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帝嚳與帝堯


顓頊、帝嚳與帝堯

顓頊是閃電湖的遊牧胡,豐寧森吉圖的斟氏,中央氏東胡的任帝,伊通氏北氏族的直裔支系,遷徙獲嘉縣的森吉圖西溝口的大祭師。

《史記》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靜淵指閃電湖,有謀指遊牧胡族。疏指灌疏或公輸指大工匠,疏的古文是豐字多兩橫。被誤認為豐字,通指伊通部落,原在吉林省。知事指斟氏。養材以任地指央才的任帝。載時以象天指斟氏的天王,象是苗語王的意思。神指氏族,制義指直裔或直系。治氣指支系,教化是嘉獲的倒裝句指獲嘉江。絜諧音西,誠通城讀作勾或溝,祭祀指祭師。下圖是註解。

顓頊、帝嚳與帝堯

至於其他如《山海經》等書籍記載的顓頊,大部分是諧音,山海經沒有出現帝王人名,全是地理族群。山海經記載的顓頊,多指照羲聯盟或照羲草原,顓、斟、照都指天,羲指煦指草原。顓頊帝名高陽,高陽與斟灌、顓頊同義,陽光和草原都是天煦、照煦之意,高、古、灌都指空。顓頊、斟灌、高陽都是天空、天高地闊、草原天族、賢明、溫暖、天帝等含義。

顓頊、帝嚳與帝堯

帝嚳也是豐寧人氏,黃帝二子昌意被封在閃電河,玄囂被封在獲嘉江。顓頊到達新鄉執政時正名自己的部落為黃帝正統的斟灌,因此玄囂的孫子就把所屬部落由斟灌改名斟尋,斟尋就是高辛,於是就有了辛部落。

黃帝驅趕炎帝到了荊湘後,在新鄉建都。新鄉的新源於辛、尋,高陽是後來由森吉圖趕來繼任帝位的。高辛之父高吉建都鶴壁,鶴壁讀作gou ji高吉。高辛因為疏通水道運輸而建立了濮陽都城,最後成為西水坡的主人。

帝嚳嚴格來說指北夏集團,帝指北,嚳指北夏補苦氏族。帝嚳集團的基本構成單位即是他的四個老婆,實際上是夏國的八部遊胡夔的四大支系:娵訾(北胡卓資)氏女常儀,陳鋒氏(良渚)女慶都(指陳國/青都/東都);東胡的有絨氏女簡狄(北狄管理者),補苦氏族后稷(海則)地區姜塬部落。此處女指遊牧支系。

顓頊執政時是以妥魯契那的名義,直到帝嚳執政時,東夏蚩尤契那族群仍然活躍在具枝夷區,佔據東南西南大部。因此高辛政權傳遞給了東夏陳國的堯,而堯在繼承帝位前是在太原萬柏林的封地,說明炎黃之戰時,作為八部遊胡的夔~良渚契勾陳國的陰康氏,曾北上隨軒轅入侵草原北胡(夸父),因而滯留在南北大關的太原。這一事件被記載為“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這裡的諸侯指良渚的海渚部落,蚩尤指草原部落的夸父北胡。

夔是夏國的八部遊胡大氏族,基於其對南北族群都有傑出威望,基於對華夏政權的統一穩定發展的需要,帝嚳北夏集團政權交給了帝堯,堯的含義一是蚩疆之狄,一是天下社稷。

顓頊、帝嚳與帝堯

甲文堯上部的“兩隻兔耳”被演化成了兩塊土坷垃,更演化成了繁體的三個土字的堯,還被東嶽先生解讀為“埋在土下的人”,倒是符合陶寺慘案的考古結局。

顓頊、帝嚳與帝堯

政權交代給帝堯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防止北夏草原遊牧族群的亂政。基於北方遊牧族群的不穩定性民族結構,和野蠻奪權習慣,把政權交給善於理政的、文明相對發達的南方神農氏族群,體現了帝嚳北夏集團的政治眼光。

《竹書紀年》載黃帝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像黃帝以代政七年。左徹即卓資~北夏草原遊牧政權,非後世所指鑿齒,鑿齒族是當代考古對大汶口文化族群的習俗的定謂,《山海經》“羿與鑿齒戰於壽璜之野”指的是義烏部落與諸暨部落的戰爭。需要明確的是,豐寧草原氏族屬於東胡,烏蘭察布與呼和浩特的卓資政府屬於夸父北胡國,即被軒轅的燕僚集團入侵的蚩尤夸父(草原北胡)。而廣義的北胡還包括貝加爾湖族群的烏斯季犬戎、雅利安母系犬戎。

黃帝族群是源於山西的夏族妥魯則柯中央氏,北上融合燕文化區族群形成了紅山文化,燕指東北方向。

帝堯的勳部落執政是在鶴壁,勳部落恆都的鶴壁被稱作“璇璣玉衡”,即是“舜在璇璣玉衡以齊其政”接受帝堯的禪讓。從史記記載的文字溯譯,堯舜時代政治中心是在鶴壁。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