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第二十章:從十堰房縣的中華詩祖尹吉甫說起

《三字經》第二十章:從十堰房縣的“中華詩祖”尹吉甫說起。因為本章節講的是《詩經》,一般人只知道《詩經》是孔子編訂的,殊不知最早採集編纂《詩經》的另有其人,孔子只是整理了他所編訂的《詩經》,他就是我們湖北的十堰房縣人尹吉甫,流傳後世的《詩經》的總編篡者就是此人,他是黃帝之後伯儵族裔,尹國的國君,字吉甫,房陵人,就是現在的十堰房縣。

《三字經》第二十章:從十堰房縣的中華詩祖尹吉甫說起

十堰房縣

十堰房縣,在十堰市南部,湖北省西北部。房縣東連保康、谷城縣,西與竹山縣毗鄰, 南臨神農架林區,東北交丹江口市。房縣古稱“房陵”,這裡的“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所以就取名“房陵”。這裡和現代的秦城監獄差不多,歷史上這裡留放過許多帝王、王侯將相級別的人物,比如秦始皇的仲父,相國呂不韋的家族一萬戶,醪毐家族四千湖北流放到過十堰房縣;漢武帝時的清河王劉年、濟川王劉明、漢景帝孫劉勃、隋文帝太子楊勇等都被貶房陵。唐中宗李顯流放房縣十四年半後又回京城當了皇帝。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等歷代先後有20多位帝王被流放房縣。當然啦,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是十堰房縣的第一位政治家、哲學家、詩人尹吉甫編纂的《詩經》。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本章原文:

《三字經》第二十章:從十堰房縣的中華詩祖尹吉甫說起

尹吉甫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我先把需要講解的字解釋一下:

(1)國風:《詩經》體裁之一。指周代諸侯國的民間歌謠。共160篇,分為15國。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葉的民歌。

(2)雅:《詩經》體裁之一,分為《大雅》、《小雅》。《大雅》是諸侯朝見天子時所用的詩歌;《小雅》是天子宴享賓客時的詩歌。

(3)頌:《詩經》體裁之一,是祭祀宗廟的詩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三類。

《三字經》第二十章:從十堰房縣的中華詩祖尹吉甫說起

詩經

(4)號:號稱。

(5)四詩:詩經的四種體裁。

(6)諷詠:朗誦與吟唱。

(7)既:已經。

(8)亡:失。

(9)春秋:書名,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纂而成,記載了魯國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為中國較早的編年史。其文字簡短,多含褒貶,後世稱為“春秋筆法”。

(10)作:產生。

(11)寓:隱含。

(12)褒:讚揚。

(13)貶:批評。

(14)別:分辨。

為了幫助一些朋友的讀音,我把這個原文的拼音也寫出來:

曰(yuē) 國(guó) 風(fēng),曰(yuē) 雅(yǎ) 頌(sòng),

號(hào) 四(sì) 詩(shī),當(dāng) 諷(fèng) 詠(yǒng)。

詩(shī) 既(jì) 亡(wáng),春(chūn) 秋(qiū) 作(zuò),

寓(yù) 褒(bāo) 貶(biǎn),別(bié) 善(shàn) 惡(è)。

下面我把這一章的現代白話文的意思說一下:

《詩經》中的《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詩經》的四種體裁),應當時常朗誦與吟唱。

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逐漸被人遺忘,於是孔子就編著了《春秋》,這部書中有褒有貶,善惡分明。

下面我講一個“問一得三”的故事,看看聖人是如何對待弟子的:

孔子的兒子出生的時候,魯國的國君派人送來一條鯉魚,所以孔子給兒子取名叫孔鯉,字伯魚,意思是魯伯送的魚。

有 一次,孔子的弟子陳亢問伯魚:“你父親有沒有特別傳授給你什麼?”伯魚說:“沒有啊。一次他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他問我:‘學詩了嗎?’我說: ‘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能掌握說話的技巧。’我就回去學詩。一次他又一個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經過。他問我:‘學禮了嗎?’我說:‘沒有。’他說: ‘不學禮,就不能立足於社會。’我就回去學禮,就聽過這兩次。”陳亢回去高興的說:“我今天問了一件事,卻得到三方面的收穫:知道了詩的作用,知道了禮的作用,也知道君子並不偏愛自己的兒子。”

“問一得三”問的少而得到的回答多,喻求少獲多,也展示了尹吉甫編纂的《詩經》對我等的重要性。

最後希望十堰房縣的朋友都來關注我,並提出寶貴意見,如果大家對尹吉甫或《詩經》《春秋》感興趣的話,請幫助轉發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