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二十章:从十堰房县的中华诗祖尹吉甫说起

《三字经》第二十章:从十堰房县的“中华诗祖”尹吉甫说起。因为本章节讲的是《诗经》,一般人只知道《诗经》是孔子编订的,殊不知最早采集编纂《诗经》的另有其人,孔子只是整理了他所编订的《诗经》,他就是我们湖北的十堰房县人尹吉甫,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就是此人,他是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甫,房陵人,就是现在的十堰房县。

《三字经》第二十章:从十堰房县的中华诗祖尹吉甫说起

十堰房县

十堰房县,在十堰市南部,湖北省西北部。房县东连保康、谷城县,西与竹山县毗邻, 南临神农架林区,东北交丹江口市。房县古称“房陵”,这里的“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所以就取名“房陵”。这里和现代的秦城监狱差不多,历史上这里留放过许多帝王、王侯将相级别的人物,比如秦始皇的仲父,相国吕不韦的家族一万户,醪毐家族四千湖北流放到过十堰房县;汉武帝时的清河王刘年、济川王刘明、汉景帝孙刘勃、隋文帝太子杨勇等都被贬房陵。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十四年半后又回京城当了皇帝。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等历代先后有20多位帝王被流放房县。当然啦,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十堰房县的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尹吉甫编纂的《诗经》。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章原文:

《三字经》第二十章:从十堰房县的中华诗祖尹吉甫说起

尹吉甫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

(1)国风:《诗经》体裁之一。指周代诸侯国的民间歌谣。共160篇,分为15国。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

(2)雅:《诗经》体裁之一,分为《大雅》、《小雅》。《大雅》是诸侯朝见天子时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时的诗歌。

(3)颂:《诗经》体裁之一,是祭祀宗庙的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类。

《三字经》第二十章:从十堰房县的中华诗祖尹吉甫说起

诗经

(4)号:号称。

(5)四诗:诗经的四种体裁。

(6)讽咏:朗诵与吟唱。

(7)既:已经。

(8)亡:失。

(9)春秋:书名,孔子根据鲁国史书编纂而成,记载了鲁国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为中国较早的编年史。其文字简短,多含褒贬,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10)作:产生。

(11)寓:隐含。

(12)褒:赞扬。

(13)贬:批评。

(14)别:分辨。

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

曰(yuē) 国(guó) 风(fēng),曰(yuē) 雅(yǎ) 颂(sòng),

号(hào) 四(sì) 诗(shī),当(dāng) 讽(fèng) 咏(yǒng)。

诗(shī) 既(jì) 亡(wáng),春(chūn) 秋(qiū) 作(zuò),

寓(yù) 褒(bāo) 贬(biǎn),别(bié) 善(shàn) 恶(è)。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

《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诗经》的四种体裁),应当时常朗诵与吟唱。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逐渐被人遗忘,于是孔子就编著了《春秋》,这部书中有褒有贬,善恶分明。

下面我讲一个“问一得三”的故事,看看圣人是如何对待弟子的:

孔子的儿子出生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派人送来一条鲤鱼,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意思是鲁伯送的鱼。

有 一次,孔子的弟子陈亢问伯鱼:“你父亲有没有特别传授给你什么?”伯鱼说:“没有啊。一次他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 ‘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能掌握说话的技巧。’我就回去学诗。一次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我快步经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 ‘不学礼,就不能立足于社会。’我就回去学礼,就听过这两次。”陈亢回去高兴的说:“我今天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了诗的作用,知道了礼的作用,也知道君子并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问一得三”问的少而得到的回答多,喻求少获多,也展示了尹吉甫编纂的《诗经》对我等的重要性。

最后希望十堰房县的朋友都来关注我,并提出宝贵意见,如果大家对尹吉甫或《诗经》《春秋》感兴趣的话,请帮助转发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