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先生过世,如何评价他在中国评书界的地位?

夜缘梦


80年代以前的人,我想没人会不知道单田芳吧,在那个小小的收音机盒子里,他绝对是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人,他用语言的魅力填补了娱乐方式匮乏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中,评书似乎就只有三个人,除了单田芳老先生外,还有刘兰芳和田连元,三个人是各有千秋,特色鲜明。我喜欢单田芳的浑厚低沉,同样也喜欢刘田二人的干脆利落,但和他们两位比起来,我更喜欢单田芳老师的声音和表演方式。

单老不但声线独特,而且表情动作也极为丰富,他的评书不只是在说,而且同时也在演,用现在时兴的话讲,就是画面感特别强。他的评书方式,完全诠释了什么叫“说的比演的还好”。当年我听他的《白眉大侠》之后,就非常有代入感,那感觉不比现在看影视剧差,特别是后来山东电视台拍摄了〈白眉大侠〉之后,说实话很失望,感觉精彩程度要比单老的评书差的很远。

随着播放平台的日新月异,评书这种方式注定会被时代所淘汰,在观众越来越注重形式化和表面化的今天,评书已经难以把人留住,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听段评书了。

在我的心目中,我感觉单田芳老先生应该是评书界的NO1。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祝单老走好,在天堂里继续说书。


元芳有看法


单田芳先生病逝,我心万分悲痛。见过先生几次,音容笑貌,栩栩在心。

我在每天晚上睡觉,是声音伴眠,一个是单田芳,一个是郭德纲。

中国的评书大本营在辽宁,辽宁的评书大本营在鞍山,单田芳就是鞍山起家的评书表演艺术家。

辽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共三位: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再加上的袁阔成,其实袁阔成也是辽宁人,生于天津,但在辽宁工作过,这是中国评书的四位巨人,他们各有特色,这其中,我最喜欢单田芳先生。


最早听单田芳的评书是我读初中听《白眉大侠》,这也是暴露年龄的经历,那时候,每天半小时,听的如醉如痴,心驰神往,从此成为单田芳迷。

单田芳的评书,我以为还是《白眉大侠》是第一位的,其中也包括《龙虎风云会》以及《大宋侠义传》其实,这三部本是一部。

对单田芳的喜欢,是全方位的,包括《白眉大侠》电视剧,拍的真够垃圾,砸了单先生的招牌,即使垃圾也看了好几遍,还有单先生写的书,我是常放枕边的,比如《白眉大侠》三大本,随时翻翻。

我一直有个愿望,是能够像拍摄金庸小说那样,拍摄白眉大侠,一定是武侠电视剧的高峰。估计很难做到了。

是不是单田芳迷,还有一个标志是,能不能排出小说中武功位次:

1 “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于和于九莲

2 “八十一门总门长”普渡普众生

3 “疯上人,长发道”雪竹莲

4 “金灯剑客”夏遂良

5 “万年古佛”喃喃罗汉

6 “白衣神童小剑魔”白老白一子

7 “飞天魔女”龙云凤

8 “百步神拳无影掌”陶禄陶福安

9 “海外野叟”王猿

10 “今古奇人”柳目柳成光

11 “白云剑客”夏侯仁

12 “阴光大法师”古月

13 “万里追魂老魔头”彭海彭公良

14 “扭转乾坤,目览十方”少林寺方丈欧阳忠惠

15 “白眉大侠,多臂人熊,山西大雁,三手大将”徐良。

单老仙逝,声音永流传。


韩东言


赞他的人说:单先生作品多,是评书界大家。


骂他的人说:说说书人书说得多,等于骂街。


我说:单先生在艺术上不完美,但是在评书界,他只排在袁阔成先生后面,和其他任何大家都可以肩并肩。


正文


单先生的评书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和青年时代,说真的,袁阔成先生、刘兰芳先生、田连元先生的书都是我后来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后听的,唯独单先生的书算是伴随我成长。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单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其他三位大师不能替代的。


但是既然是谈单先生在评书界的地位,那就要尽量公正客观,所以免不了要说说单先生的一些缺点,但是这些缺点是建立在“单先生是评书大师”基础上的,正如我们可以吐槽瓦格纳这人有不少缺点,但绝不意味着拿瓦格纳和AKB48相提并论。


所谓评书四大家这个说法我就不赞同,其实不仅我不赞同,就连单先生、田先生和刘先生也不赞同。


为什么?


因为袁阔成先生在评书上的成就太高了,不仅艺术造诣高,就连辈分也比其他三位高一截。


所以,在袁阔成先生去世的时候,单田芳先生特意亲笔手书一篇悼念袁阔成先生的唁电,落款为“徒侄单田芳”;田连元先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也特别提到袁阔成先生的艺术造诣“比其他同行高人一筹”;刘兰芳也说“我们都可以算是袁老师的继承人和传承人。”


因此,评书行里,袁阔成先生属于“最高峰”,而且袁阔成先生有一些观点我个人也是很认同的,比如袁阔成先生生前就反对过“评书就是民俗玩意儿”的观点,袁先生认为“评书中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的方方面面…说书不是逗乐子的事情。评书是严肃的艺术。”


正因为袁阔成先生认为评书是艺术,所以袁老爷子对自己作品在艺术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造成袁先生作品相对较少,袁先生知名作品其实也就是《三国演义》这么一部。


评书四大家


但是这一部书,在评书爱好者看来,却是评书界的珠穆朗玛峰。


而且,袁先生地位之所以在评书界独一无二,还有一个原因,“评书四大家”里就袁先生是评书门“科班”出身,其他三位都不是评书门出身。


之所以在说单田芳先生之前说那么多袁阔成先生,是因为袁阔成先生就像单先生的一面镜子,正因为有了袁先生珠玉在前,所以使得单先生在评书界有不小的非议。


单先生有那些非议呢?


第一、就是单先生本人并不是评书门“科班出身”,单先生其实和田连元先生一样,是西河大鼓门。


不要小看这点,因为传统曲艺行业最爱讲究师承来历,用郭德纲老师的话说“没有师傅,你多大能耐都不是干这个的”。


第二、因为单先生是最早脱离体制单干的,所以,他的作品也是“四大家”里最多的,而且单先生真是做到了“天下万事皆可为书”的地步,出于生计,有些广告都被单先生改成了评书。


作品太多,有的时候难免就“萝卜快了不洗泥”,单先生的书听多了难免会觉得单先生传统套子活太多了,在艺术上没有追求,和袁阔成先生就没法比。


另外批评单先生的人也拿袁阔成先生对作品精雕细琢说事,而支持单先生的人则认为“评书就是一玩意儿,就让人图一乐”,把评书捧到艺术角度,评书够不上,因此,单先生“量大”是优点。


第三、在传统评书迷眼中,评书好坏是有一定的评价标准的,比如“传授、节奏、韵律、逻辑、口风”等等,而单先生在这些方面都不算好,甚至有些刻薄的评书迷称“认为说书的说过的书多,某种意义上算骂街。”,还认为单先生是一个出色的有声书播音员,不算说书先生。


那么,这些非议有没有道理?


我觉得有些还是有道理的,有些吧属于过时的规矩,真没必要讲的。


比如说单先生为挣钱说了太多的书,每部书缺少精雕细琢,而且套子活太多,虽然书多,但是经典少。这一点我是同意的,单先生的书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年纪大了,对自己作品雕琢不上心;坦白说,后来我回过头再去找单先生不少老书听,真是听不下去。


再比如,相比袁阔成先生,单先生在艺术上没什么追求,这个我也是同意的,但是我觉得没必要苛责;因为人各有志,袁阔成先生把评书当做一门艺术仔细雕琢,单先生把评书当做吃饭的手艺,这都无可厚非。谁说没有追求的厨子就做不出好吃的菜?



至于单先生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幼功”,讲评书不守评书门的规矩,我觉得这些批评大可不必,我们又不是旧社会,讲那些老规矩干嘛?再说了,我也不觉得单先生哪里差“幼功”了。


其实认真说,要真搁在讲规矩的旧社会,郭德纲先生恐怕一辈子都出不了头,可现在是新社会,大家拿作品说话,所以郭德纲先生成了相声一代宗师。


单先生这里我也是这个看法,尽管单先生作品瑕疵不少,但是那看和谁比,他再是有瑕疵,他的艺术造诣也超过90%的评书艺人。


有人说单先生的书,袍带书少大气,短打书不江湖,神怪书无惊奇,世情书没说过;我说,没错,说得对,但是得看和谁比。


单先生确实文哏不如袁先生,抖包袱不如田老师,嘴上小活不如刘老师,但是单先生嗓音独特,辨识度高,而且相比另三位大家,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就是单先生的有点。


最后,回到如何评价单先生评书界地位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就算他不如袁阔成先生,逊色于田连元、刘兰芳先生,那至少他还是评书界排名第四的大师,更何况,我觉得单先生综合能力未必就逊色于田、刘两位大师。


兰台


贴一下我发在新京报的评论吧,我的观点是在九十年代他的武侠作品是超过金庸武侠对大陆的影响力的。

评书泰斗落幕,单氏惊堂木成绝响

听到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去世的消息有些震惊,可能是听多了他的声音,总觉得这是一个“不会死”的人了。但是想想,人有生老病死,享年八十四岁,也是高寿,唯有祝愿老人家一路走好!遗憾的是,以后只有“书接前文”,等不来“下回分解”了。

现在的娱乐生活是综艺节目、偶像剧和抖音、快手、微博的天下,评书这种传统曲艺日益式微,对于部分90后和大部分00后来说,可能显得十分陌生。但是在十几年前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景况是大为不同的。那个时候广播发展迅猛,在电视普及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匣子”——收音机,评书这种适合听的艺术形式大行其道,王刚、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艳桂荣等人的声音响彻南北,《夜幕下的哈尔滨》《西楚霸王》《水浒传》《白眉大侠》《岳飞传》《隋唐演义》成了老百姓业余生活的最大消遣。

在我看来其中最为流行的当属单田芳了,凡有收音机处,必回响单田芳略带沙哑、辽阔的声音,要么是徐良在与下三门斗争、要么是胜英在为民除害、要么是童林靠着一身武艺纵横大江南北……他的评书也成了很多70后、80后的记忆。

单田芳评书流行的秘密

探究其中原因,会发现单田芳不光“说”的好,“做”的也好。他的评书产出多,“产品”加工流程非常快,质量也好,而且他能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文艺素材,比如他融合《三侠五义》《小五义》等评书创作的《白眉大侠》,就能看出《封神演义》的神韵。

普度、雪竹莲、于和率领下的三派对应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大教派,门人争斗、正邪交锋。他还能紧跟形势,根据社会热点和国家政策,及时创作各类弘扬社会正气的作品,《江洋大盗缉捕纪实》《九十年代大案要案侦破纪实》等作品都引起了良好反响。

他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所以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根据他的自传《言归正传》回忆,他在五六十年代就“走穴”甚多,除了在茶社说书,还深入厂矿农村进行演出,不光收入颇丰,也有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单田芳重新恢复说书,对自己的市场经营也颇为用心,并且在1995年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在当时的评书界乃至曲艺界是非常超前的举动。对于刚刚正式进入大陆的金庸小说来说,单田芳的影响力要大的多。所以,单田芳评书的流行是有道理的。

IP模式在单老爷子那早玩腻了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就是他对影视的关注。现在互联网资本进入影视领域,利用网络文学做源头,培养小鲜肉明星收割粉丝,拍摄各类同质化的作品获取市场收益,所谓的“IP模式”在单老那里二十年前就玩过了。

九十年代初消费文明兴起,电视文化迈开步伐,他就与电视台合作了大量的评书作品,也接触影视剧制作机构改编自己的作品,这可能是中国大陆最早的“IP模式”了。

当时改编的是风靡中国的《白眉大侠》,山东三冠影视投资制作,把这部超长的作品改成了一部三十四集作品,赵恒煊饰演白眉大侠徐良、邢岷山饰演玉面小达摩白云瑞,还没成为冷面元芳的张子健扮演假徐良王顺,一时间万人空巷,但是因为对原著改编太大,市场口碑不好。单田芳本人也对该剧颇有微言,在十六年后出版的《言归正传》中仍然有点耿耿于怀。

但是当年的摄影侯鸿亮现在仍活跃在影视制作一线,成为业界巨擘。不过,这部剧与随后播出的《甘十九妹》开了当时大陆武侠剧风气之先,也代表着大陆影视制作机构在这一领域探索的最高水准。不过,随着后来港资北上,带来了更为高水平的影视制作工业和作品,金庸剧进入大陆,《笑傲江湖》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到了这个时候,电视文化成熟,整个的娱乐形态发生变化,单田芳为代表的评书艺术开始退居次要地位。

感谢单田芳带给我的文学启蒙

左边是邢岷山饰演的白云瑞,右边是赵恒煊饰演的徐良
笔者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听单田芳的评书,当时父亲每天对着“匣子”听《白眉大侠》,我也好奇就跟着一路听下去。每天晚上七点打开收音机,成了全家晚饭时分的集体仪式。当时第一印象是这书好长啊,足足讲了一年零仨月,后来顺着这个由头,一路听下去。《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燕王扫北》《明英烈》《铁伞怪侠》《龙虎风云会》都听了个遍,也知道了田连元、袁阔成、刘兰芳等艺术家,一个故事同时可以听好几个人的版本。

张子健饰演的紫面金刚王顺也就是假徐良,他在九十年代是标准的小鲜肉还有演技,在《甘十九妹》饰演尹剑平
“听书长智”,我最早学会写作品说故事,就大大受益于此。高中时代,学习压力高昂,学校管得厉害,不能看书不能玩,当时买了一个五块钱价位的袖珍收音机,晚上或者自习的时候,偷偷打开,耳机通过校服袖子塞在耳朵里,各类评书、相声陪伴我度过了枯燥的三年时光。在此,对单田芳老爷子说一声谢谢吧。

前几天,相声艺术家常宝华去世,前几年袁阔成去世,今天单田芳故去,老一辈艺术家日渐凋零,但是曲艺人才接续不上,发展也时刻徘徊在危机边缘。如何从过度娱乐化的社会中为传统艺术投注支持,可能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希望青年一代,能从各类娱乐中,分分心听听评书,找到传统艺术的魅力吧。希望单老在天堂仍然能够潇洒地挥舞折扇,响亮地拍一下惊堂木,说一句“书接前文”。

单老,走好!


何殊我


从此再无下回分解

单田芳最火的时候,他的名字几乎就是评书的代称。

他那“云遮月”的哑嗓曾经迷倒过亿万人民,是各大电台、电视台的“霸屏”人物。

而今,斯人已逝,作品常存,如何评价他在评书界的地位呢?

西人有言: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评价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爱孙猴的,也就有爱八戒的。笔者先说说自己的感受!

从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单先生的评书,声音独一无二,故事百转千回,满满都是青少年的回忆啊!

从客观来说,在评书界,单先生虽然不敢说首屈一指,但也是泰斗级的人物。网络上有“评书四大家”的名号,所谓四大家就是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和刘兰芳。

袁阔成是这四个人里成就最高的,他辈分也最高,单先生都得叫他一声师叔。袁把评书作为一门艺术来追求,对作品精雕细刻,他的《三国演义》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无出其右。袁先生可以说是评书界的“珠穆朗玛峰”

相反,单先生就缺乏一点“工匠精神”,他以量大著称,一生说了100多部作品,这里面有精品,比如《隋唐演义》。但是,因为出的东西太多了,萝卜多了不洗泥,难免泥沙俱下,单老爷子也有糊弄的时候,甚至他还把广告改编成了评书!

单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为了生活!

单先生是最早脱离体制剧团单干的,他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他也是这个公司里最大的IP,他不多接活怎么行呢?

在他看来,“天下万事皆可为书”,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当然,通俗不是庸俗,单先生的书比起某些“牙碜”的相声还是很“纯洁”的。

单先生上过大学(就读东北工学院),学的还是理工科,这在传统艺人里不多见。从理工男到评书大师,一路走来,也颇为传奇。

其实,单先生出生在曲艺世家,但家里人都是干“西河大鼓”的,他半路出家,21岁拜在李庆海门下正式学习评书。

虽然,从“传授、节奏、韵律、逻辑、口风”等传统标准来看,单先生说的书瑕疵不少,但是,瑕不掩瑜,客观的说,单先生的艺术造诣也远超绝大多数评书艺人,功力是上乘的,作品是一流的,影响力也是无敌的,所以,说他是评书界的泰山北斗也不为过。


饮水君


#单田芳病逝#单田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说了56年的评书,可以用国宝级大师,泰斗级艺术家来定义他的艺术人生,他用独特的嗓音陪伴着好几代中国人,现在每天还有1亿多人在听他讲故事。


辽宁有三位著名的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辽宁为什么有这么多评书表演艺术家呢,这与辽宁文艺的蓬勃发展有关系,一大波相声演员与评书演员获得国家大奖。可谓是盛世牡丹看辽宁。辽宁是全国的说唱艺术大省,众多的曲艺名家都出自辽宁,像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袁阔成、田连元、单田芳、陈清远,东北大鼓名家刘问霞、朱玺珍、霍树棠,东北二人转的发源地在我们辽宁的锦州黑山。


单田芳先生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2008年评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单田芳先生去世后,评书该项目传承人仅有3人,分别为连丽如、刘兰芳和田连元。将来还有谁能做评书表演艺术的顶梁柱啊,沈阳演艺集团的穆凯说,沈阳现在大力发展评书曲艺活动,早日实现老评书段子的挖潜吸收学习,一把折扇、一方醒木和一条手帕,这三样演绎评书不可或缺的道具是他心中传承评书艺术的象征,拜了师了,别后悔,干了这个活儿就要甘于寂寞,甘于孤独,甘于清贫,奋斗终生,未见得能到终极。但评书这个职业有个特点,田连元总结说滋润精神,塑造灵魂,这很重要。”

如果想知道著名泰斗级艺术家单田芳的一生故事,可以看他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把他的经历写到一段书里去了。“人的一生是非常难的。他就总结了一句话:人生在世难难难,苦辣酸甜麻涩咸,起早贪黑为张嘴,争名夺利不停闲。

辽沈美食


辽沈美食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单田芳先生于2018年9月11日下午去世,享年84岁,消息一经传出,令无数人落泪叹息。

单田芳的评书风格自成一派,有着独特的魅力,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白眉大侠》、《三侠五义》、《三侠剑》、《童林传》等都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评书作品。他的作品影响巨大,享誉海内外,最火热的时期,每天都有1亿的听众在听他讲评书。

单田芳祖籍山东德平,原名单传忠,1934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曲艺世家,祖父、外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说书艺人,单田芳从小耳濡目染,五六岁时便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几段评书。

然而父母亲都不希望他走上说书的道路,而是希望他能“读大书,走仕途,改换门庭”。单田芳从小也酷爱读书,常将父母给他的零花钱节省下来去租书,因此小小年纪便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父母和祖辈虽然都是说书艺人,但当时旧社会的艺人地位低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艺人的地位才有所提高,而当时单田芳的父母也改变了原有的观念,劝他放弃学业,改说评书。

1954年,作为大学新生的单田芳选择辍学下海,并拜著名评书艺人李庆海为师,取艺名“田芳”,从此开始了他的说书生涯。

1956年,他首次登台表演,说的第一部书是《明英烈》,此后近40年的表演生涯中,共计演说了传统和现代评书40余部,在当时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作为说书艺人,单田芳本身的嗓音条件并不完美,他的嗓音略带沙哑,但却不影响他作品的传播,反而增加了他作品的魅力和特色。他的作品之所谓能广为传颂,拥有大量的听众,主要在于他能融合前人的艺术风格,而改编、创作成自己独有的评书风格,他的作品节奏明快,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又往往富有哲理,能让人在大呼过瘾的同时,又留有深思。

例如经他改编的《明英烈》,开头就一改旧有《英烈传》冗长而杂乱节奏,删除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而是直接从元顺帝传圣旨,在京城选武状元开始,明快的节奏往往能快速抓住听众的耳朵,使他们身临其境。

关于单田芳评书的魅力,他的一位听众曾说,将“单田芳”三字拆开分析,“单”的繁体字,有7个“口”,田有5个“口”,加起来有12个“口”,无怪乎他的评书能说得那么“超脱 ”了。虽说是笑谈,也从侧面反应了单田芳评书的魅力。除了说书外,单田芳也写书,十几年来,他利用演出之间的空余空隙,编写并出版了长篇评书小说计有43本2000万字之多,不得不让人深感佩服。

单田芳评书的成功,与他好读书的习惯分不开,他曾说过,“说书是一门艺术,需要演员对掌握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删、增、编、背)。唱好评书这台‘独角戏’,真正考验的是演员的读书功底”,德云社班主郭德纲先生也说过,“艺人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可见读书对于艺人发展和最终成就的重要性。

如今单田芳先生去世,回想他留下的无数经典作品,不禁要感叹一句:醒木折扇今犹在,不见当年说书人!


煮酒君


【沉痛悼念单田芳老师】

9月11日,这是一个令人悲恸的日子!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老师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

那个陪伴我长大的声音,离开了!

小时候家里穷,没有电视。从小学到初中,我每天所不忘的就是每天中午12:30或下午6:30在家里那台半导体收音机前听评书!于是自小学起,单老的声音就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正是那些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书中的做人道理在指引了我一生!

我对祖国历史的了解从评书开始,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对我的影响从评书开始!单老、袁老、刘兰芳老师等评书艺术家那充满磁性的、那铿锵有力的声音,那宏扬中华美德、嫉恶如仇的思想深深烙在了我心里,影响我至今!

晚辈在这里给您鞠躬叩首了!单老,一路走好!



月影沉璧空伤怀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单田芳在评书界的地位,就和梅西在足球界的地位一样。请注意,我不是在开玩笑,这是客观事实,并不是夸大其词!

为什么这样说呢?把全国的评书的表演者划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档次:


第一档,单田芳和袁阔成。这两位大师年纪相仿,功力深厚,精品众多,影响深远!都有自己的独门作品!单田芳老先生的白眉大侠,脍炙人口,独树一帜!袁老先生的《三国演义》,百听不厌,无出其右!两个人是中国评书的集大成者,能说书也能写书编书。


第二档,田连元,刘兰芳,连丽如!这三人年纪差不多,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小练功,成就不凡!每个人都有不少精品力作流传,也受到很多群众的喜爱!

第三档,大多是以上大师们的弟子。像隋月波,张少佐等等,以及王刚老师!水平不低,但离一代大师的境界还欠火候,需要磨炼!

第四档,后起之秀,比如孙一这些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没有在听众中形成影响力。


烟雨—任平生


我也是今天晚上才看到单田芳老师去世的消息,单老师一路走好。

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为中国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在评书艺术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老师的评书,并且是从小听到大。那沙哑的声音刚劲有力。

那是1994年上初中之后,俺爸给我买了录音机,可以放磁带,可以听收音机。每天中午放学吃完午饭,躺在床上休息,12:30分一个收音机波段有评书,13:00另一个波段也有评书。我连着听了十年评书,单老师的评书听的最多,隋唐演义,三侠剑,童林传,大明英烈,刘秀演义,十二金钱镖,白眉大侠,三侠五义,薛家将,大唐惊雷等等等等。2009年时我还在网上下载了单老师的评书全集。

书接前文……

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

永远都是那么扣人心弦,第二天总是早早守在收音机旁……

单老师在中国评书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单老师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