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住房與城市烏托邦

房租年年漲,今年格外高。

有幾句詩,用來打趣年輕人有關房子的坎坷心路再合適不過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詩句言猶在耳,道出詩和遠方的居住理想;“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里爾克的句子也還中聽:房價高買不起,租就是了;不過,當房租亦順勢暴漲,靜觀房價漲跌的局外人心態也要幻滅了——在今天,20世紀美國詩人蘭斯頓·休斯的詩句恐怕又成了眾人心聲:“房租要是能從天而降,多好。”“充滿勞績”而又“詩意地棲居”越來越難,社會給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結結實實上的第一課,就是居住的艱辛。

房子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但住宅缺乏不是今天特有的現象。原始人建造自己的洞穴,今天我們購買或租住市場提供的住房。建國以來,中國經歷了從單位分房到商品房的改革;放眼世界,今天的住房市場與世界金融體系愈發密切地聯結在一起。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正是由美國的住房次貸危機所席捲而起。為什麼房租會持續上漲?置身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房子是如何被商品化,乃至成為全球金融化的工具?

從19世紀到今天,住房問題與現代城市的發展相伴相生,大城市從來居大不易。歷史之中,“城市”形象自始也與“烏托邦”形象糾纏在一起;人們對於理想住房的判斷,透露出人們對於理想社會的定義。在城市規劃領域,最有名的烏托邦實驗有三個:傅立葉的法倫斯泰爾城,霍華德的田園城市,以及柯布西耶的光輝之城,它們對後世的住宅建設實踐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而在20世紀那些散佈在世界各地的集體住宅實踐之中,城市烏托邦的構想從未遠去。□董牧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