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羨慕 80後不屑 90後不懂的歷史

大鍋飯

“大鍋飯”是對分配方面存在的平均主義現象的一種形象比喻。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即企業不論經營好壞、盈利還是虧損,工資照發,企業工資總額與經營效果脫節;二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即在企業內部,職工無論幹多幹少、幹好幹壞,都不會影響個人的工資分配,工資分配存在嚴重的平均主義。

70後羨慕 80後不屑 90後不懂的歷史

80年代初期,市場經濟體制很不完善,職工們都擠在一起,往國企這碗“高湯”裡趟,政府就成了那掌勺的廚師。這種制度嚴重壓抑了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本來生機盎然的經濟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為徹底根除這種弊病,中央作出了要求:“建立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之後,“打破大鍋飯”的口號喊得轟轟烈烈,人們開始在商海中探出自己的觸角,實現了曾是神話的“一夜暴富”。於是,從那時候起,整個中國的經濟就在“有聲有色”的改革中“活”了過來。

衝出亞洲

新時期,我國體育界提出了豪邁的戰鬥口號:“衝出亞洲走向世界。”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九屆亞洲運動會上,經過十五天的角逐,中國體育代表團的307名運動員在18個大項目的比賽中,共奪得61枚金牌、51枚銀牌和41枚銅牌,金牌總數超過前亞運會冠軍日本隊,首次居於第一位。在這次亞洲規模最大的體育比賽上取得如此驕人成績,使全國人民的體育熱情空前高漲起來,越來越多的人支持中國體育“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展示中國人的風采。

在此後的世界級大賽中,中國體育健兒屢獲佳績。特別是 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二十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250 名運動員參加了16個項目的比賽和一項表演賽。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中,運動員頑強拼搏,最後我國共奪得金牌15枚,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突破,為祖國贏得了榮譽,終於圓了中國人 “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心願。

皮包公司

皮包公司是指從事科技諮詢的服務機構,在經商熱中,也泛指一些從事商品倒買倒賣的中介機構。

80年代我國新舊體制“雙軌”並存,某些政策還不完善,給一部分既無資金又無經營場地和固定職業的人員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在經商熱大潮中,湧現出一批所謂的“皮包公司”。他們利用圖章與合同,進行諮詢和流通領域的投機活動,一時間,皮包公司臭名昭著。而實際上,絕大多數從事諮詢服務的皮包公司對搞活科技、經濟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

但是,空手套白狼的人越來越多,有人專門把別人的貨冒充自己的,騙一點是一點,口袋一鼓便立馬走人。還有的隨便拉幾個人,租間店面,打著某某公司的幌子,明目張膽地坑蒙拐騙。因此,80年代中期起,國家堅決清理整頓流通領域裡那些形形色色的假“皮包公司”。到1989年2月底,全國撤併公司6萬多個,佔公司總數的20.4%,使“皮包公司”得以還原其真正面目。

鐵飯碗

鐵飯碗是對我國長期實行的統包統配、只進不出用工制度的一種形象說法。改革以前,企業長期實行以固定工為主的用工制度,這種用工制度的特徵在於:國家是用工的主體,企業無用工自主權;勞動關係的建立不是通過法律方式,而是通過計劃統配的方式;職工有充分的就業保障,企業無權辭退職工,但職工亦無流動的自主權。通常,人們把這種用工制度喻為“鐵飯碗”。

可隨著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這種制度由初始時的保障變為束縛的枷鎖。企業從自身的經營管理需要出發,強烈要求改革能進不能出、用工形式單一的機制。1983年,勞動人事部頒發的文件中規定全民所有制單位在勞動計劃內招收新工人時,都要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1986年,勞動制度改革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這便是在新招工人中實行勞動合同制。後來,職工下崗成為很平常的事。於是,在中國存在幾十年的“鐵飯碗”最終被徹底打破,“鐵飯碗” 一詞也再少人提及。

大哥大

“大哥大”一詞創源於南方,但很快風靡大江南北,成為一種顯示身份的流行語。

70後羨慕 80後不屑 90後不懂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前舊上海黑社會中,一般把其頭目稱作“大哥”,後來“大哥”一詞就泛指某一領域裡的頂尖權威人物。80年代初,改革開放首先讓南方人的腰包鼓了起來,似乎一夜之間遍地是大款。大家都有錢,但總要分多少,於是那些大款裡的大款、富翁中的富翁就被稱作“大哥大”,意即比大哥檔次還要高一級。80年代中期,當代最先進的通信工具——無線手持自動電話開始進入我國市場,由於其高技術含量,只有那些商界“大哥大”級的人物才用得起,所以手持電話便物隨主貴,被形象地冠以“大哥大”的美名。“大哥大”的意義相當明確:第一,機身很大;第二,因為大,所以具有醒目的炫耀效果;第三,擁有的人很少,於是持有的人很“牛”;第四,它是一面浮華的雙面鏡,一面照出別人的寒酸,一面顯示自己的輝煌。

那時候,誰手握“大哥大”,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些人專找人多的地方打,眉飛色舞,唾沫四濺。如今,科技進步,手機越來越小,掌可盈握,所謂的“大哥大”早已消隱了痕跡。

武打、《讀者文摘》

自從1981年《少林寺》火爆神州,1982年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始風靡之後,中國人對舞拳弄棍的興趣與日俱增。1983年,隨著由香港亞洲電視臺錄製、廣東電視臺配音的《霍元甲》在各地電視臺播放,該劇的主題曲《萬里長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俠的“迷蹤拳”一下子紅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偏遠的內地,也能看到年輕後生嘴裡哼著蹩腳的粵語,手腳比劃著霍師傅的招式;與這種尚武之風相映成趣的是,經過了一年多的起步發展,西北地區一本溫情脈脈的雜誌《讀者文摘》——現改名《讀者》 ——在這一年脫穎而出,成了當時中國風靡一時的雜誌。這本充滿溫馨雋永浪漫親情的勵志讀物,無條件地征服了以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為主的廣大讀者群。十多年後的今天,它已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之一。而昔日的“讀者”現在回想起當時的狂熱不免暗叫一聲慚愧。

迪斯科、美學

1981年迅速流行的迪斯科音樂節拍帶給人們強烈的感官刺激。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黑人音樂在中國的年輕人當中極有市場,至少在中國的搖滾出現並被廣泛接受以前,迪斯科事實上是年輕人內心壓抑或鬱悶情緒的間接爆發和直接釋放;更有充滿上進心的青年一窩蜂地開始研究美學,到處都能聽到有關 “美的本質”問題的業餘高論,不少從國外來中國講學的教授很驚異地發現枯燥的美學講座竟會有成百上千的聽眾。雖然人們很決就發現,美學跟他們實際上熱愛的藝術不是一回事而移情別戀的時候,美學家們在這一年已經盡享榮耀。

人體、侃大山

1979年10月,首都國際機場候機大廳壁畫上那幾個裸女曾經引發出超出人體本身的震撼力。九年後的1988年12月,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首屆油畫人體大展,成千上萬的參觀者(日平均觀眾超過1.2萬)使平日清靜的藝術宮殿變得像個大集市,雖說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面,模特兒與畫院之間的糾紛鬧得沸沸揚揚,但如果人們沒有對人體表現出如此強烈的興趣,你們自家的那點事兒誰會搭理?與此同時,這一年因為王朔小說的流行而漸成時尚的“侃”反映的

萬元戶

《半月談》1985年第4期報道:廣西梧縣潘地村,四五年間冒了富,全村30戶人家,除了原五保戶劉大娘年收入二千元外,都是萬元戶,小山村被人譽為“小金庫”。

70後羨慕 80後不屑 90後不懂的歷史

萬元戶,既是80年代初的時髦詞彙,也是指首先富裕起來的第一批人。很多鄉鎮、工商行業以出現了多少個萬元戶為光榮指標,雖然聽起來有些像以前放衛星的感覺,但讓更多的平民感覺到了致富所帶來的空前喜悅。說到萬元戶,大夥眼睛都亮啦!萬元戶大體由率先完成了個人承包的個體養殖戶、建築包工頭、個體工商戶構成,他們在經濟起步階段靠的不是知識或者素質,而是膽量和勤勞。我們還可以回憶起那時邀請“萬元戶”們作報告的場面:他們的確沒有什麼文化,以前更沒有什麼社會地位,說話難免語無倫次,甚至因為受到如此平生未遇的隆重歡迎,有些緊張和失措,但他們創業的艱辛歷程無不感動每一個與會者,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而如今,時代變了,最流行的一個說法是——十萬元戶剛起步,百萬元戶馬馬虎虎,千萬元戶才算富。萬元戶,聽起來就跟窮人似的。

個體戶、專業戶

“個體戶”和“專業戶”的概念,都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在人們腦海裡紮根的。

個體戶最初出現,便為很多人所不齒。所以,他們的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做的也大多是些不成氣候的小營生。那時,很多人嚇唬不用功的孩子常說:“瞧你這孬勁兒,再不用功,就讓你到街上練攤兒,當個體戶去!”還有一句流行語,叫:“大姑娘要想體驗生活練吆喝,就趕緊找個個體戶嫁過去。”後來,許多小打小鬧的個體戶發了大財,成了款爺兒,人們的觀念才轉變過來,由開始的鄙夷變為滿臉的羨慕。

而專亞戶則是指打破了“小而全”的觀念,專門從事某種行當的家庭。它可是我國農業專業商品生產的雛形,其發展為大批剩餘勞動力找到了新的出路。人們的眼光開始放得更長遠了,不再事事兼顧,眉毛鬍子一把抓,只把精力集中在更能賺錢的活計上,並從中嚐到了甜頭。到80年代中期,專業戶一詞在社會上,已經非常流行了。

女排精神

排球世界盃賽、世界排球錦標賽和奧運會中的排球賽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三個大型排球比賽。從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子排球在世界大賽中贏得“五連冠”的殊榮,在世界排球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1981年11月,第三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在日本舉行,中國女排力克強敵,躍居冠軍,開創了我國大球翻身的新篇章。之後的幾年,隊員們再接再厲,連續五年獲得冠軍,“女排精神”從那時開始被人們口口相傳。

“女排精神”在中國80年代的體育界,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鬥的標杆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這種精神之所以備受國人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奮力拼搏的精神,那可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五講四美三熱愛

1981年2月,《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社論,號召青年們把“五講四美”和“三熱愛”結合起來,把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美好。

80年代喜歡喊口號,“五講四美三熱愛”從那時起成為最數字化的經典語言。“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 “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是我們小時候所接受過的最直接、最通俗、最上口的素質教育。那時我們不僅喊了,而且虔誠地去實踐了。每天比誰打死的蒼蠅多,看誰衣服上染了小汙垢,瞄準著某某某又罵了句髒話,趕緊報告老師去。

所以,這可是影響了一代人的口號,跟早期“世界是屬幹你們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等號召一樣,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一種標榜和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