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洩密」科技賦能銀行成果 國有大行漸成主力軍

隨著新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深入應用,科技對金融的作用被不斷強化,金融科技已然成為金融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發展方向。連傳統的銀行業也在不斷探索,制定金融科技發展戰略,推動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進程。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上市銀行中報發現,多家銀行都提到其上半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佈局,包括消費金融快速增長、支付場景更加豐富等,同時也以數據說明佈局所帶來的成效。

中國銀行(港股03988)業協會秘書長黃潤中近日談道,在金融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中國銀行業逐步從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發展。金融科技創新為銀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是力促銀行服務更加高效;二是助推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更加優化,降低運營管理成本;三是助力銀行拓展覆蓋客群更加廣泛。

四大行加快金融科技創新

隨著中報的披露完成,從國有四大行在金融科技方面下的工夫也得以窺見銀行業在金融科技轉型進程。

《證券日報》記者翻閱中國銀行的2018年半年報發現,其有6次提到“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和私人銀行服務方面,中國銀行加大金融科技應用力度,全新推出“中銀慧投”智能投顧產品。截至6月末,該產品銷售額達到40億元。中銀香港(港股02388)也加快金融科技創新,推動數字化發展應用。其推出新版手機銀行,引入智能櫃檯服務,營造更加客戶體驗,電子渠道客戶數量及交易筆數持續上升。同時,積極發展移動支付業務,開展粵港澳打完去線上一體化項目,提升跨境移動支付服務能力。並持續構建大數據平臺,優化客戶分析及場景應用。

工商銀行(港股01398)則在其半年報中表示,銀行著眼於金融科技時代客戶主體、分佈和行為模式的變化,提出了“全量客戶”概念。尤其是將場景建設作為獲客突破口,創建各類場景超過900個,實現面上鋪開、點上出彩。由此帶來的是,上半年新增個人客戶1992萬戶,創近5年同期最好水平,其中線上獲客佔到一半。

農業銀行(港股01288)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佈局則更加廣泛。銀行表示,其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加快負債類產品、供應鏈金融、移動支付等領域的創新步伐,深化對公客戶營銷管理系統應用,充分運動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提升精準營銷、有效管理,公司業務轉型向縱深推進。在實際業務之中,農業銀行基於農商系電商平臺,創新地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供應鏈金融中,開創了傳統銀行服務三農的新模式。

建設銀行(港股00939)也藉助金融科技不斷進行業務創新。如,創新“裕農通”與農村地區基層機構合作模式,為 涉農小微商戶及農戶提供集“存貸匯繳投”於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立足數字化管理思維,以科技應用和系統工具為手段,持續優化風險控制模式,實現覆蓋信貸全流程、穿透式的風險管控,保障普惠金融業務持續健康發展;應用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創新智能語音菜單導航等人機交互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銀行還整合總行直屬研發隊伍成立建信金融科技公司,打造市場化的金融科技創新隊伍;編制完成未來五年金融科技戰略規劃等。

銀行多層面金融科技轉型

通過上市銀行半年對金融科技佈局的描述,蘇寧金融研究員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對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進行了解構。

一是財務數據中的金融科技轉型。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成本收入比為27.42%,較2017年下降4.16個百分點。在嚴控成本的背景下,上市銀行在科技和轉型投入上並不吝嗇。如平安銀行2018年上半年IT資本性支出同比增長165%,科技人員(含外包)同比增長超過25%。

二是經營策略中的金融科技轉型。在經營層面上,探索數據化和智能化轉型。在實踐中,主流的銀行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個性化推薦系統的上線,提升了產品營銷成功;智能客服的引入,顯著降低了人工成本等。在服務渠道轉型上,探索互聯網化與場景化。一邊繼續推動網點智慧轉型,基於金融科技重構線下服務全流程,打通線上線下服務斷點,實現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發展;一邊推動金融場景生態建設,深化支付結算、信貸融資、財富管理等金融業務與生活繳費、內容服務等場景的融合,提高用戶黏性和產品轉化率。在獲客轉型上,嘗試與互聯網平臺聯合獲客。在科技輸出方面,確立了開放賦能的科技輸出戰略,向銀行同業輸出產品、技術和服務。

三是用戶體驗層面的金融科技轉型。在支付、理財和消費信貸方面,雖然引入了金融科技,但在實際的用戶體驗上仍然還有提升的空間。

央行副行長範一飛在9月12日召開的2017年度銀行科技發展獎評審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銀行業要重視對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穩步推進安全可控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中國銀行業正處於轉型關鍵時期,利用金融科技促進轉型升級,已成為當下商業銀行普遍關注的焦點,而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駛入創新發展快車道甚至建立起競爭壁壘,更是焦點中的焦點。

在黃潤中看來,隨著金融科技與銀行業及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更緊密的國際合作將促進銀行業為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改革開放發揮更大作用。他建議,一是藉助國際組織平臺,加強金融科技研究探索。二是借鑑先進國際經驗,強化監管體系創新。三是保持開放共贏心態,深化更緊密的國際合作。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