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阜陽人程文炳敬仰諸葛亮,修復隆中古蹟,可謂煞費苦心

牌坊作為中國特有的建築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有標識、紀念、裝飾、旌表和空間分界等功能。1890年,程文炳修成古隆中牌坊,前後楹聯對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作了高度的概括和頌揚。書丹者為觀察使陳維周,字跡遒勁,張力十足,也是難得的書法作品。整個建築雕刻精美典雅,再現了田園淡泊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古隆中”石牌坊建成後便成為隆中閃亮的標誌和當然的名片。

100年前,阜陽人程文炳敬仰諸葛亮,修復隆中古蹟,可謂煞費苦心

1892年秋九月,程文炳完成了抱膝亭的修建。他在親自書丹的《抱膝亭跋》記載了抱膝亭的選址過程與規模形制:“武侯祠東南百餘步,有阜隆起,縱橫十餘丈,自後山逶邐而下,至此而氣為之聚,蓋隆中旁著之堆也。郡志謂山中有抱膝亭久圮,今舊址不可復覩。

100年前,阜陽人程文炳敬仰諸葛亮,修復隆中古蹟,可謂煞費苦心

餘修武侯祠既竣,與賓僚縱覽形勢,想當年長吟遠矚,惟此間足以當之。乃構亭於其上,高四丈有奇,周七丈餘尺。”亭在綠蔭叢中,六角形,三簷三層,簷角高翹,造形挺秀端莊。跋文最後指出修建抱膝亭的初衷,“春水方生,憑欄兀坐,慨然思巾扇之度,雖在小隱,未嘗須臾忘天下事焉。後之人來游來歌,其毋以沮溺(避世隱世之意)之例視侯,而鹹思侯之別有寄託,此則餘區區構亭之微意夫!”清末、民國時期對抱膝亭的維修,均按程文炳建造的格局。

100年前,阜陽人程文炳敬仰諸葛亮,修復隆中古蹟,可謂煞費苦心

在修建紀念性建築的同時,程文炳還十分重視自然風貌的優化。當時,隆中“山谷多橡、櫟”,他便與時任安襄鄖荊兵備道陳維周“種松、檜萬株於四山之隙,亦異時遊觀之美也。”在修建抱膝亭時,“復於其下鑿方塘,實以蓮芡,養以魚苗。”將部分躬耕田改為方池種蓮藕,放魚苗,這就是今天的“荷花池”,從而形成隆中山水相依、古建互望、松濤陣陣、魚遊淺底的美妙景觀。

100年前,阜陽人程文炳敬仰諸葛亮,修復隆中古蹟,可謂煞費苦心

從1888年開始,程文炳便有意摹寫隆中全圖,“一欲使異地之人披此圖者,肅然如見清高之像;一欲使後之有整領之責者,因今日之規模且益拓之。”1893年,他命人將摹好的《隆中圖》刻之石碑,並欣然作序。今《隆中圖》碑鑲嵌在三顧堂內廊壁上。

100年前,阜陽人程文炳敬仰諸葛亮,修復隆中古蹟,可謂煞費苦心

程文炳憑著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滿清封疆大吏之尊,為修復隆中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其數量之多、跨時之長堪稱前無古人,功莫大焉。(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