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可以這樣年輕 浙江人民出版社《人民公開課》講述高校課堂新事

2018-09-09 07:1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李月紅 鄭文

思政课可以这样年轻 浙江人民出版社《人民公开课》讲述高校课堂新事

中國知名知識分子給大學生講的“思想政治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集結成《人民公開課》一書,近日簽約日語、阿拉伯語、尼泊爾語、蒙古語4個語種的海外版權。自去年8月出版以來,該書一度成為社科類圖書的“現象級”話題,多次進入各大圖書榜單,暢銷不衰。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於,思想政治課雖然內容“高大上”,但文字卻很接地氣,深受青年學生歡迎。

以講授馬列理論和中國政治為內容的“思想政治課”,面對思維活躍的大學生,怎麼講才令人信服?在豐富而嘈雜的數字時代,又如何把他們的注意力從手機屏上吸引過來?潘維、李玲、溫鐵軍、韓毓海、張文木等國內13位大家走進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在思想政治公開課上開講,與大學生分享對中國歷史與現實的獨到見解,對國家未來走向的深度思考。

“舊的世界秩序正在崩潰,新的世界結構正在形成,中國應該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不能辜負這個時代。” 這是新書前言的第一句話。正在逐漸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80後、90後,對於近代中國變化之劇烈的感受已不及他們的父輩那般深刻。而更年輕一輩的尚在校園中成長的青年學子,對於當下的諸多路徑與選擇往往有所踟躕。而這種踟躕,是其師長們所不願看到的:“如果不深入理解中國製度形成於變革的路徑,我們就不可能理解今天的選擇。” 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近一年下來,學生到課率超過95%、“抬頭率”接近100%,現場掌聲陣陣。

《人民公開課》是一部面向大眾解讀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製度、中國文化的深刻之作。翻閱全書,編選的講義重在講述歷史經驗、革命遺產、建設與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這些方面均由問題切入,如“什麼是我們幾千年來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中國革命的偉大遺產是什麼”“什麼是我們建設與改革的基本經驗”“什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硬骨頭’”等。作為這門公共課組織者和授課專家之一的韓毓海說,課程設置有明確的“問題導向”:探索我們的時代與過去的時代、我們時代的鬥爭與過去時代的鬥爭,究竟有哪些不同特點。

在《從“東亞病夫”到民族復興》一講,金一南在課上講了自己與基辛格的故事。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車隊駛過長安街,上班途中的學徒工金一南被擋在了西單路口;40多年後,金一南教授與基辛格博士在北京一個會談場合提起往事,沒想到,90多歲的基辛格站起來向他鞠了一躬——為當年耽誤金一南上班而道歉。基辛格為什麼要向他鞠躬?金一南跟大學生們分享的結論是:“因為站在我背後的是一個強大的崛起的中國。”

講述人的“姿態”,是課程年輕的重要原因。“毛澤東是上個世紀的‘90後’”,潘維的這個說法,讓“95後”大學生很好奇。潘維進而說明,中國傳統上以三十年為一代人。中國革命是兩代人接力幹成的,把中國從任人欺辱的弱國變成了世界強國。中國建設也需要接力幹成,“40後”“50後”“60後”這一代把中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要實現偉大復興,把中國變成世人羨慕的先進國家,就要靠“70後”“80後”“90後”這一代繼續努力了。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鄢一龍認為,書中說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看中國道路”。這本書的內容貫穿了歷史經驗、革命遺產、建設與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這四個時間段,是一種科學的史觀,有助於世界理解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來龍去脈。他舉例說,比如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至少要把它放在和前30年的關係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義。”

用國際聽得懂的語言講中國道路,講中國這些年波瀾壯闊的實踐探索。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看來,這不是一本純學術的書,研究中國各個方面的學者在書中試圖真正用自己的語言講中國故事,這才是《人民公開課》最核心的價值。

印度漢學家、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狄伯傑副教授認為,書裡有很多歷史故事,這會讓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中國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在他看來,與其他國家道路不一樣,中國人走自己的道路,在人民的核心價值觀中和諧比鬥爭更重要,這是中國特色,對世界和平安寧作出了貢獻。

在價值多元的今天,知識分子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年輕一代有所鑑別,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念,讓一代代人有方向感,把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承擔起來,這也是本書出版最重要的意義。據瞭解,浙江人民出版社還將結合本省的資源創新選題,推出一系列解讀中國道路的圖書,將可讀性和感染力放在首位去講中國故事,加強中國優質出版物走出去的傳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