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劃分爲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連雲港,江蘇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海州”,海域6677平方公里。因面向連島、背倚雲臺山,又因海港,得名連雲港。位於中國沿海中部,東瀕黃海,屬溫帶季風氣候,東部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徐州市、宿遷市相連,南部與淮安市和鹽城市毗鄰,北至西北與山東省日照市、臨沂市相鄰,下轄3個區、3個縣,總面積7615平方公里。 [1-2] 2017年常住人口451.84萬人。 [3]

連雲港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國家東中西區合作示範點、上海合作組織出海基地、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東海水晶之都。[4] 連雲港是《鏡花緣》、《西遊記》的文化起源地,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擁的城市。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建制沿革

秦漢時期

夏商時代:屬徐州人方東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屬郯子國。

秦代屬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屬徐州刺史部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隸屬於徐州刺史部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魏時屬東海國(郯城),該國轄朐縣、郯城、蘭陵、襄

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隸屬於徐州東海郡(郯城),該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屬東海郡,先後歸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該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屬東海郡,該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僑置青州、冀州,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僑置:

  1. 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
  2. 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
  3. 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
  4. 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僑置琅玡郡(稱海州朐縣):

  1. 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
  2. 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
  3. 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
  4. 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
  5. 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
  6. 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置海州:

  1. 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
  2. 朐山郡,轄朐山縣;
  3. 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
  4. 沭陽郡,轄沭陽縣;
  5. 海安郡,轄襄賁縣。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江蘇省劃分為3區3縣的3線城市,享有“東海水晶之都”之稱

宋元時期

宋太宗至道三年(998年),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3年),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年—1131年),海州為金侵佔。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海州復歸南宋。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年—1165年),海州再割讓金國。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20年),海州再歸南宋。宋理宗景定二年(1262年),海州改為西海州。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西海州為元所佔,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9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後改為海寧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4年),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併入朐山縣。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清時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 ,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627年)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於今天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1年),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年),海州為滿清侵佔。

清順治二年(1645年),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出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及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相當於今連雲港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改海州直隸州為東海縣。縣治設於今海州區。因東瀕大海,故稱東海。4月,析縣境東部11鎮設置新縣灌雲縣。東海縣初屬江蘇省徐海道,後屬江蘇省第十三、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隴海鐵路終端港建成。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將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範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市縣平級)。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軍封鎖隴海鐵路,東海縣境域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以隴海鐵路為界,中國共產黨先後建立了兩個抗日民主政府。鐵路南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1月建立的東海縣民主政府屬華中局淮海區,大部分地域屬沭陽縣,包括今東海縣安峰鎮、曲陽鄉、房山鎮、平明鎮和張灣鄉南部。鐵路北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建立海陵縣民主政府,先後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濱海區、臨沂專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海陵縣更名為東海縣(1949年5月,路南東海縣撤銷,其所轄區域併入沭陽縣和灌雲縣,此後,只有一個東海縣,屬山東臨沂專區。隴海鐵路北縣境西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後屬郯城縣,包括今桃林鎮、山左口鄉和李埝鄉西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1日,連雲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抗戰,連雲市籌備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現市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0日,中共魯中南行署轉山東省政府命令:東海縣境劃新浦、海州、連雲港、雲臺山地區設立新海連特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屬山東魯中南行政區。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1949年11月建立),轄新海市、連雲市、雲臺辦事處(後又分前雲臺區、後雲臺區)兩市一區。[15] 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臺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0年5月,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合併為新海縣,年底恢復新海連市和東海縣建制,隸屬山東省臨沂專區。

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屬徐州專區管轄,1961年10月1日,新海連市面向連島、背倚雲臺山,因港得名改連雲港,1962年升為江蘇省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兩縣與原淮陰地區的灌雲縣劃歸連雲港;1996年江蘇省又將淮陰市的灌南縣劃歸連雲港,轄四縣四區。 [15]

2001年10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雲臺區,將雲臺區的朝陽鎮、徐圩鎮、板橋鎮和中雲街道劃歸連雲區管轄,南城鎮、花果山鄉、雲臺鄉和猴嘴街道劃歸新浦區管轄。 [16]

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贛榆縣,設立連雲港市贛榆區;撤銷新浦區、海州區,設立新的連雲港市海州區。 [16]

截至2016年底,連雲港下轄3個市轄區、3個縣級行政區:海州區、連雲區、贛榆區、灌南縣、東海縣、灌雲縣,市人民政府駐海州區朝陽東路69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