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古時期,都不願意做首領,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到後來,舜又把領導地位讓給大禹,從此有了五千年治國哲學,“禪讓”更準確的說,分為“內禪”跟“外禪”,“內禪”就是首領把自己的領導地位傳給同宗同族的人,“外禪”則是把首領位置傳給外人,比如堯傳給舜,那就是“外禪”,在上古時期,從黃帝開始,首領位置就不傳給嫡長子。

黃帝把位置讓給少昊,少昊又讓給顓頊,在顓頊去世前,先把帝位傳給長子,但是長子早逝了,所以又把帝位讓給了嚳,要是論血脈的話,嚳就是黃帝的曾孫,嚳又把帝位傳給摯,摯又傳給堯,堯又傳給舜,最後舜給了禹。

禪讓在上古時期,都是心甘情願的把帝位讓給賢人,其中沒有任何私慾,但是再看看封建時代的禪讓,大多都是被逼禪讓,這也能理解,畢竟像黃帝、堯舜禹,這些都是上古君主,都是流傳千古的聖賢,這種不一般的胸襟,也讓後來人仰望。

但是有一點非常令人好奇,那就是在禪讓帝位時,很多有資格繼承帝位的人,都會一再推脫,甚至害怕繼承帝位,這又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在這些賢人看來,繼承了帝位就得治理國家,怕自己能力不夠,辜負上一任帝王的心意,而且在上古時期,那時的人們沒有被利慾薰心,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

所以小編認為,在上古時期,賢人志士是很多的,但是他們遠離政治,不光是不想辜負老百姓對自己的期望,最關鍵的是可以在民間體嘗百姓疾苦,幫助百姓做更多的事,這些賢人志士雖然對帝位不感興趣,但是依然心懷天下,他們看透了世俗的糾紛,權力和慾望遮掩不住他們的眼,因為他們心裡真正想的,只有老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