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半年報看銀行業未來發展的「變」與「不變」

8月份以來,隨著半年報陸續披露完畢,2018年上半年各家上市銀行的“成績單”清晰地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總體來看,上半年各家上市銀行表現穩健,符合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大趨勢。上半年,26家A股上市銀行合計實現淨利潤8266.7億元,同比增長6.49%;不良貸款率為1.55%,較去年末下降0.04%;貸款總額達82.57萬億元,較去年末增長6.4%。在整體穩定的表現之中,一些局部的如信貸結構、理財業務等方面的變化和調整耐人尋味,值得深思。拋開數據本身,報表數據中的一些變化與趨勢體現了上半年我國金融市場的走勢,反映了銀行業對趨嚴、趨細監管的回應,更蘊藏了未來銀行業發展應該選擇的路徑。

未來,銀行業發展應堅持“變革的思維”與“不變的底線”。從半年報來看,一些銀行已經沿著這條路徑進行調整,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面向未來,銀行業發展需要心懷“變革的思維”要跟上監管的腳步,主動進行調整。這一點從上半年銀行理財業務的變化可以看出端倪。上半年,35家上市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壓縮超過1.5萬億元,其中國有5家大型銀行合計減少4898.48億元。大部分上市銀行都進行了壓降存量調結構,理財業務營業收入普遍下降。理財業務的結構調整,明晰地勾勒出資管新規對銀行業施加的影響,也為銀行業指出了一條轉型路徑——向財富管理型銀行轉變。從長遠來看,資管新規有利於整個銀行業的健康發展,可以遏制資金“脫實向虛”的局面,目前也正在引導銀行理財業務迴歸“受人之託,替人理財”的初衷上來。未來,銀行業應當以財富管理為主線整合自身業務,把財富管理作為主打產品。除了調整理財結構、加快淨值化轉型外,各家銀行應積極謀劃成立理財和資管子公司。財富管理的目標客戶龐雜,有個人客戶、法人客戶、對公客戶,他們都追求財富的保值增值,對資產的配置需求呈現多樣化。國外大型銀行的資管子公司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其中較多人員專注於研究分析、組合管理等。相比之下,目前我國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還存在人才短缺、模式單一的問題。未來,銀行業要把財富管理做精做細,就需要告別目前保本理財的粗放模式,儲備大量研究分析、組合管理、市場策略、基金會計、精算、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人才,並將其充實到資管和理財子公司中去,以便為客戶開發和提供個性化的、技術含量高的產品。

“變革的思維”也體現在發展觀唸的轉變上。銀行業規模高速擴張的時期已經過去,接下來銀行業發展應進入追求高質量、精細化發展的新階段,上市銀行半年報也充分地體現出了這一點。上半年上市銀行資產質量出現較為明顯的好轉跡象,大部分銀行不良貸款較去年末都有所下降。銀保監會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86%;在26家上市銀行中,僅有兩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於這一平均值,多家銀行都出現了不良貸款率與不良貸款餘額較去年末“雙降”的可喜局面。通過監管層密集出臺多項舉措,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銀行信貸投放意願和能力,上市銀行信貸結構得到了進一步的調整優化。以工行為例,上半年,工行普惠口徑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16.8%,幸福產業、先進製造業、物聯互聯等新業態貸款增加685億元,佔境內公司貸款增量的21%。在金融業強監管背景下,零售業務對各家銀行的增長貢獻頗豐。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銀行的零售業務增長強勁,成為整個銀行業零售深入轉型的範例。

上半年,上市銀行整體信貸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零售業務的積極貢獻,為整個銀行業指明瞭未來精細化發展的轉型之路。一是要揮別“大躍進”時代,不能為了追求規模的高速擴張而再把信貸佈局到高汙染、高耗能產業等不符合“去槓桿、穩槓桿”大勢的行業,而是要把自身發展融入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的主線中去。銀行業將信貸優先調整到普惠金融、綠色金融、小微金融、先進“智”造業、高新技術等領域中,要在抓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產業結構升級“主動脈”的同時,為自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二是要在打造特色銀行、精品銀行上發力。所謂特色與精品,就體現在更精準、更貼心地滿足客戶需求上。在這一點上,深耕消費金融與零售業務應當是未來的方向。消費金融、零售業務市場廣闊,不但可以助力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也有助於銀行業從“賺息差”模式中成功轉型。上半年,多家銀行設立或籌劃設立消費金融子公司,正體現了這一發展趨勢。

變革,還體現在科技與傳統銀行的結合上。未來,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與銀行業的融合一定會越來越深入。數據和信息會成為未來銀行的生命線。擁有數據和信息,就能精準勾畫出消費者所需要的場景,從而提高銀行服務和產品的覆蓋範圍與個性化程度,進而滿足金融消費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並且,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小微金融、消費金融相結合,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小微企業與消費者是最需要數字技術所帶來的金融服務便利性的客戶群體。

除了勇於秉持“變革的思維”外,銀行業未來發展也要堅守“不變的底線”。銀行業防範風險的屬性不能變,正因為銀行業以經營風險為生,所以更要擔起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大任;銀行業穩健經營的理念不能變,負債始終制約著資產,銀行機構要丟掉以資本運作立身、以資產撬動負債的投機心理,穩健長久地經營;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使命不能變,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實體經濟時刻需要銀行資金支持,銀行業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的主力軍,無論未來發展形態怎麼變、業務模式怎麼創新,但銀行資金仍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初心永遠是服務實體經濟。

在這些銀行業發展中不能變的底線上,上半年上市銀行做得不錯。從半年報來看,八成銀行不良貸款率下降,資產質量持續優化;遵循監管指引,大部分銀行表外資產“回表”穩步進行,信貸結構更趨合理,向小微、普惠、綠色、符合國家戰略的基礎建設領域傾斜明顯。無論未來發展有多麼變幻莫測,銀行業還要繼續牢牢守住“不變的底線”。

掌握“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是銀行業適應變化、迎接挑戰時的必修課。從上市銀行半年報管中窺豹,可以看到銀行業主動變革的探索與堅守底線的努力。未來,只要能夠勇於創新,在服務上始終變革,同時嚴守住防風險、穩經營、助實體的不變底線,銀行業就不會成為由於過於龐大而走向衰亡的“最後的恐龍”,而是會以更輕盈的姿態佇立潮頭,成為社會大眾的好夥伴,成為實體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