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劃分爲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莆田是福建地級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 [1-2] ,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之一。

莆田有湄洲灣、 興化灣、 平海灣三大海灣,陸域總面積4119平方公里 [1] ,海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2013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達329萬人。 [3]

莆田市地處福建沿海中部,東面臺灣海峽與臺灣隔海相望,北依福州,南接泉州。

莆田是著名的僑鄉,截至2012年,莆田市共有海外僑胞150萬人,分佈在8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華僑31.43萬人、華人118.57萬人;莆田市累計批准僑資企業1518家,合同總投資75.77億美元,合同利用僑資70.02億美元,佔莆田市全部利用外資75%以上。 [4]

莆田盛產鰻魚、對蝦、梭子蟹、丁昌魚等海產品,龍眼、荔枝、枇杷、文旦柚“四大名果”馳名中外。莆田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消費品工業“三品”戰略示範城市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建制沿革

夏、商時期屬揚州,西周時屬七閩地,春秋時屬越國,戰國時屬百越,秦時屬閩中郡,西漢前期屬閩越國,西漢後期屬會稽郡冶縣,東漢後期屬南部都尉侯官縣,三國時期屬建安郡侯官縣,西晉時期屬晉安郡侯官縣,南朝前期屬南安郡。 [10]

南朝陳光大二年(568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兩度置廢莆田縣,先後隸屬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和泉州(今福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10]

唐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縣西部置清源縣,莆田、清源2縣屬武榮州(景雲二年(711年)改泉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而清源縣改為仙遊縣,莆田、仙遊2縣屬清源郡。之後清源郡又改為泉州、清源軍、平海軍,莆田、仙遊2縣亦屬之。 [10]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詔以莆田、仙遊、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遊縣遊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遊2縣歸興化軍管轄,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

宋雍熙二年(985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興化軍隸屬福建路。 [11]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恭帝在臨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登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定為行都。

景炎二年(1277年),興化軍城失而復得,端宗詔改興化軍為興安州,故莆田市又有“興安”之稱。 [11]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軍陷興安州城。元代,地方設行中書省。興安州改稱興化路,屬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設總管府,置錄事司,統莆田、仙遊、興化3縣。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興化路屬之。

元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遊洋鎮遷到廣業裡湘溪(今莆田縣新縣鄉)。 [11]

元朝末期,泉州莆田出現亦思法杭兵亂。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福州參政文殊海牙開城降明,興化路亦納款歸明。

明洪武二年(1369年),興化路改稱興化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福建行中書省改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興化府屬之。興化府廢錄事司,轄莆田、仙遊、興化3縣不變。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地處山區的興化縣,虎患嚴重,病疫流行,人丁漸少,百姓不堪重負,因而裁革興化縣。將武化、長樂兩鄉併為廣業裡,劃歸莆田縣,興泰、福興、來蘇3裡併為興泰裡,劃歸仙遊縣。 [11]

清沿明制,興化府建制不變,仍轄莆田、仙遊兩縣,隸屬福建省閩海道。 [11]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縣誌》36卷(今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1912年廢府,屬南路道,道治設廈門,1914年改名廈門道,原泉州府、興化府、永春直隸州所轄各縣隸之。(現有江蘇省興化市)。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興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

民國23年(1935年)10月,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同安、晉江、南安、仙遊、莆田、金門、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後,莆田、仙遊2縣屬第五專區,駐晉江縣,1950年屬泉州專區,駐晉江縣,1955年屬晉江專區,駐晉江縣。1983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莆田地區,將閩清、永泰、福清、長樂、平潭5縣劃歸福州市,將莆田、仙遊2縣劃回晉江地區(泉州)。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所屬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12]

1983年11月,成立莆田市。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1984年,從莆田縣劃出城廂鎮、城郊公社建立城廂區;劃出涵江鎮、涵江公社建立涵江區。莆田市轄莆田、仙遊2縣和城廂、涵江2區。 [12]

1984年10月,各縣(區)所屬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為鄉(鎮)人民政府,生產大隊(街)改稱為村(居)民委員會,城廂鎮改稱荔城街道辦事處。 [12]

1984年11月,莆田縣黃石、笏石2鄉改為鎮建制。1985年5月,涵江鎮改稱涵江街道辦事處。莆田縣的江口、梧塘、華亭3鄉和仙遊縣的楓亭、榜頭、郊尾、度尾4鄉改為鎮建制。1986年12月,莆田縣的西天尾、埭頭2鄉改為鎮建制。1988年10月,莆田縣的白沙、靈川、忠門3鄉改為鎮建制,東莊鄉改為秀嶼鎮。 [12]

1989年2月,從莆田縣劃出湄洲鄉,成立莆田市湄洲島旅遊經濟區,由莆田市直轄。 [12]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同年9月,湄洲鄉改為鎮建制。 [13]

1996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對笏石鎮、埭頭鎮、平海鎮、東嶠鎮、南日鎮、東莊鎮、忠門鎮、靈川鎮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莆田縣。 [13]

1997年10月,忠門鎮區劃進行調整,增設山亭、東埔、月塘3個鄉。 [13]

1999年7月,靈川鎮區劃調整增設東海鎮。 [13]

2002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調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撤銷莆田縣,成立荔城區、秀嶼區,市轄有城廂區、涵江區、荔城區、秀嶼區和仙遊縣。 [13]

(1)撤銷莆田縣建制,將原莆田縣的常太、華亭、靈川、東海4個

福建省劃分為4區1縣的3線城市,享有“中國銀飾之鄉”之稱

莆田市

鎮劃歸莆田市城廂區管轄,原莆田縣的江口、梧塘、秋蘆、白沙、新縣、莊邊6個鎮和大洋鄉劃歸莆田市涵江區管轄。涵江區面積752平方公里。

(2)調整城廂區行政區域範圍,設立荔城區。將原城廂區荔城街道、城廂區城南鄉的鎮海、闊口、新溪、步雲、埭裡、古山6個村,城郊鄉的長豐、七步、濠浦、南郊、莘郊、荔浦、陡門、張鎮、西洙、拱辰、暢林12個村,以及原莆田縣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劃歸荔城區管轄。面積268平方公里。

(3)設立秀嶼區。將原莆田縣的笏石、東莊、忠門、東埔、湄洲、東峰、埭頭、平海、南日9個鎮和山亭、月塘2個鄉劃歸秀嶼區管轄。面積506平方公里。

2008年4月,經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發布第18號公告,核准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再次掛牌成立,對忠門鎮、東埔鎮、山亭鄉行使管轄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屬秀嶼區。 [13] 2009年2月,象溪鄉更名為菜溪鄉。2010年1月,山亭鄉改為鎮建制。 [13]

以1978年作為開始年統計,有常年超百萬莆仙人在國內的外地經商辦企業。世界各地共有200多萬莆商,其中海外莆籍商人150多萬,足跡遍及85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很多大中小城市有100多萬莆商活躍在各條經濟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