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蜀地走出去的上古五帝

——李後強(四川省社科院)

近年,爭搶歷史名人成為一道社會風景線,有的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關於五帝之一顓頊(zhuān Xū)出生地爭論也很大,省際之間、省內之間、縣區之間,都有爭論。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顓頊的主要功德是對原始宗教進行了“絕地天通”大膽的改革,終結了人神不分的時代。

關於顓頊的出生地,文獻史記流傳7個版本。著名史學家徐中舒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繼和均認為,顓頊生於蜀地,顓頊(高陽氏)與帝嚳(高辛氏)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過,對治水、農業發展貢獻很大。

大石墓 與金字塔同等神秘

發源於菩薩崗的安寧河,從犛牛山脈與螺髻山脈之間緩緩南流,是雅礱江最大的支流,途經冕寧、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連串沖積盆地。

盆地總是古人的樂土,自古以來就是適合人類勞動生息的地方。安寧河谷是大裂谷,有釩鈦礦物,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糧倉,適合人類生存繁衍。上古黃帝、昌意、顓頊、帝嚳、嫦娥、大禹在安寧河谷的活動,有考古發現的遠古遺址和古代大石墓為證。

大石墓是後人對先人的紀念,也是遠古遺風。黃帝、顓頊、帝嚳及其後人都與巨人有關。比如,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帝嚳有一個叫姜原的老婆,有一天她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就由此感孕生了個男孩,給他取名為“棄”,而這個“棄”就是後來建立了周朝的周人始祖——稷(亦稱后稷)。在《山海經》中,有關於巨人族的明確記載。最著名的巨人就是夸父。《山海經·大荒東經》:“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

大石墓,與埃及金字塔同等神秘,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大石墓群主要分佈於川西南安寧河流域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在冕寧、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諸縣市皆有分佈。大石墓的主要特點:墓室為長條形,墓頂皆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甚至把20多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長度大多在10米以上,在全球絕無僅有。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主要可以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牙、金、瑪瑙、綠松石等質料的各類裝飾品,有些墓室內還發現過稻穀的痕跡。可見,這是不同時代的遺存 ,不是一次埋葬 。

從現存的200餘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的人數可能在兩萬人左右,說明古邛人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當地老鄉稱這種巨石墳墓為月魯墳,說它們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彝族老鄉叫它們“濮蘇烏烏”,說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涼山前就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的石頭房子。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說,“西南夷君長以計數,邛都最大,此皆錐結、耕田,有邑聚”。在雲南北、四川南,酋長有幾十個,邛都國最大。邛國實際上就在安寧河谷,今天“邛海”就是由邛國而來。若水就是安寧河谷。大石墓就是邛國遺產。

顓頊出生 共有7個版本流傳

顓頊在五帝中排名第二,帝嚳排名第三。五帝指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五位部落首領,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皞(少昊)、顓頊、高辛(帝嚳)、堯、舜。2016年邱述學在《顓頊故里考》文章說,關於顓頊出生有7個版本: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貴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帝系》雲:“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山海經•海內經》:“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nao鬧)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郭璞注引《紀年》:“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世本》載:“顓頊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

《帝王世紀》載:“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

《水經•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之野。”

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經常居住在四川盆地,特別是洪雅瓦屋山一帶。這裡“若水”應該在四川,指四川的河流。雅礱江古稱若水,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古代彝族有幾十種稱呼,十分複雜,其中最大的一支叫“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

史料記載,黃帝次子昌意,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記載,昌意之妻昌僕,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這說明,顓頊出生地有“土著”民族,有滿天繁星、月光明亮,而只有攀枝花-西昌區域才有彝族和這種天氣。

米易學者論證顓頊出生在米易何家壩,此地是若水和若木的發源地,若木就是“攀枝花樹。”1987年,考古學家在米易何家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物,推測是遠古時代人類遺蹟,與顓頊時代相關聯。邱述學在《顓頊故里考》中認為,顓頊時代屬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落後,農耕較為低下,主要生存方式打獵捕魚、依山傍水,遷徙無常。原始社會末期,顓頊部落群體活動在滎經、米易相距千里之遙是事實。依據史實提出看法:滎經是若水之源,米易是若水之終,但米易與滎經之間正好是冕寧。

顓頊打敗共工 對原始宗教進行改革

關於顓頊與若水、冕寧(古稱臺登)的文獻很多。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太平寰宇記》第三集第1618頁“臺登縣,屬邛都國,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皇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

酈道元《水經注》1586頁,“若水出蜀郡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南過邛都縣西,直南至會無縣。若水又逕會無縣,縣有駿馬河,又有孫水焉,水出臺高縣即登臺縣也”。會無縣就是今天的會理縣。

《九州要記》記載“臺登縣,有奴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邑。”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第一冊第810頁,“九州要記曰臺登縣有奴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漢志曰耄牛屬蜀郡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耄牛即今臺登縣”。

更有意思的是,光緒年間《冕寧縣誌》記載,“冕寧縣古鄀國,黃帝封其子昌意於此,娶蜀山氏女生顓頊於若水。若水即城外南河也,故冕邑為帝子之都,高陽氏故里。漢初屬邛都國。漢武帝時置西部都尉,治犛牛主外羌。元鼎六年置大笮、臺登二縣。後漢省大笮入臺登”。咸豐元年知縣洪瞻陛建縣城南關門,其上石刻“高陽氏降生之墟”七字。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藏名為“措曲”,是“生鐵之水”之意。黑水河屬岷江上游支流。黑水縣古為冉馬龍地域,秦、漢為蠶陵縣地,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與松潘相接,東西與紅原、茂縣相鄰,南和西南與理縣、馬爾康相連,距離省會成都284公里,縣城海拔2350米。蜀山在四川,若水就是安寧河,“之野”的“野”,實際就是安寧河谷平原。因此,顓頊出生四川,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應該可信。

顓頊雖然生於若水,但實際上生活在窮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在顓頊以前,神人不分,生產和生活籠罩在對鬼神的祭祀之中,社會秩序嚴重失衡,他的主要功德是對原始宗教進行了“絕地天通”大膽的改革。顓頊的子孫後代非常繁盛,他們中的一支後來發展為南方的楚國,屈原就為自己是高陽氏顓頊的後代而倍感自豪。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寫道:“上善若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頌揚水的精神,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黃帝把昌意放到若水,與這個處世哲學有關嗎?這是留給今人的思考。

專家觀點 兩大部落從高原移居盆地

著名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古族群分為高陽氏和高辛氏兩大部族集團,高陽氏顓頊,屬昌意系,降居若水(今雅礱江),陽不是山南水北為陽的“陽”,而是指低地茂密森林被砍伐後而陽光普照的農業區域。大禹來自高陽氏系統。高辛氏帝嚳,屬青陽系,降居江水(今岷江)。《世本》作:“泯水”,即岷江。高辛氏的 “辛”字,與“薪”相通,指柴薪森林,代表森林狩獵部族,首先進入南方低地開發地區。所以,高陽氏是指高原陽光普照的地方,高辛氏是指高原有原始森林的地方,說明兩大部落都從高原下來,最後都在四川盆地活動。

部族聯盟 進行農業與畜牧狩獵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繼和先生認為,禹為高陽氏顓頊之孫,鯀之子,本身屬於高陽氏農業部族系統。鯀娶有莘氏女名女嬉。有莘氏之莘,即辛薪之“莘”,指森林薪柴,屬高辛氏系統,這說明夏部族是高陽氏農業部族和高辛氏狩獵部族的聯盟,這種聯盟的經濟內容就是產牧經濟,即低等農業與畜牧狩獵相結合的綜合經濟。帝嚳的前輩在四川岷江、雅礱江,也算祖籍在蜀。高陽氏(顓頊)與高辛氏(帝嚳)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過,對治水、農業發展貢獻很大。

(轉自華西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