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李刚田书法作品集评

杨吉平

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副院长兼书法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为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的学者气质多过艺术家之性情,故其写篆书、刻印章很到位,虽然缺乏当下流行的视觉冲击力,但其篆书简静平和、温柔敦厚,而篆刻刀法明丽、古雅宁静,两者皆可长久展玩而又颇为耐看,这是李刚田先生人文修养和艺术功力的自然流露。相对而言,行楷书并非李刚田的强项,艺术感染力也远远不及其篆书、篆刻。

与近代之前的书法家比,当代书法家的个性追求意识空前自觉。李刚田先生以性格矜持稳重而颇得口碑,然仍难免急于追求自家面目,故其行楷书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

首先让人注意到的是其用笔过于简单,或者说笔法过于简化。李刚田的篆书、隶书都遵循极简原则,用笔都是一往无前,追求力道,追求清爽,然其篆书、隶书能够杂以侧锋,增加笔画的书写变化,加之篆书、隶书尤其是篆书较为复杂的字形,故审美上并不使人觉得单调乏味。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图1 李刚田 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2000年)

但将这个方法用于楷书、行楷,其过于光洁直白的笔画则显得淡乎寡味。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李刚田行书这种僵直的笔法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图2)笔画更为僵硬,更为单调,其笔墨语言的丰富程度显然不如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图1)。

其次是结字的过于平正。笔者怀疑这是否也是李刚田先生将篆书的审美选择嫁接到楷书上所致。然篆书线条尚能婉转,而楷书写得如此规矩端正则近于刻板了。即便是规矩如唐楷,其结字的生动变化也是极其丰富的。

李刚田楷书初学《灵飞经》,后期则广泛研习北魏墓志,得墓志楷书点画之光洁而无墓志书法结字之奇趣,久而久之便演化成现在的面目。须知楷书点画亦应一波三折,结字则应正中有险,于险中求正,否则容易枯淡乏味。

李刚田先生以篆刻、篆书奠定其在书坛的地位,其篆刻、篆书成就可谓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然毋庸置疑,行草书才是最能展示一个书法家个性的书体,而李刚田先生的行楷书也正是其性情的真实流露。其不动声色的日常表情准确、真实地展示在他的行楷书作品中,这种表情多少让观之者有些许的波澜不惊之感,而缺乏面对艺术作品应有的感动甚至是激动。

周德聪

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刚田先生是一位勤奋且执著地耕耘在书法篆刻领域的书法名家,与许多书法篆刻家不同的是,他的学术研究及其艺术创作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一定意义上讲,李刚田先生是学者型的艺术家。

李刚田先生是河南“墨海弄潮”的代表人物,发端于中州的“中原书风”,以其笔墨丰盈、融碑入帖、厚重沉雄、气象硕大著称。改革开放后,全国性的书法热潮不减,当肇于此。河南推出的书法领军人物、书法中坚及其广大的书法群体,至今仍活跃在中国书坛,引领时风,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李刚田先生擅长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篆刻,可谓五体悉备。他参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展的作品是具有碑体意味的行书,他的行书似乎是从北碑楷书中演化而来,用笔沉雄坚劲、果敢有力,铿锵之声内化于形;

而其结字,大小随意,正而不拘,欹侧紧敛中不乏开张之势,横向笔画多为平正,时或右下,铺排之际,尤显匠心,可谓平中见奇,自成风貌;他的章法,朴茂停匀,字与字间貌似均衡分布,然因字立形的大小之变,却并无板滞之嫌;

行气中正平和,虽无摇曳之势,但字内空白与字外空白所形成的黑白之趣,依然使章法静中寓动。用笔坚实、结字紧俏、章法整肃,表现出书者的精神气格。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图2 李刚田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2017年)

其全国第四届青年展的特邀作品,依然用行书创作,用笔结字一如从前,只是更加潇洒从容。章法上变过去的三行为五行。同时,指明了正文的出处(于右任诗),并于落款中透露出前后两件作品的相隔时间(十七年)。

十七年后的重书,在总体上并无实质性变化,说明李刚田先生笔法、字法成熟之后趋向于稳定中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固化为一种风格类型。

李刚田先生既然五体兼擅,又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何不在创作中彰显通会的能力?一个充满激情而又不安于现状的创造者,总是希冀自己的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意,因为“变则通”,应是一切艺术不变的法则。

创新求变对于一个已然成熟的艺术家来说,是有风险的,然而,正是由于不畏风险的探索精神,才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奔涌向前。我们期望李刚田先生不仅仅是风格既成的书法篆刻家,更是一位承古开新、拓展新境的实践者!

亓汉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书法势理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刚田先生的书法是集众家之长加上本人的性情、学识而形成的,不论是楷行篆隶,还是篆刻,一眼便能分辨出来。可见,其书法不单水平高而且辨识度也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称为“刚田体”了。

同时,先生的书写速度是惊人的,哪怕是篆书也是胸有成竹、一挥而就,而书写的作品却几乎完美无缺。下面用书法势理论来分析先生的行书作品,以探讨先生行书作品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

笔法势方面:作者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起笔运用了中位露锋、切笔、折笔、半裹锋等笔法势因素,行笔运用了侧锋铺毫、一分笔等笔法势因素,收笔运用了中位露锋、切笔、折笔等笔法势因素。

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起笔运用了折笔、顿笔、中位露锋、裹锋、半裹锋等笔法势因素,行笔运用了侧锋、一分笔、折笔、圆转、提按等笔法势因素,收笔运用了折笔、裹锋等笔法势因素。见下图示意: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李刚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

作品中“诉”的笔法势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李刚田全国第八届中青展

作品中“诉”的笔法势

作者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中,起笔笔法势因素以切笔、折笔为主,棱角分明;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的起笔笔法势因素则以裹锋为主,笔法势的取势“化”在了笔道里面,见下图示意: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李刚田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切笔、

折笔笔法势形成的方笔效果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李刚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

半裹锋笔法势形成的圆笔效果

由以上笔法势分析可知,作者作品中的笔法势因素应用是丰富、到位的,特别是中位露锋起笔和侧锋行笔笔法势因素的应用,使作品呈现出了苍茫的金石味。

字法势方面:在这两幅作品中,作者采用了上松下紧、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左松右紧、左右紧中间松等字法势,运用的字法势因素有粗细、疏密、长短、宽窄、纵横、不同字体笔画符号等。每一字的字法势因素应用都丰富协调,“笔画粗、短、密”是字法势的“紧”势因素,“笔画细、长、疏”是字法势的“松”势因素,这些字法势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

如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鼓”字的左下角的字法势中,有“笔画细”的“松”势因素和“笔画短、密”的紧势因素,紧势因素占主要矛盾,所以此处字法势为“紧”;其它部位有“笔画粗”的“紧”势因素和“笔画长、疏”的“松”势因素,松势因素占主要矛盾,所以除左下角外的其它部位的字法势为“松”。该字为“左下紧”的字法势:

李刚田时隔17年的作品对比!看他们怎么说……

李刚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

作品中“鼓”的字法势

从“鼓”的字法势分析可以看出,先生字法势的处理巧妙到位,特别是草书符号的引入,增加了该字的活泼性。

章法势方面:在两幅作品中,先生均运用了结体纵横、字体大小、线条粗细等章法势因素,所不同的是,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作品中纵向结体的字多于横向结体的字,而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品中横向结体的字多于纵向结体的字。同时加入了个别草书字体,如“水”“春”“城”等,打破了作品过于整饬的氛围,形成了作品气息上的“阴平阳秘”。

从全国第八届中青展到全国第四届青年展,作者有着以下变化:在笔法势方面,前者笔法严谨,后者笔法活泼;在字法势方面,前者内敛,后者舒朗;在章法势方面,前者以纵向取势为主,后者以横向取势为主。这种变化不是天崩地裂的突变,而是清风徐来的渐变,且在笔法势、字法势、章法势因素的应用方面均是和谐的、恰如其分的。

书法势的分析方法就像拿着“体检表”的结果来观照一个人的健康一样,要通过这样的检查,需要被检查者的身体指标样样过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李刚田先生已经完成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是其书法艺术“技进乎道”的标志。

首先这与先生的勤奋、天赋所积累的丰厚学养不无关系。其次是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使其幼年时便接触古代名人法帖,学习书法,打下了良好的童子功底。

纵观历代大家的书法,无不是在丰富学识的涵养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先生的书法也是在其深厚的学养中成型、定格,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刚田体”的,不论其楷书、行书,还是隶书、篆书,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而笔者见过先生刻在牌坊上的行书对联,则是在静静的外表之中透露出庄严的庙堂之气。

笔者在前面的书评中曾多次提到书法家作品能够传世的两个条件:一是作者德艺双馨且有相当的地位、影响力;二是作品技法“达标”且风格独特。于是乎,笔者突发奇想:“我想再活五百年!”到那时与我们的后人一起欣赏李先生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