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發源地老城廂整治蛻變迎新生 共享改革開放紅利

上海历史发源地老城厢整治蜕变迎新生 共享改革开放红利

浙江在線上海9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南希 見習記者 白璐)老城廂,上海歷史的發源地。這一孕育了申城的土地,曾是“江海通津,東南都會”,見證東西方文明碰撞的橋頭堡。時光讓上海成為“東方巴黎”,也為舊城撒上了塵埃,在上海破繭成蝶後,老城廂一如那褪去的蠶蛹,乾癟枯萎,面臨基礎設施落後等種種挑戰。

四十年改革開放,上海一往無前,如何讓曾經的滬上搖籃與都市一同感受改革開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曾經的上海搖籃

如今的“五毒俱全”

上海历史发源地老城厢整治蜕变迎新生 共享改革开放红利

東街危房修繕前

你能想象,堂堂“魔都”的市中心居然還有沒有抽水馬桶的住宅?你能想象,偌大的上海,有一塊1.2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人口密度高達16萬人/平方公里,為上海之最?你能想象,國際申城的心臟地帶私搭違建叢生,目之所及全是衣物亂曬的“髒亂差情景?

是的,這三個似乎不可能發生在上海的情景,都集中於曾塑造瞭如今輝煌上海的老城廂,可謂是滬上的魔幻之城。

這個老城廂的城中村可謂“五毒俱全”,有被稱為“盒飯一條街”的康家弄、“燒烤一條街”的四牌樓路、“水產活禽一條街”的縣左街、“黃賭一條街”的學院路、“舊貨市場一條街”的東街,等等。

別說電線網線亂如麻、道路坑窪,也不提設施年久失修甚至能找到清朝“老古董”上水管道,單單是許多老公房缺少廚衛設施,便足以窺見老城廂的陳舊。

沒有廚房、沒有衛生間,怎麼辦?自然是劃拉一塊地方擺上了。於是,違法搭建成為必然的結果。

“比如聚奎新村這塊的違建有432處,有的人家屋前屋後都有,大於總的住戶數,從本體3層樓最高搭到6層樓,走廊裡面都是吊吊樓——做什麼?就是衛生間。”

住在學院路的葛阿姨,一家五口住在19.6平方米的房子裡,房子裡塞下五個人已實屬困難,自然沒有空間用於廚灶和衛浴。於是葛阿姨便在自駕門口搭建了一個簡易隔間,用作廚房。

這樣的例子在聚奎新村比比皆是。聚奎新村是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上海直管公房,原先小梁薄板的房屋結構早已老化損壞,後期不斷累加上的各類違法搭建形成了一棟棟搖搖欲墜的吊腳樓,對住戶居民的生命財產構成了很大的威脅,2014年被上海市房屋管理部門鑑定為存在重大安全隱患的“危房”。

尊重民生訴求竭盡方案

源起之地迎新生

2015年,上海市啟動“五違四必”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從2016年開始將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矛盾最突出的黃浦區小東門老城廂區域作為市級重點整治區域和治頑症、補短板的突破口。

老城廂作為黃浦補短板的低窪地,迎來了生機。

2016年初,小東門街道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將“拆違、排危、幫困”結合在一起,在拆違的同時啟動惠民利民修繕改造行動。在違法類綜合整治的基礎上,結合老城廂區域特點,開展房屋大修及立面修繕、小區綜合改造、推進廚衛工程、平安工程、光明工程、便民服務工程;改善上水、排水、電線管網、改善市政道路及積水點狀況、完善環衛設施配置、補種綠化、粉刷立面、修整道路。

針對生活所迫的非營利違建,小東門街道並非簡單一拆了之,而是堅持拆違與消除安全隱患同時,拆違與服務民生同步。”為此,工作指揮部堅持細心摸底、耐心約談溝通,並根據需求制定“一戶一策”。老城廂綜合治理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許金武曾對媒體透露,為了更好地滿足民生需求,為每戶人家重新規劃佈局,在既有房屋內嵌入所必需的生活設施,指揮部甚至還請過“夢想改造家”來提方案。

上海历史发源地老城厢整治蜕变迎新生 共享改革开放红利

東街危房修繕後

上文提到的聚奎新村,在解危修繕過程中,不僅對原住房進行違章拆除、加固改建,並且充分利用建築空間,在不減少原住戶居住面積的基礎上,改公共廚房為獨立廚房,為每家每戶增加獨立衛生設施,做到“應裝盡裝”“能改盡改”,聚奎新村成了真正的“新”家園。

2017年,小東門街道共拆除違章1142處,共計19558平方米,取締了82家無證無照經營戶。在2017年還完成了上海最後一個馬路市場——東街舊貨市場的關閉工作,清除了93個攤棚,對四牌樓路、寶帶弄等處的佔道經營、跨門營業進行了規範,並對區域內群租現象進行整治,併為500餘戶老城廂居民安裝了馬桶。

重塑公共空間

老居民共享改革幸福感

這些日子,家住小東門街道的81歲的杜秋英和85歲的薛愛華每天都往小東門街道“鄰家屋裡廂”東街家庭生活服務站跑,和街坊鄰居嘮嘮家常。“這裡比家裡寬敞,又幹淨又舒服,大家也都喜歡到這。”

“跟以前不好比啊,現在感謝得不得了,開心死了。現在洗澡好了,早上9點鐘到下午4點半,洗衣服還可以烘乾。”說起鄰家屋裡廂,杜秋英的臉上是抑制不住的笑。

鄰家屋裡廂的工作人員告訴浙江在線記者,由於一些住宅實在太小,少數家庭無法安裝廚衛。“一些老百姓家裡非常小,浴室根本沒有,有一些老人以前都智能搓澡,無法淋浴。”

為此,小東門街道建設了“鄰家屋裡廂”東街家庭生活服務站,為街道居民提供基礎生活設施。

上海历史发源地老城厢整治蜕变迎新生 共享改革开放红利

“鄰家屋裡廂”服務設施面積1300平方米,全年無休,沐浴、廚房、衛生間、活動室等服務設施全天候開放。

一層面積640平方米,提供集中式家庭生活服務、老年日間照護服務、社區公共活動服務,建有家庭式灶間、公共廚房、公共餐廳、家庭式衛生間、獨立助浴間、公共洗衣房、全科醫生工作室、老年日間照護中心、康復室、便民服務區、公共晾曬區、食品快檢區、接待休息區等13個功能區域,為居民群眾提供基本必備生活服務的同時,提供了老年、親子和鄰里活動場所。

二層面積近700平方米,設有互動體驗區、老年信息諮詢室、心理舒緩室、休閒吧、老年俱樂部、乒乓室、健身室、舞蹈室、多功能廳、開放交流區等10個功能區。自二層開放以來,累計服務9000多人次。

自運營以來,“鄰家屋裡廂”一樓和二樓已經服務居民9萬多人次。居民可以根據各自需求和家庭實際情況,到所居住的居委會進行實名登記後,領取並開通樂惠卡後,便能享受到無償、微償的公共服務,所有設施向80歲以上老人免費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