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有没试过,忽然想起什么事,正准备起身去做,却忘了要做什么事?

有没试过,讲着一句话,忽然一个念头闪过,正准备要讲,却忘了该讲什么?

有没试过,接下一堆任务,听的时候记得清清楚楚,重新梳理的时候却总觉得漏了什么?

有没试过,在工作日煎熬地计划着周末,到了周末,却怎么也想不起计划过什么?

有没试过,迎面走来一个人,他的模样曾经出现在你的脑海,却叫不出他的名字?

……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这人是怎么了?怎么记忆力衰退得那么厉害?

变笨了?提前衰老?肾透支?

好像也没到那个年纪呀!网上一搜,大多数答案是缺乏睡眠。有理有据,大多数人因为玩手机得了晚睡强迫症,那就早睡好了。

似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即使早睡了,脑子君却始终和以前不大一样,像是一坨凝固的面团,每一根血管都在黏连,每一块组织都在萎缩,似乎信息都在脑回路中堵塞着,水泄不通,密不透风。

我怀疑,手机君已经破坏了脑子君的结构了。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上述的种种迹象表明,首当其冲受破坏的应该是脑子君的记忆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手机君的大量繁殖,手机君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上和数量上不断飞跃,反过来又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日新月异,进一步强化其原有的属性:便利、快速。

我们不自觉也跟着其步伐,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想省时间,于是,移动互联网衍生了“微课堂”、“微视频”、“微教材”等一系列强调“碎片化学习”的新生物。时间久了,我们就习惯了接收这些零零星星的信息,脑子君处理快速入脑信息的模块越来越发达,处理短期记忆的能力显著提高,类似于增加了越来越多的缓存。

在此之前,学习每一学科都是一条线从头到尾,那是系统化、体系化的学习。要想形成宏观的记忆,需要所有已接收的信息相互作用,因而需要具有长期性存储记忆的模块来存储这些信息,方便脑子君在某个时候从中提取出来处理,这类存储模块就类似于内存。

可见,接收碎片化的信息大多数时候是缓存在起作用,而内存在歇着。加之手机君本身具备长期记忆功能,脑子君的内存就更得不到利用了。

用则进,废则退,短期记忆在加强,长期记忆在削弱,与手机君接触的时间越长,似乎就越不擅长记事了。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手机君在破坏记忆深度的同时也破坏了思考深度,我们自己以为接收了众多零星的信息,便能串成一条线,学通某个领域。事实上呢,每次学的只是一章书的某一段,就像收集了一叠撕碎成片片的纸碎,怎么可能轻易恢复成一本书呢?显然不能,嚷嚷着学习顶多算是学了些科普罢了。

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只要肯花时间,肯费力气,纸碎还是可以拼出一本书来的,可是,大家都那么追求快,那么赶时间,拼出一本书基本是奢望,能拼成个别书页已经很不错了。

倘若我们拿着这些纸碎或者书页去思考问题,难免会有局限性,即使能想到它的背后,但是它的背后的背后,以至于背后的背后的背后,就很难想到了吧?也就是说,“一思”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三思”却莫名地被限制了,已经很努力了,思维就是发散不出去。

零碎的学习形成不了系统化的认知,更谈不上一条线的深入思考了,然而脑子君却乐此不疲。

网上很多深度思考文,很多教写作的课程,都会教标明小标题,告诉读者每段的主旨,这种方法当然好,一目了然,让想传达给读者的东西显而易见,配合了读者快速学习的心,读者读完也开心,感觉自己深度思考了一番。其实,真的深度思考了吗?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吗?还是只是单纯地把作者的想法存了一遍缓存?

想想以前学的课文,从来没有划分标题,老师的作业就是让大家分段,找中心句,归纳中心思想,是挺烦的,错也好,对也好,至少是自己思考过得出的理解。(本文就是故意不要小标题!!!)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手机君多者也会感染它的脾性,手机君可以多任务、多线程地运作,中途打断也可以回到原来的工作,人居然也习惯了这种模式。

可惜,脑子君毕竟和手机君不是同一个东西,脑子君不适应多任务,倘若点开这个看看,点开那个看看,自己打断了工作就回不去了,恍恍惚惚又是一天,专注这个词渐行渐远,只能和成功人士沾边了。

思考力、专注力的下降伴随着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就拿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来说,不用苦思冥想了,手机君能帮你,只需扫一扫,搜一搜,答案迎刃而解,比你想得不知道精妙多少倍。

以前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该改为“无网之炊”了,“巧媳妇”也少见了,偶尔有几个,都成为“高手在民间”了,缺什么某宝上有卖,做什么某度上有教,去哪里就打开地图app,方便生活确实挺好。

但脑子君并不知道,自己正逐渐被架空,自以为至高无上的选择权正渐渐削弱,手机君已然明目张胆地与AI君、算法君结盟。

原来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看什么、听什么、吃什么,现在呢,一打开app已全是手机君精心为你推送的内容。

你乐在其中,以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表面上看似你“用脚投的票”,实际上,你的地盘已经悄咪咪地“易主”了,时间、精力、金钱都付给了手机君,却没换来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手机君能安排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我们眼前实际的世界虽然也是丰富多样,但哪有手机君让我们看到的丰富,多么绚丽多彩的景色都能领略,多么新奇古怪的玩意都能见识。

想想以前,出门嗅嗅花香,听听鸟语,岁月静好,感慨大自然多么值得热爱,现在谁说自己闻花识鸟很开心,人家就说你大傻逼!

偶尔也会喊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豪言壮语,但是大多不是用自己的双眼“看”,而是用手机君的双眼。以前通过远行体验冒险、认识世界,陶冶情怀,现在变为了打卡签到、P图发圈。以前记录的是与内心的对话,现在记录的是怕死别人不知道自己出了趟门。

生活味道的决定权似乎通过手机君交到了别人手上,而自己明明玩过了呀,应该很快乐很有味儿的呀,怎么在别人无动于衷时自己内心却有一个空洞呢?

现在过个年嘛,太难熬了。看个春晚吧,上面的梗好像都听过;上街逛逛吧,再好的光景也没手机君呈现的画面鲜艳;摆弄点民俗玩意儿吧,还真抵不过”吃鸡“真实刺激……

小时候好像不是这样的呀?那会儿把鞭炮塞进牛粪里,炸个稀碎;从村头跑到村尾,数着能翻过多少矮墙;在泥地里弹玻璃球,“占坑为王“;折根枝桠做个弹弓,吓得鸡飞狗跳;拽一把石子使劲投,看着木瓜树流出一道道白色的乳汁……那一种快乐很充实,不过现在怎么也重温不了那种感觉,只能感慨下越来越没有年味儿吧!

手机君,坦白说,你对脑子君做了什么好事

大伙坐一块,也没什么好聊,你说的我不感兴趣呀,手机君知道的比你多得多了,你的经历要么之前就在圈里看过了,要么马马虎虎,反正手机君上的小哥哥、小姐姐比你坎坷多了。

大家面对面,大眼瞪小眼,心里明明知道该相互交谈,但嘴巴就是张不开,手不自觉就拿起手机君,平时聊天都有表情包、小视频,面对面这种没有画面感的聊天实在不习惯。

除非,我把手机屏幕给你看,“我最近看到一个包好好看”,你说:“把链接转给我吧”……

我们习惯了用眼睛看文字接收信息,而不是用耳朵接收,毕竟光速比声速快嘛,用眼睛理解信息比较省时间。可能接收的信息是短快的,进来得短快,说出去的话好像也短快了,要用嘴巴说一段长话,例如当面说或者打电话,就很不自在了。

隔着屏幕聊天还好,接不上话可以做做别的事,发发表情包,不急着说。打着电话呢,接不上话时,两边一阵沉默,就尴尬了,没什么事宁愿不接电话,能打字说就打字说呀……感觉和人说话都是件累事,越来越不爱说话了,身边像自己一样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也越来越多。

据科学家说,人类近几百年都没怎么进化了,我想呢,可能因为有飞机火车,长出翅膀、弹簧腿就是多余的,可能因为有网络,长出千里眼、顺风耳就是多余的,现在有手机君,可能未来长出什么东西也是多余的,额,例如脑子君……(哈!开个玩笑!)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回答不出,但是“先有人再有机”我还是知道的,科技推进社会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固然是好的,

但在享受科技的过程中我们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正在退化呢?这个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不妨试着多晾晾手机君,寻找回那些作为“人”的东西吧,不过晾之前,请先点一波赞!!!


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