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自治區劃分爲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河池(壯文:Hozciz),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邊陲、雲貴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東連柳州,南界南寧,西接百色市,北鄰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介於東經106°34'~109°09'、北緯23°41'~25°37'之間。東西長228公里,南北寬260公里,全市土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主要為山區,較大的河流有紅水河。

河池是廣西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區域。河池是一座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全市有壯族、漢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苗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9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21萬人,佔總人口的83.67%,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語言為壯語、漢語、桂柳方言。

河池素有“六鄉之譽”,是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水電之鄉、世界長壽之鄉、世界銅鼓之鄉、歌仙劉三姐故鄉、紅七軍和韋拔群故鄉。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秦至清代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河池市

​今河池市地域,先秦時屬百越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軍攻取嶺南地區,設置桂林、南海、象3郡。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南海尉趙佗擊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控制了整個嶺南地區。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屬南越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國後,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朱崖、儋耳9郡;在西南設置牂牁郡。

三國時期,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區、宜州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等屬吳國鬱林郡地;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屬吳國桂林郡潭中縣地;南丹縣、天峨縣屬蜀國益州牂牁郡毋斂縣地。

兩晉,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區、宜州市、東蘭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等屬桂林郡龍剛縣(治所在今宜州市)地;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屬桂林郡潭中縣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西晉屬桂林郡龍剛縣地,東晉屬桂林郡潭中縣地;巴馬瑤族自治縣屬晉興郡增翊縣地(一說屬廣鬱縣地);南丹縣、天峨縣屬牂牁郡。

南北朝,宋、齊時期,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區、宜州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等屬桂林郡龍定縣(治所在今宜州市)地;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屬桂林郡潭中縣地;南丹縣、天峨縣屬南牂牁郡。

隋朝,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區的部分、宜州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丹縣、鳳山縣的部分屬始安郡地;金城江區的部分、東蘭縣的部分、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等屬鬱林郡地;天峨縣的部分、東蘭縣的部分、鳳山縣的部分屬南寧州地;天峨縣的部分屬牂牁郡地。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分屬黃水、臨牂兩縣地,初隸東寧州,後改屬融州;大業二年(606年)黃水、臨牂兩縣廢,併入義熙縣,屬始安郡。

唐朝,今河池市地域,分別隸屬於嶺南道邕州都督府、桂州都督府,江南道黔州都督府和黔中道。

五代十國,今河池市地域,大部分屬宜州地,部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屬融州,部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屬環州。均先屬楚,後屬南漢。

宋朝,北宋(公元960~1125年)至南宋理宗(趙昀)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仍置宜州,州治宜山縣,宜州因曾為度宗皇帝的潛邸升為慶遠府,府治宜山縣。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慶遠安撫司,司治宜山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南丹州改稱南丹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慶遠安撫司為慶遠路總管府,府治宜山縣。大德元年(1297年)九月,取消慶遠路和南丹安撫司,置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司治宜山縣。初隸湖廣行中書省。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改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為慶遠府,府治宜山縣;洪武二年正月,改慶遠府為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司治宜山縣;洪武三年三月,復改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為慶遠府,府治宜山縣。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朝,因襲明朝,置慶遠府,府治宜山縣。屬右江道,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今河池市的金城江區、宜州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部分、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的部分、鳳山縣的部分、都安瑤族自治縣的部分、南丹縣、天峨縣的部分均屬慶遠府轄地;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部分屬柳州府羅城縣地,天峨縣的部分屬泗城府凌雲縣地,巴馬瑤族自治縣的部分屬思恩府和百色直隸廳轄地,鳳山縣的部分屬泗城府和百色直隸廳轄地,都安瑤族自治縣的部分和大化瑤族自治縣屬思恩府安定土巡檢司和都陽土巡檢司轄地。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置慶遠府,轄縣5,土州2,土分州1,土縣1。民國2年,廢府設道,道領縣,慶遠府被取消,原所轄縣劃歸柳江道(治所在馬平縣)。民國16年11月廢道,原道屬各縣直隸廣西省。民國19年4月,全省設12個民團區 ,置宜山民團區,區治宜山縣,轄8個縣。民國31年3月,廣西省政府決定將12個行政督察區合併為7個區,其中:原第四(柳州)行政督察區、第七(慶遠)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二區,區治柳江,轄19縣。民國37年,根據內政部頒佈的調整行政督察區原則,廣西省政府決定將第二區的部分縣撥出,另成立第十行政督察區,區治宜山縣,轄8個縣。民國38年6月,廣西省政府決定將第五(百色)行政督察區的東蘭縣、萬岡縣、鳳山縣、樂業縣及原第十行政督察區的天峨縣分出,另成立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區治鳳山。

解放後

廣西自治區劃分為2區9縣的5線城市,享有“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之稱

河池市

1950年1月1日成立慶遠專區,治宜山縣慶遠鎮,轄9個縣。2月改稱宜山專區,轄9個縣。

1952年8月,柳州專區撤消,所轄各縣,除鹿寨縣劃歸桂林專區外,其餘7縣併入宜山專區,宜山專區轄縣增至15個。

1952年12月,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宜山專區隸屬之。1956年3月,桂西壯族自治區改稱桂西壯族自治州,宜山專區改稱宜山地區,隸屬自治州。

1957年12月,桂西壯族自治州撤銷,宜山地區複稱宜山專區,直隸廣西省。

1958年7月,宜山專區改稱柳州專區,機關駐地從宜山縣慶遠鎮遷至柳州市。

1965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設立河池專區,治所在河池縣金城江鎮(今金城江區金城江鎮),轄10個縣。 1971年9月,河池專區改稱河池地區,轄縣不變。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池地區,設立地級河池市,於同年11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轄11個縣(市、區)。[1]

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12月,河池市轄金城江區、南丹、天峨、東蘭、鳳山、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區9縣,代管1縣級市宜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