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小知識:

中國歷史根據不同的標準,比如經濟形態或者社會形態有不同劃分形式:

籠統分:上古、中古、古代、近代、現代

按所有制階級分: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時代

按生產工具分: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氣機械化、電子信息時代

按朝代: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時代

伏羲者,人之祖也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指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

“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因歷史久遠,遂說法、爭議頗多,此為其中一種)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三皇五帝”@攝影王立力老師

伏羲(生卒年不詳)為“三皇”之一。《史記》中稱之為“伏犧”,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亦稱犧皇、皇羲、太昊,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

伏羲自幼聰慧過人,長大之後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創立了八卦,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門就此開啟;後又教民“作網罟,以佃以魚,以贍民用養六畜,以充庖廚”,使人類的生存力得到了提高;倡導男女婚配,改變子女只知道母親而不知父親的原始群婚狀態;創造了文字,取代結繩記事的方法;發明了樂器、創作了樂曲;將氏族分而治之,為後世治理社會打下一定基礎。

伏羲德昭日月,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又被稱為“人祖”。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伏羲像

伏羲氏,都於陳

古文獻記載:

東漢皇甫謐《帝王世紀》雲“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首人身,有聖德,都陳。”

魏晉酈道元《水經·渠水注》載“沙水又東南徑陳城北,故陳國也。伏羲、神農並都之。城東北三十里許,猶有羲城實中。”

唐代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謂“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都於陳,東卦太山。”

南宋鄭樵《通志·都邑略》雲:“伏犧都陳,神農都魯,或雲始都陳。”

清代顧炎武《歷代宅京記》雲“伏羲氏都陳。”

伏羲氏定都於陳,當代學者著作中多沿襲說。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古陳國地圖

陳,自西周始建。周武王滅殷朝後,虞舜帝子孫滿,被封為陳國國君。有文獻記載:

“滿為陳國首封君主,以周禮教化百姓,使陳成為禮儀之邦,傳二十六君,歷六百四十三年。”

淮陽古稱“宛丘”或“陳”,地處黃河沖積扇南沿的穎水中游,左挹嵩山,右控商丘,南襟淮蔡,北枕魏梁,是歷史上的交通樞紐。

淮陽境內分佈著許多大汶口文化遺址,它們屬於大汶口文化穎水類型。這一類型的大漢口文化是公認的太昊文化。

以上材料說明,淮陽確是太昊伏羲氏都邑。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今周口市淮陽縣地圖

淮陽伏羲陵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太昊陵入口午朝門@攝影王立力老師

傳說、史料

伏羲不僅定都於陳,他的陵墓也這兒。

關於陵的來歷,民間傳說不一。

一說:舊有說這墳古來就有,但沒這樣大,後人不斷添土,之後就不斷增大;

二說:某天此處發了黃水,順著水流漂來一個金光萬道的人頭,漂到現在的墳處,突然沉了下去,不多時,狂風大作,黃水退淨了,只見人頭落處,堆成這樣的一個大墳;

三說:某年黃河發水的時候,浮來一具頭骨,水退後,此骨便落在現在的墳處。這頭骨大如巨鍋,上有二角,當時人們都疑惑,除了伏羲外,誰的頭上能有角呢,便當做伏羲的頭來埋了。

歷朝歷代史料中也有記載:

孔子《家語》載:“孔子自衛適陳,陳侯啟陵陽之臺。”

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頒佈修陵奉祀詔“每年春秋以太牢祭祀。”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太祖朱元璋下詔盡數廢止各地“三皇”廟,對“三皇”祭祀只准許在陵寢所在地進行,河南淮陽伏羲陵被確定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場所,而周圍其他的伏羲陵廟日益衰落。

清代朱孔陽《歷代陵寢備考》雲:“太昊伏羲氏,風姓……陵在河南陳州府城北三里淮寧縣界。”

《陳州府志》載:“清代多次遣官致祭;民國大總統黎元洪親題巨匾,以示仰慕。”

天下第一陵

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遂太昊陵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和“天下第一陵”。

今存的太昊陵是遵從伏羲先天八卦數理而建,整個建築群佔地875畝,分內城、外城、紫禁城,總體佈局坐北朝南。

景區內主體建築分佈於南北750多米長的中軸線上,包括:午朝門、道儀門、先天門、太極門、統天殿、顯仁殿、太始門、八卦壇、太昊伏羲陵墓、蓍草園等構成的主景區。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太昊陵俯瞰圖

陵園正中為統天殿,殿內塑伏羲坐像,手託八卦,兩側配有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塑像。殿前有月臺,高7級,可容納千人朝拜。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統天殿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先天門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伏羲像@攝影王立力老師

再往裡走是顯仁殿也叫娃娃殿,內塑女媧像,是朝祖人們求子還願的地方。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女媧像@攝影王立力老師

“二月會”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太昊陵前香客眾多,人潮湧動@攝影王立力老師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焚香拜祭的出家人@攝影王立力老師

每年自農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太昊陵都會如期舉行廟會,會期一個月,俗稱“二月會”。

“二月會”據傳起源於遠古以祈求人口繁衍為宗旨的仲春之會——“仲春之月,令會男女”(《禮記·月令》),所以在太昊陵廟會上有眾多求子習俗事象。

廟會中的一系列活動包括:“拴娃娃”、“摸子孫窯”和請吉祥物,都與求子有關,可以說是細緻詳盡的“一條龍”服務。

“拴娃娃”

太昊陵廟會求子習俗的第一道程序是拴娃娃。

求子者在“拴娃娃”之前,先要到人祖爺像前燒香許願。

求子者向人祖爺承諾若能如願得子,以後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據說這天是人祖爺生日)都要到廟中還願。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太昊陵前眾人焚香膜拜@攝影王立力老師

在人祖爺像前燒香許願後,無嗣的女子就可以到到顯仁殿內人祖奶奶像前求子了。

由觀內的道人“牽線”拿給女子一根紅頭繩(現在是拿一元錢放進功德箱,換得一根紅色線繩),女子接後,用紅頭繩從眾多娃娃中挑出自己中意的一個,將紅線套在他(她)的脖子或手上,表明這個娃娃已被選中。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女媧娘娘及座前娃娃

接下來,燒香許願,自報家門。

求子婦女向人祖奶奶說明自己是哪裡人,多大了,求男還是求女,並再次向人祖奶奶保證,三年內如得貴子將如何還願。

之後,求子者起身抱著泥娃娃繞人祖奶奶像轉一圈,認為這樣才能在人祖的保佑下如願以償。

由執事者給泥娃娃起一個名字。

一般都是“拴柱”、“鎖住”、“來喜”、“全貴”之類的吉祥名字,娃娃就算被拴中了。

取了名字以後,求子者便可以離開了。

把泥娃娃揣在懷裡藏了,以防被別人看到。向道人送上幾個錢,離開女媧觀,直奔回家。一路上,女子默默唸著娃娃的名字回到家中。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當地,三歲以下的小孩,特別是男孩,除非是以前拴娃娃求子所得,一般是不讓進人祖殿的,因為害怕有拴娃娃的會把孩子叫走。

求子者回家後要把拴來的娃娃放在被中或枕邊,表明已從人祖那裡領回了娃娃。

三年內如果真的得子,求子者必須按所許的諾言向人祖還願,並奉還兩個泥娃娃,以供他人求子之用。

在拴娃娃的祈子習俗中,泥娃娃扮演了人生禮俗中的重要角色。求子者藉助這些泥娃娃,寄託了生兒育女的本能渴望。

摸“子孫窯”

“子孫窯”是一個位於太昊陵顯仁殿基石上的黑幽幽的圓孔,直徑約 2.5 釐米,深度約有一指左右。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石基上的“子孫窯”

神奇的“子孫窯”已被那些希望成人之父母、成人之祖輩的虔誠者摸穿了不知多少塊。上一塊因為它的上部已被手指摸穿,不能稱其為“窯”了。目前這塊是1990年換上的,歲月更替,青石上的“子孫窯”又成了幽深的黑洞,這是一種很珍貴的傳承,至今還存在並延續著。

求子者在拴過娃娃之後,一般都會去摸一摸“子孫窯”。

特別是已婚婦女,為了求子大都要去摸摸的,嘴裡還要念叨著:“摸摸子孫窯,子孫滿堂跑。”如今的人們仍然將“子孫窯”作為祈子、祈福、保平安的聖物,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摸“子孫窯”的寓意是什麼呢?

這與古“二月會”有關。每逢古“二月會”,伏羲便把各部落青年男女召集起來。若男女相互有意,便可分別摸一摸中間帶孔的石頭,即可結為夫妻。相傳,只要女子摸摸,來年就會生個白胖小子。

在這類在求子傳說和習俗中,“洞”“窯”之類的實物通常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子孫窯”正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原始文化遺存。摸“子孫窯”標誌著兩性的結合、傳宗接代、子嗣綿長,香火不斷。

於熙熙攘攘中,那些朝祖竭陵的女子,舉起一雙雙手,爭先摸子孫窯。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眾人摸“子孫窯”

泥泥狗與布老虎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泥泥狗與布老虎@攝影王立力老師

為確保求子願望的萬無一失,求子者在拴娃娃、摸子孫窯之後,一般都會在午朝門外的地攤上花錢“請”一些泥泥狗和布老虎。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廟會前攤上的布老虎@攝影王立力老師

在淮陽民間有關伏羲、女媧繁衍人類的神話傳說中,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與伏羲、女媧繁衍人類的神話傳說緊密聯繫。

太昊陵廟會上的布老虎種類繁多,有單頭虎、雙頭虎、直臥虎、側臥虎、枕頭虎等等,大小不一,形態各異。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虎,陽物,百獸之長也。”虎是中華大地的吉祥物,“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是鎮宅、驅邪、禳災以及生育的保護神。

人們把虎視為生命保護神和繁衍生育之神,從廟會上帶幾件布老虎回去,是希望子女們不受邪惡侵犯,吉祥如意,像老虎那樣虎裡虎氣地茁壯成長。

布老虎中為數眾多的雙頭虎,以象徵著陰陽結合的表現形式,蘊含著求子的生殖文化內涵。淮陽布老虎已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裝飾品和玩具,它已成為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徵。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廟會前攤上的泥泥狗@攝影王立力老師

泥泥狗是廟會上出售的一種泥玩具,是為紀念伏羲、女蝸摶土造人、育萬物而製作出來的,並且只有在二月會期間才有。

據《淮陽縣誌》記載,泥泥狗按其造型大小和著色的不同,分為小泥瞥、小中板、娃娃頭、大花貨等四種類型。

泥泥狗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走獸無所不有,造型怪異、神秘。林林總總的怪異形體中有九頭鳥、人頭狗、人面魚、猴頭燕、獨角獸、多頭怪、翼魚、翼獸、人面猴、四不象、貓拉猴、草帽虎、怪獅、馱子斑鴻、魚、蛙、龜、蟒、蛇、狗、熊、蠍子等等,還有各種抽象、變形的多種怪獸複合體共千餘種。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泥泥狗——“人面猴”@攝影王立力老師

泥泥狗以黑色為底,佐以綠、黃、赤、白、粉紅,彩繪點線,構成裝飾花紋。奇特、古樸,頗似古代彩陶。

在信仰者看來,伏羲陵廟裡菩草園的蓍(shi)草,陵前松柏的種籽,以及陵廟裡的泥土,都因為沾染了人祖的靈氣,而具有神力。

有些信仰者甚至認為這些東西具有藥物的效果。所以來添墳的人,除了將從自己家鄉帶來的土拋到陵墓之上,還會將陵上的土帶走一把,以水煎服,祛病消災。買來的泥泥狗帶回去後,亦可沖水化開,用以治病。

伏羲陵前泥泥狗的售賣不可謂不火爆。至今,淮陽鄉下還有這樣的民謠: “老齋公,老會首,給個泥泥狗,您老活到九十九”。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老齋公手提一籃子泥泥狗@攝影王立力老師

“老齋公”指的是來燒香祭祖的老婆婆; “老會首”指的是村民集體上陵燒香時候,所推舉的有領隊義務的男性香客。

香客們從陵裡回去的時候,一般都要購買上百個小型泥泥狗,路上碰上孩子們唱兒歌,就要撒給小孩們。然後看著孩子們歡樂地、爭先恐後地撿起,之後嗚嗚的吹響。

泥泥狗和布老虎自身蘊涵著豐富的生殖文化內涵。求子者“請”泥泥狗和布老虎,就是希望把蘊含在它們之中的旺盛生殖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從而讓自己也具有旺盛的生殖能力,進而儘快懷孕生子。

還願

前面“拴娃娃”部分就已提到,向人祖爺和人祖奶奶許下了求子的願望,如果得償所願、喜得貴子,就須得來此還願,這也是求子習俗的最後一道程序。

還願主要有兩種方式,即:“獻旗杆”和“擔經挑”。

1· “獻旗杆”或“還旗杆”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在進香拜祖的人山人海中,一家人歡天喜地地簇擁著一個披紅掛綠的男孩,十分讓人注目。

原來,他們是向“人祖爺”報喜還願來了。誰家在太昊陵摸“子孫窯”或拴娃娃、搶旗杆得子後,待孩子長到12歲時(意為一個地支輪迴),必定要來“還旗杆”。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還旗杆”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披紅的小男孩

一為報告祖宗己吉祥得子;二為禱告“人祖爺”保佑孩子長大成人,望子成龍。

放鞭炮、吹瑣吶,喜氣洋洋。圍觀人群中一些企圖得子者,不等旗杆燒掉,便開始搶。搶到手者興高采烈地揚旗而去,這叫“搶旗杆”。這就是太昊陵“還旗杆”、“搶旗杆”的風俗。

所謂旗杆,由木杆和木盒組成。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畫金龍的旗杆

中國經歷了長期的農耕社會,男子在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古來稱男子為頂樑柱,認為男孩支撐門戶,是其門戶的旗幟,所以木杆代表男性。

木盒是方形的,方形代表地,是女性的象徵,木杆插過不封的頂,表示頂天立地。

木杆和木盒都塗成紅色,以此喻指強大的生殖能力。

2· “擔經挑”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熱鬧的“擔經挑”現場

“擔經挑”又稱“擔花籃”、“履跡舞”。

在過去,“擔經挑”有嚴格要求。每班四個老齋公(偶數、成雙),身著黑衣、黑褲,莊重、肅穆,用五尺黑紗纏頭,多餘部分則垂於身後。三人表演,一人打經板(竹製),邊歌邊舞,在經板聲中以說明形式為表演者伴奏。三副經挑中六種花籃,花藍竹製精巧,有龍、虹、獅子、虎、寶瓶等式樣。舞者全身飾黑色服裝,偏大襟上衣,大腰褲均鑲彩邊,黑鞋鏽花,黑頭紗長約五尺,下綴二寸長穗。但隨著時代變化,服裝與花籃道具生了變化,不再是單一的。

舞姿變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打經板,三人表演以“十”字路線為中心,對面穿叉,走成剪子股路線。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剪子股”

二是“鐵索鏈”(又稱“擰麻花”):一舞者走“8”字形,二人走另一條路線,像擰麻花一樣多次相迭。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鐵鎖鏈”

三是“蛇脫皮(又稱“履跡步”):一人領舞,,三人(包括打經板者)朝一個方向沿履而舞,然後,每二人從中交叉而過,像蛇逶迤而行一樣。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履跡步”

“擔經挑”舞蹈模仿的就是華胥氏(今陝西藍田縣人)“履巨人跡”而有孕生下伏羲,以及伏羲女媧兄妹成婚及交合的情狀。

三種舞步交叉旋轉,身後飄灑的黑紗相互纏繞而又自動散開,象徵伏羲與女媧“兩尾相交”之意。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從考古學的角度講,這種舞還是頗有來歷的,它與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和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現存南陽漢畫像石館),以及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一樣,都確切地表達出“生殖崇拜”是遠古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漢代畫像石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作者拍攝)

河南淮陽的太昊伏羲陵,除了焚香祭祖,這些民俗活動也值得一看!

漢墓壁畫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作者拍攝)

人們通過這些具有一定象徵寓意的舞姿,表達了對人祖伏羲、女媧繁衍人類功德的歌頌,用“擔經挑”的形式表白感恩的心。

小結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自身的生存繁衍又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太昊伏羲廟會中的風俗活動都表達著生殖崇拜和祈求得子的寓意。

每年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二,世界各地幾百萬人湧向淮陽縣太昊陵廟朝聖伏羲,遊客人數日達數十萬,2008年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約82.5萬)的廟會”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太昊陵廟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人祖祭典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人何登棰《太昊陵會竹枝詞》中有:

“陳州西望路迢遙,綠遍春風柳萬條。小艇蘇堤何處去,燒香今夜聽吹簫。一肩行李半腰泥,策蹇驅車日漸西。男女百千齊唱佛,皇陵竟作古招堤。分衢列肆爛朝霞,六觀真人醮事奢……”

詩中對清朝時男女肩挑著祭品,擠擁而來燒香、唱經、祭拜的盛況記載得非常生動。


註釋:

  1. 侯晨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淮陽伏羲陵廟會的傳承與變遷》,2011年廣西師範大學碩士生論文。
  2. 杜諄《太昊陵廟會求子習俗解析》,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3. 席宇《淮陽人祖廟會與泥泥狗的現狀調查及其保護性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碩士生論文。
  4. 邵士傑、王守得《淮陽縣誌》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 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版。
  6. 倪寶誠《太昊陵》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 淮陽太昊陵文物保管所《淮陽太昊陵》淮陽史話第三輯,2002年版。
  8. 淮陽縣委《羲皇故都淮陽》鄭州:龍根書坊,2009年版。
  9. 鄭合成《陳州太昊陵廟會概況》立杞:河南立杞縣教育實驗區,淮陽師範學校,1934年版。
  10. 李潔《祭祖的原始遺俗:宛丘巫舞》,尋根,2003年版。
  11. 程玉豔《生殖崇拜文化—淮陽太昊陵廟會文化的底色》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版。
  12. 【清】阮元校刻《春秋左傳》,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
  13. 【清】顧炎武,于傑默校《歷代帝王宅京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14.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15. 【清】朱孔陽《歷代陵寢備考》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16. 【清】王珂《孔子家語》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