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尚学之道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三字经》可谓是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这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各个方面,在传统教育中,小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它来识字知理的。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三字经》是否依然有着某些教育意义呢? 有句话我们都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三字经》中的很多言论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仍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治学态度更为值得我们思考。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应该学习。“学习”这一词语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如今已经成为关系到人们未来生活与命运的竞争性话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作家长的,开始忙碌,开始勤苦,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最大努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希望子女出人头地。那么作为子女的,有时或许就该自问一下了:真的去学了吗?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人应该勤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教我们勤于务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教我们勤登“书山”;“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教我们勤“度”人生……人生还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关于“勤学”,学生们真的做到了吗?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人应该从小发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是教育我们趁着年少的大好时机早发奋、早刻苦,以免长大后悔的名句。大学问家苏洵老先生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仍然可以取得大的成就,正当年少的同学们现在发奋,还怕不会成功吗?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人应该从小立志。“立志”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尽管大小不同。立了志,我们才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以为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奋斗。“有志者事竟成”还是对的,但有句话我们也要记住——“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我们既定了一个目标,就不要轻易改变,否则还是会一事无成。宋朝的梁灏,目标专一,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一鸣惊人。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收获一定的道理呢?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这是很好的励志典范:与动物相比,人高一等,那么犬能守夜,鸡可司晨,蚕会吐丝,蜂能酿蜜……我们人若不去学习,还能做什么呢?

我诚然知道,现在学生的负担已然很重,压力已然很大,因为家长们已经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终归是好的,但被动(在家长的安排或命令下去学习)并不可取,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能够认真对待,否则也是很难有大的进步的。通过讲述某些事例或阐述某些道理让人对学习产生自觉、主动性,从而在青春年少之时奋进,这一点,《三字经》做得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