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劃分爲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 [1] 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下轄2區5縣,總面積1.432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382.9萬,其中常住人口332.30萬(2016年)。 [2]

天水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 [3] 天水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擁有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個,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6家。 [2] 擁有天水師範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2017年天水實現生產總值614.96億元,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48.44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3.11億元。 [4]

天水歷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境內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2-3]

天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麥積山、伏羲廟、南郭寺、水簾洞、大地灣遺址等著名景點和秦安蘋果、花牛蘋果、甘谷辣椒、天水呱呱、天水撈撈、天水面皮等特產和美食。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歷史稱謂

天水市古為“邽縣”。

邽縣(讀作:guī)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市區西南。

天水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據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6]

建制沿革

天水市區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7]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甘肅省劃分為2區5縣的5線城市,享有“易學之都”之稱


區劃沿革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轄天水、甘谷、武山、徽縣、兩當、通渭、秦安、清水8縣。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

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其行政區域。5月25日,平涼專區析出莊浪縣劃歸天水專區;撤銷岷縣專區,所屬隴西、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莊浪、隴西、通渭11縣,81個區公所,614個鄉。

1952年,天水專區轄91個區公所,635個鄉。1953年7月6日,張家川自治區成立(1955年10月改稱縣)。同年底,天水專區轄1市12縣887個鄉。

1956年1月,天水專區的隴西縣、通渭縣劃歸定西專區,武都專區的禮縣、西和、成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的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同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禮縣、西和、成縣、徽縣、兩當、武山、漳縣、甘谷、清水、張家川12縣,67個區,531個鄉,9個鎮,9個街道辦事處。

1958年4月4日,撤銷兩當併入徽縣。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所轄宕昌、文縣、武都、康縣、岷縣5縣劃歸天水專區。9月5日,撤銷西和縣、禮縣,合併成立西禮縣。撤銷徽縣、成縣,合併成立徽成縣。12月16日,天水專區的岷縣劃歸定西專區。12月20日,撤銷天水縣劃歸天水市。撤銷甘谷縣,甘谷、漳縣、武山合併成立武山縣。撤銷張家川縣和清水縣,合併成立清水回族自治縣。同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禮、徽成、武都、文縣8縣。129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1年11月15日,恢復武都專區。原劃歸天水專區的武都、宕昌、康縣、成縣、文縣仍劃歸武都專區。12月15日,恢復天水、甘谷、漳縣、兩當、西和、禮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漳縣劃歸臨洮專區。至年底,天水專區轄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禮縣、徽縣、兩當、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等10個縣,60個區,440個人民公社,4個街道辦事處。

1963年10月23日,撤銷臨洮專區,將其所屬漳縣劃歸天水專區。天水專區轄1市11縣,482個人民公社,3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為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23個人民公社,5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天水地區轄1市11縣,232公社,5個鎮,8個街道辦事處。1983年,政社分設,改社為鄉。

1985年7月8日,撤銷天水地區,天水市升為地級市。原屬天水地區的西和、禮縣、徽縣、兩當4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新設秦城、北道2區。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138個鄉,11個鎮,11個街道辦事處。

1992年5月30日,武山縣遠鴛鴦鄉改為鴛鴦鎮。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區甘泉鄉改為甘泉鎮。

至2002年底,天水市轄秦城、北道2區,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縣,40個鎮,109個鄉,11個街道辦事處 。

2005年1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秦城、北道區更名為秦州區、麥積區。 [8]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天水市下轄秦州區、麥積區兩個市轄區,甘谷縣、武山縣、秦安縣、清水縣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5個縣。市政府駐秦州區。

2015年10月9日,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等22個鄉撤鄉改鎮,調整後,天水市共轄78個鎮,35個鄉,10個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