不減,當肇於此。河南推出的書法領軍人物、書法中堅及其廣大的書法群體,至今仍活躍在中國書壇,引領時風,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李剛田先生擅長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篆刻,可謂五體悉備。他參展全國第八屆中青展的作品是具有碑體意味的行書,他的行書似乎是從北碑楷書中演化而來,用筆沉雄堅勁、果敢有力,鏗鏘之聲內化於形;

而其結字,大小隨意,正而不拘,欹側緊斂中不乏開張之勢,橫向筆畫多為平正,時或右下,鋪排之際,尤顯匠心,可謂平中見奇,自成風貌;他的章法,朴茂停勻,字與字間貌似均衡分佈,然因字立形的大小之變,卻並無板滯之嫌;

行氣中正平和,雖無搖曳之勢,但字內空白與字外空白所形成的黑白之趣,依然使章法靜中寓動。用筆堅實、結字緊俏、章法整肅,表現出書者的精神氣格。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圖2 李剛田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年)

其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特邀作品,依然用行書創作,用筆結字一如從前,只是更加瀟灑從容。章法上變過去的三行為五行。同時,指明瞭正文的出處(于右任詩),並於落款中透露出前後兩件作品的相隔時間(十七年)。

十七年後的重書,在總體上並無實質性變化,說明李剛田先生筆法、字法成熟之後趨向於穩定中前行,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固化為一種風格類型。

李剛田先生既然五體兼擅,又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家,何不在創作中彰顯通會的能力?一個充滿激情而又不安於現狀的創造者,總是希冀自己的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因為“變則通”,應是一切藝術不變的法則。

創新求變對於一個已然成熟的藝術家來說,是有風險的,然而,正是由於不畏風險的探索精神,才使得中國書法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奔湧向前。我們期望李剛田先生不僅僅是風格既成的書法篆刻家,更是一位承古開新、拓展新境的實踐者!

亓漢友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

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剛田先生的書法是集眾家之長加上本人的性情、學識而形成的,不論是楷行篆隸,還是篆刻,一眼便能分辨出來。可見,其書法不單水平高而且辨識度也高,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被稱為“剛田體”了。

同時,先生的書寫速度是驚人的,哪怕是篆書也是胸有成竹、一揮而就,而書寫的作品卻幾乎完美無缺。下面用書法勢理論來分析先生的行書作品,以探討先生行書作品獨特風格形成的原因。

筆法勢方面:作者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起筆運用了中位露鋒、切筆、折筆、半裹鋒等筆法勢因素,行筆運用了側鋒鋪毫、一分筆等筆法勢因素,收筆運用了中位露鋒、切筆、折筆等筆法勢因素。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起筆運用了折筆、頓筆、中位露鋒、裹鋒、半裹鋒等筆法勢因素,行筆運用了側鋒、一分筆、折筆、圓轉、提按等筆法勢因素,收筆運用了折筆、裹鋒等筆法勢因素。見下圖示意: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李剛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

作品中“訴”的筆法勢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李剛田全國第八屆中青展

作品中“訴”的筆法勢

作者在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起筆筆法勢因素以切筆、折筆為主,稜角分明;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起筆筆法勢因素則以裹鋒為主,筆法勢的取勢“化”在了筆道里面,見下圖示意: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李剛田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切筆、

折筆筆法勢形成的方筆效果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李剛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

半裹鋒筆法勢形成的圓筆效果

由以上筆法勢分析可知,作者作品中的筆法勢因素應用是豐富、到位的,特別是中位露鋒起筆和側鋒行筆筆法勢因素的應用,使作品呈現出了蒼茫的金石味。

字法勢方面:在這兩幅作品中,作者採用了上松下緊、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左松右緊、左右緊中間松等字法勢,運用的字法勢因素有粗細、疏密、長短、寬窄、縱橫、不同字體筆畫符號等。每一字的字法勢因素應用都豐富協調,“筆畫粗、短、密”是字法勢的“緊”勢因素,“筆畫細、長、疏”是字法勢的“松”勢因素,這些字法勢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

如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鼓”字的左下角的字法勢中,有“筆畫細”的“松”勢因素和“筆畫短、密”的緊勢因素,緊勢因素佔主要矛盾,所以此處字法勢為“緊”;其它部位有“筆畫粗”的“緊”勢因素和“筆畫長、疏”的“松”勢因素,松勢因素佔主要矛盾,所以除左下角外的其它部位的字法勢為“松”。該字為“左下緊”的字法勢:

李剛田時隔17年的作品對比!看他們怎麼說……

李剛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

作品中“鼓”的字法勢

從“鼓”的字法勢分析可以看出,先生字法勢的處理巧妙到位,特別是草書符號的引入,增加了該字的活潑性。

章法勢方面:在兩幅作品中,先生均運用了結體縱橫、字體大小、線條粗細等章法勢因素,所不同的是,全國第八屆中青展作品中縱向結體的字多於橫向結體的字,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橫向結體的字多於縱向結體的字。同時加入了個別草書字體,如“水”“春”“城”等,打破了作品過於整飭的氛圍,形成了作品氣息上的“陰平陽秘”。

從全國第八屆中青展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者有著以下變化:在筆法勢方面,前者筆法嚴謹,後者筆法活潑;在字法勢方面,前者內斂,後者舒朗;在章法勢方面,前者以縱向取勢為主,後者以橫向取勢為主。這種變化不是天崩地裂的突變,而是清風徐來的漸變,且在筆法勢、字法勢、章法勢因素的應用方面均是和諧的、恰如其分的。

書法勢的分析方法就像拿著“體檢表”的結果來觀照一個人的健康一樣,要通過這樣的檢查,需要被檢查者的身體指標樣樣過關。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李剛田先生已經完成了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跨越,是其書法藝術“技進乎道”的標誌。

首先這與先生的勤奮、天賦所積累的豐厚學養不無關係。其次是先生家學淵源深厚,使其幼年時便接觸古代名人法帖,學習書法,打下了良好的童子功底。

縱觀歷代大家的書法,無不是在豐富學識的涵養中發展、成熟起來的。先生的書法也是在其深厚的學養中成型、定格,成為辨識度極高的“剛田體”的,不論其楷書、行書,還是隸書、篆書,字裡行間洋溢著濃濃的書卷氣。而筆者見過先生刻在牌坊上的行書對聯,則是在靜靜的外表之中透露出莊嚴的廟堂之氣。

筆者在前面的書評中曾多次提到書法家作品能夠傳世的兩個條件:一是作者德藝雙馨且有相當的地位、影響力;二是作品技法“達標”且風格獨特。於是乎,筆者突發奇想:“我想再活五百年!”到那時與我們的後人一起欣賞李先生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