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的焦慮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開復老師新書《AI·未來》,近日已正式發售。

如果你問完整讀後感,《AI·未來》確實:有料有趣有啟發,也一如既往貫穿著人文關懷。

然而同時也能強烈感受到:AI當前,開復老師太焦慮了。

這可能也是在科普書《人工智能》推出一年後,又在工作之餘見縫插針推出《AI·未來》的根本原因。


李開復的焦慮


對未來焦慮

開復老師自述,雖然距離只有1年時間,但《AI·未來》跟《人工智能》的立意完全不同,後者是AI新浪潮狂飆突進時,一個AI出身的科學家對於AI的完整科普。

而《AI·未來》,則是一次從自身38年科研、技術、產品、市場再到投資的全方位觀察,而且經歷過癌症——有過人類終極死亡的初體驗,對AI、人類個體和共生命運之間,有更深入的關注。

其實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諸多公開採訪和演講中,開復老師就已經多次強調過AI帶來的就業變革。

他也是最早喊出50%工作將會被AI替代的人。

但一年過去後,將時間限定到15年內,再次呼籲對AI變革職業和教育的關注,想必原因只有一個:引起的重視度,還不讓開復老師滿意。

“AI會替代重複性工作”,這個概念已深入人心,但究竟如何定義“重複性”,並不輕而易舉。

開復老師說,AI替代的重複性工作,不僅包含藍領,也包括白領,而且現在更願意強調的,並非所謂的強AI,而只是15年內技術向前延伸帶來的影響。

“AI能的事情,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所以如何更加細化AI能做的事情,成為了開復老師新書的重要部分。

最終,他以座標軸為工具,將未來人類和AI共處的關係及職業,放在四個象限內。


李開復的焦慮


這是李開復在AI新浪潮洶湧以來最感“焦慮”的事,而且這是當前最能預見、短期內發生的變革,但如果意識性不足,沒有從教育、職業規劃等方面針對性規劃,遭遇之時,為時已晚。

“那個方向有鯊魚,不要再朝那邊游泳。”

此外,更深刻的焦慮在於價值觀、AI時代裡的生存法則變革。

這也是一個無人提過的新思考。李開復說,是時候可以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

他認為我們當前秉持的價值觀,是工業革命洗腦的結果,已經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集體無意識,大行其道思維是:工作就是人類的核心意義,努力工作,有房有車,讓下一代過得更好。這成為最普遍的人生目的。

但人生目的就該如此而已嗎?

李開復認為,這一次AI革命的到來,能夠徹底把人類從重複性工作中取代,我們不再也不用把工作當成人生的核心目的。

追隨己心,做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

所以開復老師自述:《AI·未來》更是一本人文的書、一本講故事的書、更是一本做預測的書,它並不是一本AI和科技的書,之所以取名為《AI·未來》,當然這個未來是因為AI導致的,但這個書裡講的更多是未來,而不是AI。

對現實焦慮

有意思的是,就在這本強調未來的書裡,前半部分裡是大量的過去和現狀。幾乎見證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整個歷程的“老李”,把他那些年所見所聞所感,悉數拿了出來。

他用很長篇幅講了王興創業的故事,回憶了3Q大戰前與周鴻禕打真人CS的細節,再現了移動支付戰爭中的“偷襲珍珠港”一幕,然後在一系列的歷史往事和當前格局舉例後,說明中國的科技互聯網世界,是多麼的不同。

在李開復看來,中美科技發展,已經從過去硅谷為中心的宇宙一元格局,現在發展成了中美平行宇宙世界。

一直以來,美國硅谷都是全球創新中心,也是中國科技互聯網創業亦步亦趨模仿的榜樣。

硅谷有雅虎,我們搞出搜狐;硅谷有Google,我們就搞出百度;硅谷有Facebook,我們就創業校內;硅谷有Twitter,我們就有微博……在過去的發展模式裡,硅谷有什麼,中國創業者就能搞出一個對應的中國XX。

而王興,不就是硅谷為宇宙中心的時代裡,中國創業者的典型代表嗎?

他那被形容為“九敗一勝”的創業旅程裡,從校內網、飯否到美團,都是從硅谷Facebook、Twitter和Groupon的創新借鑑結果。

為什麼要在探討“未來”的書裡,對歷史如此細節性地回顧?

核心原因可能是世界的新格局。

過去數十年來,無論是經濟領域或科技創新領域,美國是當之無愧的老大,硅谷也是科技創新的宇宙中心,各方注目焦點聚集於此,硅谷受到的報道和關注,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

然而如今,天已經變了。

王興一樣的中國本土創業者,已經在硅谷中心之外,開闢出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世界裡,創新和科技發展的模式,與硅谷的那一套以輕為主、以技術為第一追求的模式,不盡相同。

而且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出的模式,不僅只侷限於國內對抗國際巨頭入華,而且也在走向世界,在全球化進程裡與美國公司展開競爭。

但是,曾經生活在宇宙中心的人,被全宇宙瞭解熟悉,但中國這個悄然發展出的平行宇宙中心裡,因為被關注有限,溝通交流也不足,最後就像一夜之間長大的龐然大物。

不少訪問、遊學美國的人都可能有這樣的印象:我們對美國熟悉備至,甚至在很多事情關注上超過他們自身,但對於我們,美國人仍然停留在過去的印象中。

一定程度上,這也與溝通橋樑有關。一口流量英文、對美國文化和邏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人,全世界很多;但反過來,擁有一口流利中文、深諳中國文化,又能美國主流階層擁有廣泛影響力的人,太少了。


李開復的焦慮


缺乏有效溝通,可能就會造成誤解,誤解之下,又如何平穩順利向前發展?

在今年下半年中美之間貿易問題最焦灼時,一種觀點是:美國過去把中國當小弟,大哥自然不會跟小弟斤斤計較,但現在,中國被當成了一個與之匹敵競爭的對手。

難以想象的是,“中國用美國知識產權崛起”,在美國主流階層中大行其道。

但這是事實嗎?這是中國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嗎?

提出中美科技創新出現“平行宇宙”的李開復,自然不會同意,對此也難免焦慮。

他認為應該更多將中國現狀描繪出來,詳盡解釋當前中國科技創新模式,是什麼、為什麼,影響是什麼。


李開復的焦慮


這也是為何《AI·未來》同時以英譯版在美國發行的原因,書名: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單刀直入,解釋之意再清楚不過。

李開復坦承,在起意和寫書時,中美貿易的問題還沒有發生,當時只是在中美之間行走的所見所聞中,感受到一些相互認知上的挑戰。

“中國一直很尊重美國,當做學習借鑑的對象,但美國未必對中國有同樣的尊敬。”

所以Kai-fu Lee,希望把中國的現狀描繪出來。

“一方面是符合他們認知的,就是說中國有很多模仿的,但是也是超越他們認知的,就是從模仿中我們已經走了出來,走出了新的模式,值得你們認可和學習。”

知識產權帶來的科技發展,毫無疑問推動了中國發展。

但李開復希望通過自己親身經歷的這20年,來解釋中國崛起的更主要因素——有大國的原因,有勤奮的原因,有創業者百折不撓的原因。他總結找出了“平行宇宙”創業方法論,希望更多的美國人,對中國崛起有更全面的認知。

而且也“舍開復其誰”了,又還有誰同時在中美都享有廣泛且巨大的影響力?

Kai-fu Lee是如今外媒報道最多的中國面孔,他清楚美國社會關注的出發點,以美國人再熟悉不過的邏輯去介紹中國當前的一切,而非單向輸出。

於是就像一座橋,真正你來我往,有效交流。

所以你看,開復老師最近在美國的“中國吹”言論,又在太平洋對岸刷屏了。


李開復的焦慮


One more thing

注:開復老師最近參加2018 TechCrunch和O’Reilly AI Conference。在這兩場會議裡,被問到各種問題,在演講和採訪回答中,下面10句話是被媒體傳播轉發較多的:

1)如果火星發現有生命,而中國創業者和美國創業者同時登陸火星,我下注中國創業者會打敗美國創業者。

2)美團敢打造60萬配送員的配送網絡,才能做出600億美元的公司,改變中國人飲食的習慣。硅谷公司不願幹髒活累活,就只能做出Groupon Yelp 這樣飄在空中的技術公司。

3)創新工場已經投出五個中國人工智能獨角獸,價值230億美元,而且都是過去2-4年才創辦的。

4)信用卡是美國經濟的寄生蟲,你們若不剷除他們,只能看到中國移動支付引領全球了。

5)多年後,可能大家會說Groupon是美國的美團,Uber是美國的滴滴。

6)AI時代數據就是石油,中國就是沙特阿拉伯。

7)技術型創業者需要從你們博士的軀殼裡走出來,開始謙卑地學習客戶永遠是對的。

8)終有一天,我們會感謝人工智能取代了我們重複性的工作,讓我們從工作狂變成有靈魂的人。

9)人工智能不會毀滅人類,只有人類能夠毀滅人類。所以我們要珍惜人類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撰寫我們和AI的故事的結局。

10)美國的無人駕駛技術全球領先,但是美國政策可能把這優勢拱手讓人。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覆“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