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飛彈層出不窮的今天,高炮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蕊xin芳


防空導彈在現代防空作戰中的地位確實非常重要,擁有很多的優點,才逐步代替了高炮和地位,但是說高炮失去了發展的空間依然不適合。

人們只是簡單的進行了一些對比,得出高炮過時的結論,實際上高炮依然有不小的空間。目前發達國家逐步淘汰高炮,其實不是認為高炮無用,而是對防空的需求下降了,實際上許多國家依然在列裝與研究高炮,高炮的潛力依然非常最大。

現代防空導彈雖然保持相當高的命中率,但是成本也相當過高,許多國家無法承受的,只能選擇列裝高炮,以降低成本,導彈已存在的可靠性方面的問題,尤其是抗干擾能力不足的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會造成整個防空系統無法使用,高炮則沒有這樣的問題,在當導彈受到影響干擾不能使用時,也許只有高炮才能開火使用了。

如今伴隨著技術的發展,現代高炮也有可能再次煥發青春,尤其是在制導技術。高炮命中率低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容易受多方面的影響,炮彈飛行彈道會出現誤差,造成命中飛機的概經低,現代技術的應用可望解決問題,讓高炮的作戰效率大大上升,主要是制導炮彈技術,可以修正著的炮彈的飛行路線,從而大大提高命中率。

目前有多國已經研發出來了,高炮用的制導彈藥,大大提高了命中率,讓炮彈擁有了良好的命中率以及攔截概率,可以對抗多種目標,故而前景還是相當樂觀。


講武堂


高炮作為一種支援保障武器,即使到了防空導彈系統不斷推陳出新的今天依然有其重要的存在價值。

高炮部隊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這裡冰雹先來分析一下,從防空導彈系統出現前,高炮無疑是最重要的,但隨著防空導彈的日漸發展,單兵防空武器也不斷更新,彷彿高炮成為了一種“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很肯定,一定不是的。

今天的高炮,早已經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這個新的使命的賦予關鍵因素取決於航空武器的發展。我們知道,曾經的空中打擊力量戰鬥機從飛行高度和飛行速度來說,面對地面防空部隊可以說依然存在被攻擊的諸多因素;昔日,戰鬥機或者其他空中攻擊平臺從飛行高度和飛行的速度而言完全可以由地面防空炮火進行攻擊,這是整個科技發展時期的共性問題。

到了今天,先進的戰鬥機和其他空中打擊平臺無論從高度、速度來說對於地面高炮部隊來說都是望塵莫及的。所以,我們就說高炮的新的使命,既然無法直接打擊空中戰鬥集群,那麼高炮部隊的作用何在呢?

第一、高炮部隊,尤其是自行高炮,可以有效支援和保護步兵集群,包含裝甲集群對於敵武裝直升機進行有效的防範和攻擊。

高炮分隊,伴隨步兵或者裝甲部隊一併行駛,一旦發現敵武裝直升機,就可以利用高炮部隊的防空優勢,先行對敵進行攻擊,以確保己方的安全。

第二、有效攔截敵巡航導彈的攻擊。

眾所周知,巡航導彈飛行速度較低,高度較低,但是卻成為了今天對敵攻擊的先發利器,怎樣有效的攔截巡航導彈成為了一個難題。

看似科技感十足的巡航導彈武器系統,也存在它的弊端,由於飛行高度低難以被雷達發現,而此時預先佈置好的高炮部隊就可以通過階段偵察兵的偵察,標出飛行軌跡,進而由高炮不對進行攻擊攔截,可以說非常有效。

第三、臨時性的突發任務。

高炮部隊目前的發展早已不是慢射速和低功效的,今天的高炮部隊普遍以極高射速和雷達指引的新的面貌出現,這個新的特性為部隊的野外行軍提供了臨時的堅強可靠對空警戒任務。


冰雹藍天


遠中近防空導彈,組成了水面艦艇和地面部隊最主要的防空力量,用於打擊各類戰機、直升機、無人機等空中目標,同時也可用來攔截反艦導彈、空艦(地)導彈和巡航導彈等。

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艦載或地面防空導彈畢竟價格昂貴,同時載彈量比較少,在中等烈度以上的軍事衝突中,很容易就消耗殆盡,使載艦和地面作戰單位陷入困境。


各國軍隊在重視艦載和地面部隊防空作戰體系建設的同時,也未放棄傳統的高射炮,大都建有獨立的地面高射炮部隊,或與防空導彈混編,在水面艦艇上裝備有近防炮系統,也即小口徑聯裝多管高射炮。

高射炮作為艦(地)空導彈的有力補充,具備射速高、抗干擾、彈丸密集、動作可靠、火力持久性能好,較之防空導彈價格低廉的優點,是載艦和地面部隊最可靠的一道火力攔截網。

即使部隊已邁入機械化、現代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今天,傳統的高射炮在大都數國家的軍隊中,依然保留了一席之地,並未徹底退出現役。

高射炮,這一傳統的兵器,正在煥發青春,已越來越現代化,牽引式的越來越少,大都採取自行化方式,輪式、履帶式甚至卡車式自行高射炮都有,都能伴隨防空導彈發射車、坦克、步戰車、裝甲運兵車前行,提供有力的空中護衛。

在防空導彈越來越普及的當下,高射炮非旦不會退出戰爭舞臺,反而與雷達、數據鏈、指揮系統的聯網,其作戰效能越來越高,成了水面艦艇和地面部隊防空的有力保障。

綜上,在新型防空導彈層出不窮的今天,傳統的高射炮在水面艦艇和地面部隊依然有自身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防空導彈,也難以將其全面取代,高射炮依然有用武之地。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圖片均下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