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賺錢邏輯:弄不懂這些,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

整個中國的階層,究竟是依照什麼來劃分的?為什麼很多人勤勤懇懇,但是永遠都是窮人?為什麼“資本收入”永遠都大於“勞動收入”?為什麼有人的財富增長那麼快?今天咱們一起來梳理,真正的“賺錢的邏輯”!

“資本”僅僅是指錢嗎?不是。

資本是對資源的“支配權”,通過資源支配帶來更多的支配權叫“資本運作”,通過“資本運作”優化和配置社會財富,實現社會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資本運作”的社會價值。

因為資本有趨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潤最大化。

這就會促使社會資源的配置朝著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資本的逐利促進資源的優化,資源的優化順勢產生新的資本,並且不斷產生新的機會,如此一邊循環一邊膨脹。

金融賺錢邏輯:弄不懂這些,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

今後的社會,將只有以下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工薪階層)。

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配置者(企業家)。

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

第三,資本家(金融家)。

金融是社會食物鏈的最高環節,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比如孫正義投資馬雲,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

所以,一個社會的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金融賺錢邏輯:弄不懂這些,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

今後的個人如何獲得財富?

無非只有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1. 資源者(工薪階層)

“資源者”通過出售自己資源生存,也就是資源者的技能,即:時間+體力,這也是社會上分佈最多的人群。

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業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換來財富。然而普通人的時間、體力都是相差無幾的,他們能夠出售的資源都是差不多的,於是為了讓自己的資源賣上好價錢,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練水平。

無論你是什麼角色,必須學會主動解決問題,否則你存在的價值會越來越小,因此筆者認為工薪階層很快將成為社會的最底層。

2. 配置者(企業主)

這種人不是資源的直接擁有者,他們往往通過腦力去設計資源的配置,通過優化資源去賺錢,企業家就屬於這一類。

為什麼很多人想去創業呢?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實現了自由,從而實現人格上的自由。

觀察一下週圍,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創業的經歷,創業更是一場修行。它們加速了社會財富的流通,我們應該向每一個創業者致敬。

金融賺錢邏輯:弄不懂這些,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

3. 資本家(金融家)

這個社會的財富,看似是屬於分散的“資源者”的,實際上卻是歸“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質上,全部是屬於資本家的!

這是一個非常殘酷是事實,我們今天卻把它說穿了。

通過投資、入股、併購、重組的方式,將一個企業的未來把控到自己手中,孫正義投資了馬雲,成全了阿里巴巴,馬雲就是企業家,而孫正義就是資本家。孫正義手裡有N個馬雲,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專門坐在老家做投資操縱他的佈局,他也是資本家。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第3種人賺的錢就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二種人在拼命進化到第3種人。

金融賺錢邏輯:弄不懂這些,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

比如如果你一個普通人(工薪階層),有一天你忽然想到了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idea,那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你要進行資本積累,你願意打工也好,願意自己做產品也好,先完成資本積累。

第二步:善用資本,用資本賺錢。如果你家開了個小飯店,每個月能賺1萬,但是需要個廚師。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當廚師,飯店每月淨賺1萬;如果僱傭一個廚師,每月花8千,飯店淨賺2千。你怎麼選擇?

答案:僱一個廚師!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們沒有成為第3種人,很好理解。就是因為:他自己做廚師,自己妹妹做服務員,自己的老媽管收銀,僅此而已。所以,以後問自己怎麼成為第3種人,就是一句話:“不要自己炒菜,僱一個廚師”。

另外,聰明和資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點,記得,要找只有另一點的人去合作,他們也在等著你!

金融賺錢邏輯:弄不懂這些,永遠都是社會的底層!

每天5個小時,如果你是用來看韓劇、翻手機、玩遊戲,那麼7年後,你會變成一個生活的旁觀者,你最擅長的就是如數家珍地說起別人的成功和失敗,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說的東西。

花1分鐘想一想,曾經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每天去做這件事。7年後,你會發現你已經可以靠這件事出去混飯吃了。7年之後,你可能會成為時尚達人、形象設計專家、街拍攝影師、服裝買手……

生命中下個7年,下個10000小時,你打算怎樣度過?留言咱們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