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淮海戰役因何故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名不副實」戰役

軍史|淮海戰役因何故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名不副實”戰役

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海報,事實上在國共雙方的作戰計劃中,中野“劉鄧大軍”本來不需要直接參戰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蔣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決戰。

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國民黨軍一共55.5萬人被殲滅或改編,解放軍傷亡則為13.4萬人。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大、殲敵數量最多、形勢最複雜的,很多外國軍事學者也非常重視對淮海戰役的研究。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淮海戰役其實是一場“名不副實”的戰爭。解放軍和國民黨在開始的時候都沒想到,這場戰役會打成後來那個樣子。

在解放軍方面,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央軍委報告的作戰計劃是殲滅兩淮(淮陰、淮安)至海州(今連雲港)一線的國民黨部隊。因為是在“兩淮至海州”一帶作戰,故稱“淮海戰役”。

當時在這一地區內的國民黨軍,主要是黃百韜兵團和李延年兵團。而確山的黃維兵團、徐州的邱李兵團等並不是解放軍想要殲滅的目標,所以中央軍委也沒有部署中原野戰軍主力直接參加淮海戰役。

而由此同時,國民黨方面指定的作戰計劃是:將主力部隊先集中於徐州,再將部隊在徐州、蚌埠之間,沿津浦鐵路擺一個“一字長蛇陣”。如果解放軍威脅徐州,就可憑此“常山之蛇”與之決戰。因為主力部隊是計劃要在徐州、蚌埠之間作戰,所以國民黨方面稱此戰為“徐蚌會戰”。

但是剛一開戰,戰局就不按照雙方的計劃演變。按照“徐蚌會戰”計劃,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從兩淮至海州一帶開始向徐州撤退。於是,解放軍“淮海戰役”的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粟裕立刻調整作戰計劃,命令華野主力迅速追擊黃百韜兵團,直撲徐州以東。

經過數百里的急行軍,華野成功地追上黃百韜兵團,將其合圍在碾莊。而隨著黃百韜被合圍,國民黨軍的“徐蚌會戰”也就此流產。蔣介石在大驚之下,命令徐州的邱李兵團、確山的黃維兵團立刻前往營救黃百韜。

邱李兵團在慘烈的“徐東阻擊戰”中寸步難行,黃維兵團倒是高歌猛進。於是本來只是掩護華野作戰的中野也直接參戰,將黃維兵團合圍在雙堆集。

黃維被圍的前後,黃百韜已被解放軍殲滅。驚懼之下的蔣介石命令杜聿明放棄徐州,率主力南撤,並要求杜聿明在撤退途中解救黃維。結果杜聿明兵團的撤退路線被粟裕猜中,幾十萬人馬被華野合圍于徐州以西的陳官莊。至此,國民黨敗局已定。

有意思的是,這場戰役主要作戰地區是徐州東、西、南部的幾個小村莊。而無論是解放軍計劃中的淮陰、淮安、海州,還是國民黨軍計劃中的徐州、蚌埠,雙方都沒有發生大規模作戰。可以說,“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是一場地道的“名不副實”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