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有沒試過,忽然想起什麼事,正準備起身去做,卻忘了要做什麼事?

有沒試過,講著一句話,忽然一個念頭閃過,正準備要講,卻忘了該講什麼?

有沒試過,接下一堆任務,聽的時候記得清清楚楚,重新梳理的時候卻總覺得漏了什麼?

有沒試過,在工作日煎熬地計劃著週末,到了週末,卻怎麼也想不起計劃過什麼?

有沒試過,迎面走來一個人,他的模樣曾經出現在你的腦海,卻叫不出他的名字?

……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這人是怎麼了?怎麼記憶力衰退得那麼厲害?

變笨了?提前衰老?腎透支?

好像也沒到那個年紀呀!網上一搜,大多數答案是缺乏睡眠。有理有據,大多數人因為玩手機得了晚睡強迫症,那就早睡好了。

似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即使早睡了,腦子君卻始終和以前不大一樣,像是一坨凝固的麵糰,每一根血管都在黏連,每一塊組織都在萎縮,似乎信息都在腦回路中堵塞著,水洩不通,密不透風。

我懷疑,手機君已經破壞了腦子君的結構了。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上述的種種跡象表明,首當其衝受破壞的應該是腦子君的記憶區。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手機君的大量繁殖,手機君不斷更新換代,功能上和數量上不斷飛躍,反過來又推動了移動互聯網的日新月異,進一步強化其原有的屬性:便利、快速。

我們不自覺也跟著其步伐,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想省時間,於是,移動互聯網衍生了“微課堂”、“微視頻”、“微教材”等一系列強調“碎片化學習”的新生物。時間久了,我們就習慣了接收這些零零星星的信息,腦子君處理快速入腦信息的模塊越來越發達,處理短期記憶的能力顯著提高,類似於增加了越來越多的緩存。

在此之前,學習每一學科都是一條線從頭到尾,那是系統化、體系化的學習。要想形成宏觀的記憶,需要所有已接收的信息相互作用,因而需要具有長期性存儲記憶的模塊來存儲這些信息,方便腦子君在某個時候從中提取出來處理,這類存儲模塊就類似於內存。

可見,接收碎片化的信息大多數時候是緩存在起作用,而內存在歇著。加之手機君本身具備長期記憶功能,腦子君的內存就更得不到利用了。

用則進,廢則退,短期記憶在加強,長期記憶在削弱,與手機君接觸的時間越長,似乎就越不擅長記事了。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手機君在破壞記憶深度的同時也破壞了思考深度,我們自己以為接收了眾多零星的信息,便能串成一條線,學通某個領域。事實上呢,每次學的只是一章書的某一段,就像收集了一疊撕碎成片片的紙碎,怎麼可能輕易恢復成一本書呢?顯然不能,嚷嚷著學習頂多算是學了些科普罷了。

當然,事情也不是絕對的,只要肯花時間,肯費力氣,紙碎還是可以拼出一本書來的,可是,大家都那麼追求快,那麼趕時間,拼出一本書基本是奢望,能拼成個別書頁已經很不錯了。

倘若我們拿著這些紙碎或者書頁去思考問題,難免會有侷限性,即使能想到它的背後,但是它的背後的背後,以至於背後的背後的背後,就很難想到了吧?也就是說,“一思”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三思”卻莫名地被限制了,已經很努力了,思維就是發散不出去。

零碎的學習形成不了系統化的認知,更談不上一條線的深入思考了,然而腦子君卻樂此不疲。

網上很多深度思考文,很多教寫作的課程,都會教標明小標題,告訴讀者每段的主旨,這種方法當然好,一目瞭然,讓想傳達給讀者的東西顯而易見,配合了讀者快速學習的心,讀者讀完也開心,感覺自己深度思考了一番。其實,真的深度思考了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嗎?還是隻是單純地把作者的想法存了一遍緩存?

想想以前學的課文,從來沒有劃分標題,老師的作業就是讓大家分段,找中心句,歸納中心思想,是挺煩的,錯也好,對也好,至少是自己思考過得出的理解。(本文就是故意不要小標題!!!)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手機君多者也會感染它的脾性,手機君可以多任務、多線程地運作,中途打斷也可以回到原來的工作,人居然也習慣了這種模式。

可惜,腦子君畢竟和手機君不是同一個東西,腦子君不適應多任務,倘若點開這個看看,點開那個看看,自己打斷了工作就回不去了,恍恍惚惚又是一天,專注這個詞漸行漸遠,只能和成功人士沾邊了。

思考力、專注力的下降伴隨著解決問題能力的下降,就拿歸納課文中心思想來說,不用苦思冥想了,手機君能幫你,只需掃一掃,搜一搜,答案迎刃而解,比你想得不知道精妙多少倍。

以前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該改為“無網之炊”了,“巧媳婦”也少見了,偶爾有幾個,都成為“高手在民間”了,缺什麼某寶上有賣,做什麼某度上有教,去哪裡就打開地圖app,方便生活確實挺好。

但腦子君並不知道,自己正逐漸被架空,自以為至高無上的選擇權正漸漸削弱,手機君已然明目張膽地與AI君、算法君結盟。

原來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看什麼、聽什麼、吃什麼,現在呢,一打開app已全是手機君精心為你推送的內容。

你樂在其中,以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表面上看似你“用腳投的票”,實際上,你的地盤已經悄咪咪地“易主”了,時間、精力、金錢都付給了手機君,卻沒換來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手機君能安排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我們眼前實際的世界雖然也是豐富多樣,但哪有手機君讓我們看到的豐富,多麼絢麗多彩的景色都能領略,多麼新奇古怪的玩意都能見識。

想想以前,出門嗅嗅花香,聽聽鳥語,歲月靜好,感慨大自然多麼值得熱愛,現在誰說自己聞花識鳥很開心,人家就說你大傻逼!

偶爾也會喊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豪言壯語,但是大多不是用自己的雙眼“看”,而是用手機君的雙眼。以前通過遠行體驗冒險、認識世界,陶冶情懷,現在變為了打卡簽到、P圖髮圈。以前記錄的是與內心的對話,現在記錄的是怕死別人不知道自己出了趟門。

生活味道的決定權似乎通過手機君交到了別人手上,而自己明明玩過了呀,應該很快樂很有味兒的呀,怎麼在別人無動於衷時自己內心卻有一個空洞呢?

現在過個年嘛,太難熬了。看個春晚吧,上面的梗好像都聽過;上街逛逛吧,再好的光景也沒手機君呈現的畫面鮮豔;擺弄點民俗玩意兒吧,還真抵不過”吃雞“真實刺激……

小時候好像不是這樣的呀?那會兒把鞭炮塞進牛糞裡,炸個稀碎;從村頭跑到村尾,數著能翻過多少矮牆;在泥地裡彈玻璃球,“佔坑為王“;折根枝椏做個彈弓,嚇得雞飛狗跳;拽一把石子使勁投,看著木瓜樹流出一道道白色的乳汁……那一種快樂很充實,不過現在怎麼也重溫不了那種感覺,只能感慨下越來越沒有年味兒吧!

手機君,坦白說,你對腦子君做了什麼好事

大夥坐一塊,也沒什麼好聊,你說的我不感興趣呀,手機君知道的比你多得多了,你的經歷要麼之前就在圈裡看過了,要麼馬馬虎虎,反正手機君上的小哥哥、小姐姐比你坎坷多了。

大家面對面,大眼瞪小眼,心裡明明知道該相互交談,但嘴巴就是張不開,手不自覺就拿起手機君,平時聊天都有表情包、小視頻,面對面這種沒有畫面感的聊天實在不習慣。

除非,我把手機屏幕給你看,“我最近看到一個包好好看”,你說:“把鏈接轉給我吧”……

我們習慣了用眼睛看文字接收信息,而不是用耳朵接收,畢竟光速比聲速快嘛,用眼睛理解信息比較省時間。可能接收的信息是短快的,進來得短快,說出去的話好像也短快了,要用嘴巴說一段長話,例如當面說或者打電話,就很不自在了。

隔著屏幕聊天還好,接不上話可以做做別的事,發發表情包,不急著說。打著電話呢,接不上話時,兩邊一陣沉默,就尷尬了,沒什麼事寧願不接電話,能打字說就打字說呀……感覺和人說話都是件累事,越來越不愛說話了,身邊像自己一樣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也越來越多。

據科學家說,人類近幾百年都沒怎麼進化了,我想呢,可能因為有飛機火車,長出翅膀、彈簧腿就是多餘的,可能因為有網絡,長出千里眼、順風耳就是多餘的,現在有手機君,可能未來長出什麼東西也是多餘的,額,例如腦子君……(哈!開個玩笑!)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我回答不出,但是“先有人再有機”我還是知道的,科技推進社會發展、改善生活質量固然是好的,

但在享受科技的過程中我們身上是否有什麼東西正在退化呢?這個問題還是值得注意的。不妨試著多晾晾手機君,尋找回那些作為“人”的東西吧,不過晾之前,請先點一波贊!!!


相關文章:

上一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