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有什麼功效?

獅虎科技


俗稱:甘草和百藥。在中醫臨床中廣泛使用。其實,甘草一般不與甘遂,大戟,芫花配伍入藥的。那麼,甘草有什麼功效呢?研究表明,甘草含甘草甜素,為甘草酸的鈣,鉀鹽。

藥埋作用: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現代醫學證實,其作用為:

1.解毒:(解百藥毒);

2.類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與解毒有關。)

3.解痙:抑制平滑肌的活動,(即緩攣急。)

4.抑制胃液分泌;

5.祛痰;

臨床上,作為緩和及調補的要藥,均可用甘草。:但須注意:甘草生用則通,炙用則補。生甘草以清火解毒見長,(治瘡癰,溼疹,感冒,發熱,乾咳等);炙甘草以補中益氣較好,(治胃寒氣弱,血虧陰虛,與補藥合用,或者用於調和藥性等)。

另者,粉甘草藥性較強,用於清熱解毒,祛痰較好。小兒遺尿,可用粉甘草煎水每晚服,可治癒。

又:甘草梢有利尿作用,治熱淋(急性尿道炎等)或火盛而致小便短赤,尿道作痛。

下列情況不宜用甘草:

1.溼盛者(腹滿,嘔吐,腫脹等);滲利,去溼,攻下的治療中,一般不用。

2.不宜與海藻,甘遂,大戟,芫花配伍。

用量:3一6克;需大劑量者可用30一60一250.克(大劑量需結合病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配方用。)

以上供參考。



桂花芳香77105282


甘草有個別稱叫做“國老”,有和百藥的意思,這個藥材是中醫處方里面用得最多的一個,可見其作用的廣泛性。

甘草在臨床的應用,多數是在處方里面作為搭配用藥,甘草和其他藥物搭配,主要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功效。

第一:調和諸藥,當一個處方有寒熱不同屬性的藥材,便可以用甘草來協調;第二,甘草有緩和藥性的作用,有時候處方會用到一些比較猛烈的藥物,這個時候加入甘草能夠緩和藥性,減少一些峻烈藥物的副作用;第三,甘草有解毒的作用,比如附子、烏頭之類的藥物,加入甘草同煎,能夠減緩毒性,也能夠使其藥性持續的發揮。

當然,甘草本身也有很多功效,比如炙甘草有很好的補中益氣的作用,在很多經典的補氣藥方裡面都搭配甘草,比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丸、炙甘草湯、小建中湯,都有一定的補中益氣作用。

生甘草有利咽清熱瀉火的功效,比如甘草配桔梗,就是治療咽喉疾病的一個經典的組合,後世有玄麥甘桔飲之類的,是滋陰降火利咽的經典方藥;甘草本身也有一定止咳化痰的作用,當然使用的時候還是要在辨別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加入,單獨用甘草作用有限。

甘草也有緩急止痛的作用,比如白芍甘草湯、黃芪建中湯,是取甘草緩急止痛的作用,治療一些肌肉關節痠痛、中氣不足胃部隱痛等病症。

但是臨床使用甘草,並不是多多益善,比如長期使用甘草有導致浮腫的弊端,甘草這個藥相對也比較滯氣,不利於氣血水溼的流通,所以治療這一類的病症,使用甘草並非越多越好。

關注我頭條號內,有更多中醫養生知識;有疑問可留言評論。


中醫養生鄭芝環


甘草應該是中藥中最出名、最重要的中藥之一,中藥的方劑裡很多方里都有甘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用甘草的方劑達到了120餘方。佔方數之過半。《湯液本草》中稱它,“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也”。在不同的藥方中,它可以為君、為臣、可為佐為使,調和諸藥。李東垣總結說;“熱藥得之緩其熱、寒藥得之緩其寒,寒熱相雜者,用之得其平。”人們還把甘草比做國老。對於這樣一味重要的中藥我們是不是該好好了解一下呢。

甘草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上品。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上品藥為120味。上品藥五毒,久服輕身。

甘草甘、平、歸心、肝、脾、肺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甘草,味道是甜的、顏色是黃的。

甘草的作用之一解百毒

甘草能解毒,它能解多少種毒呢?答案是,甘草能解一千多種毒。黃色是大地的顏色,脾樹土。所以甘草主入脾胃,有滋養脾胃的作用。具有大地包容萬物之象,就像大地有包容萬物一樣,默默承受人們扔垃圾、在上面蓋房、種樹各種事情,大地默默承受,還為我們生出萬物。甘草的解毒之功一方面表現在,當我們生病以後,脾胃功能就弱了,吃進去的食物就不容易消化,而甘草就可以緩解這些沒有及時消化變質食物給我們造成的不好的影響。

甘草還能解諸藥之毒,也可解植物之毒 在古代砒霜中毒、鉛中毒。就直接用生甘草煮水解毒。吃螃蟹、蝦、輕度農藥都可以用生甘草煮水來減輕毒性。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如果經常服藥,或者在藥房工作(體虛不耐藥氣薰陶者)可以平日3-5克泡水代茶飲,可解諸藥之毒。

炙甘草和生甘草的不同

生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

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蜂蜜處理後而成的。補脾和胃,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可解附子毒。炙甘草的藥效比較緩和,功能也少了一些。補益作用更多一些。

甘草小偏方

治食物中毒 :甘草10克,綠豆50克。放鍋中,加水,急火猛煎,取汁服用,每日1劑。

小兒夜啼:小兒心經有熱,所引起的夜啼,用生甘草5克,加3克燈心草即可。

治療老年陰道瘙癢:養生必用方記載,治陰下瘙癢,用生甘草一尺,(現代處方用30克)切碎,煎水,燻洗之,每日三五次。瘙癢一般都離不開血分裡的毒素,因為甘草解百毒,所以可以治療這種有血毒的皮膚瘙癢。

甘草治療咳嗽:甘草味甜,得土氣最足,它能夠培土以生金,使土生金功能加強,肺氣足,則咳嗽減。

甘草治療咳嗽一般都和其它藥搭配使用。現代使用的甘草片因為加入了甘草浸膏粉、阿片粉、樟腦、八角茴香油等,因此只適用於頻繁、劇烈的乾咳和無痰的乾咳。不適合所有類型的咳嗽。甘草片不宜使用超過5天,兒童老年人食用甘草片應遵醫囑。

甘草片治療咳嗽簡便小偏方:大人四到五片甘草片、小孩用一片放入碗中加入水、放入適量蜂蜜用鍋蒸,把甘草蒸化即可,治療咳嗽效果很好。

吃甘草的禁忌

水腫、溼阻中滿,噁心嘔吐者、高血壓、腎功能不全者慎服。不可以與鯉魚同服。久服大劑量甘草容易引起浮腫。如需要大劑量服用,請找中醫師配方服用。想了解更多通俗簡單的家庭中藥方、中藥小知識、中藥、中成藥的用法,請關注雨霖愛中國傳統文化


雨霖愛傳統文化


提起最甜的中藥之一——甘草,想必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人們經常用甘草來泡水喝甚至直接含著吃,甘甜入喉,久久不散,對人體有很多益處。今天健識君就來跟您專門聊一聊甘草對人體健康都有哪些好處:

又名國老、甜草等,為多年生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和根莖。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甙、有機酸等成分,有解毒、利尿的作用,並可抗炎症、抗過敏。

甘草味極甜,得土氣最全,因此與諸藥配伍均十分和諧。甘草與溫藥配伍可緩其熱,如附子理中湯;甘草與寒性藥相伍可緩其寒,如調味承氣湯;甘草配解表藥則助其外,如麻黃湯;甘草得瀉下藥則緩其速,如大黃甘草湯;毒藥得甘草能解其毒,如馬錢子得甘草能降低其毒性等。

當然,甘草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長期大量食用的,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血鉀降低、小腹脹滿、食慾差等。此外,甘草與海藻、甘遂、大戟、芫花相反,臨床組方時需要注意,切不可同時使用。


健識局


平時上班,總會遇到一些病人帶著一些中藥處方過來問國老是什麼東西。仔細觀察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中醫開的處方往往都會有國老這個中藥,其實這就是臨床上特別常用的中藥甘草,為什麼甘草會被稱為國老呢?下面請聽我娓娓道來。

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乾燥根和根莖,主要含甘草酸、烏拉爾甘草皂苷A、B,22-乙酰光果甘草酸等三萜皂苷類成分;甘草苷元、甘草苷、異甘草苷、異甘草苷元、新甘草苷、新異甘草苷、甘草西定等黃酮類成分;甘草香豆素、甘草酚、異甘草酚、新甘草酚等香豆素類成分以及生物鹼、多糖等化學成分,具有抗消化道潰瘍、調整胃

腸活動、抗肝損傷、增強免疫、延緩衰老、抗病毒、抗菌、解毒、抗肺損傷、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對中樞、心腦血管、血液系統影響及皮質激素樣等廣泛地藥理作用。

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中醫認為,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及調和諸藥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以及癰腫瘡毒等證,此外它還能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甘草之所以被稱為國老,主要是因為它能夠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毒性和烈性這一特點,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也正是它的這些特點,因此很多中藥方劑都可以看到它穿梭於其中。

甘草的用量為2-10克,由於其味甘具有助溼壅氣、令人中滿,因此溼盛且腹脹者或者嘔吐者不能使用甘草;根據“十八反十九畏”,甘草不宜與海藻、京大戟、紅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此外長期大量服用甘草可能出現浮腫、高血壓、尿瀦留、低血鉀等不良反應,應警惕。


藥事健康


【拼音名】Gān Cǎo

【英文名】RADIX GLYCYRRHIZAE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乾燥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曬乾。

【性狀】甘草: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脹果甘草:根及根莖木質粗壯,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質堅硬,木質纖維多,粉性小。根莖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莖質地較堅實,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細而不明顯。

【鑑別】(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射線寬廣,多彎曲,常現裂隙;纖維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篩管群常因壓縮而變形。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射線寬3~5列細胞;導管較多,直徑約至160μm;木纖維成束,周圍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方晶。根中心無髓;根莖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黃色。纖維成束,直徑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具緣紋孔導管較大,稀有網紋導管。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藥渣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併正丁醇液,用水洗滌 3次,蒸乾,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銨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用1%氫氧化鈉溶液製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於2.0%。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性味】甘,平。

【歸經】歸心、肺、脾、胃經 。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1.5~9g。

【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農產品元素


甘草具有很好的止痛以及解毒、清熱、益氣、止咳、祛痰等作用;

中醫方面認為甘草的主要作用就是補中益氣,能夠很好的治療身體虧損、元陽不足以及脾氣虛弱的情況。

個人建議:甘草片具有少量毒副作用,大量並且長期的服用,很容易出現身體水腫等毛病,不要長期服用,日常少量服用對肺結核、過敏、感冒以及支氣管炎等病症有改善作用。



甘草中藥名。出於《神農本草經》。別名為粉草,國老。主產於內蒙,甘肅。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能主治:補脾和胃,緩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調和諸藥。治脾胃虛弱,院腹疼痛,咳嗽,心悸,咽喉腫痛,瘡瘍,中毒。用法煎服:1.5一9克。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炙甘草:性溫,多用於虛證,寒證。





梓州杏林


甘草,源於《本經》,別名甜草根,國老。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

平,甘。歸心、肺、脾、胃經。功效是: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愈止痛,緩和藥性,清熱解毒。主要有四個應用:1.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氣短乏力,食少便溏 有補脾益氣功效。2.咳嗽氣喘 能潤肺,故有一定止咳平喘作用。3.癰疽瘡毒、食物中毒或藥物中毒 良好的解毒功效 4.腕腹或四肢攣急作痛 緩解止痛的功效!


草木雲間


關於甘草的功效,《神農本草經》是這樣記載的:“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這句話裡面只有兩個字最重要,那就是—解毒。

甘草以其卓越的解毒功效,獨步古今。《神農本草經》說甘草“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把它列為了上品藥。甘草得土之精華,可解七十二種藥石,一千二百種藥草之毒。至此以後,甘草的解毒功效遍載於歷代藥學典籍。

梁代《名醫別錄》稱甘草為“國老”,並解釋說“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唐代甄權所著的《藥性本草》解釋得更具體,他在書中寫道“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藥王孫思邈千金方論雲:“甘草解百藥毒,如湯沃雪。有中烏頭、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驗如反掌。”所謂如湯沃雪,即形容甘草解藥毒就像用熱水澆雪一樣,易如反掌。

尤其是誤用烏頭、巴豆之後產生的毒副作用,用甘草可入腹即解。

東晉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雲:“嶺南俚人解蠱毒藥,甘草是常用之物。凡飲食時,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隨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兩,生薑四兩,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則毒隨大小溲出。又常帶甘草數寸,隨身備急。若經含甘草而食不吐者,非毒物也。”甘草解毒,效驗顯著,也難怪嶺南人會常帶甘草隨身備急。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亦記載了大量的關於甘草解毒的單方、經驗方、海上方。比如“舌腫塞口,以甘草煎濃湯,熱嗽頻吐”;“太陰口瘡,以甘草二寸,白礬一粟大,同嚼咽汁”;還有“牛馬肉毒,以甘草煮濃汁,飲一二升,吐下即解”;這些都是用甘草煎湯內服解毒的記載,還有甘草外用解毒的記載,比如“陰頭生瘡,蜜煎甘草末,頻頻凃之神效”;還有“陰下溼癢,甘草煎湯,日洗三五度”。

李時珍所記載的這些甘草用法都是在出現熱毒反應之後,諸如紅腫、瘡瘍、甚至是昏厥等等。而經方當中使用甘草則更體現出中醫不治已亂治未亂的理念,熱劑中用甘草能緩其熱;寒劑中用甘草能緩其寒;峻劑中用甘草能緩其急;寒熱並用的方劑中用甘草能取其平。具體而言,理中湯是溫熱劑,當中有甘草;調胃承氣湯是峻劑,當中有甘草;小柴胡湯是寒熱並調的方劑,當中也有甘草。

總之,甘草“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謂藥中之良相。”

/完/


至美中醫、至樸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