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去中心化組織的形態分析

伴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以及市場環境的瞬息萬變,公司組織形式也從中心化向扁平化發展。當下,區塊鏈技術驅動傳統組織結構進一步變革,我們將有可能真正實現去中心化組織的有效運轉。

區塊鏈技術構建出沒有中心的組織體系,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組織或自組織。說起去中心化組織,大多數人會將其與中心化組織對立,認為這就是無政府主義或自由主義者的鬧劇,說說而已。

其實不然,去中心化與中心化並不是對立關係,而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辯證統一關係。如之前文中所論述,絕對的去中心化和絕對自由不可能實現一樣,去中心化與中心化將會達成一種有效平衡。

區塊鏈去中心化組織的形態分析

去中心化組織的誕生背景

我們知道,組織因協作而存在。公司化組織的出現,也僅是近300年裡的事。得益於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及自由交易發展,公司通過分工協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將生產效率大幅提高。互聯網的出現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分工協作,使人們的思想理念、生活及工作方式都發生深刻改變。

這裡,對於公司這種中心化組織的弊端不再贅述,即使扁平化組織也只是效率上不同程度的緩解而已。而互聯網本身的點對點架構,實現了信息自由傳播和網絡自由平等交流,這是去中心化的偉大實踐。如今,網絡已不再是烏托邦,由於交易環境不透明以及交易雙方不平等造成交易成本的居高不下,因為信息氾濫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矛盾難以調和。

對於互聯網的現狀,有人認為需要進行修補。谷歌前戰略官說:“經過 40 年的發展,互聯網開始腐化,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有我們。注意力經濟的活力正結構性的危害人類的意志。” 甚至網絡的發明人 Berners-Lee 也寫博客表明自己的憂慮,“以廣告為基礎的社交媒體和搜索引擎創造了一種環境,讓人震驚或者專門為吸引偏見所發佈的虛假信息,像野火一樣在網絡上肆意傳播。”

這種現狀終將被區塊鏈改變,這種重構信任的技術,用密碼學方法保護個人隱私數據,用共識算法賦予個人數據權益價值,用分佈式網絡將價值無礙流轉。區塊鏈技術不僅修補了互聯網缺陷,而且將互聯網推到進化的奇點。這將打破日趨壯大的中心化網絡巨頭壟斷,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去中心化網絡組織。相伴而來,公司化組織也將被打散,去中心化組織將會普遍存在。

區塊鏈去中心化組織的形態分析

去中心化組織的形態分析

關於區塊鏈的技術特點與深層意義,我會再作分析。我們先從形態學來分析這種去中心化組織的典型特徵。一般來說,形態學是生物學的分支,是為了描述生物的形態和研究其規律性的一門學科。那麼,去中心化組織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形態?

簡單說來,我們身體的各部分組織就是去中心化的組織,這些組織統攝在中心化的神經網絡組織中。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是去中心化的結構,一直細分到又呈中心化結構的原子細胞。身體的每一個功能自主運行,細胞與細胞之間互不干擾,所有細胞按照其接收的環境信號自主處理。這一切保證了有機體的有序運作。

有研究者在動物群體中找答案,將其類比為蜂群組織。蜂群沒有中央管理,蜂群的運行不需要蜂王控制或發佈命令,每隻蜜蜂只對身邊的環境狀況做出反應。通過間接協調,最終在集體層面達成一致行動。《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一書稱其為蜂群效應:每隻蜜蜂對群體要前往的方向沒有把握,蜂群中也沒有發號施令的蜜蜂。通過蜜蜂相鄰個體間的溝通和小範圍協作,整個蜂群能夠統一行動,找準方向。

在我看來,區塊鏈造就的去中心化組織更像是蟻群組織。蟻群沒有中心化的管理機制,卻有一套高效、實用、堪稱完美的管理模式。蟻群遵循大自然的選擇,在螞蟻間的每一次協作中,每隻螞蟻都會主動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終達成一個共同的結果。

自組織中的這種協作形式稱為自響應協作,即是一種去中心化的,以自響應為基礎,以信用為依託,藉助互聯網支持而實現的開放性自由協作模式。這種只有目標沒有管理、只有協作沒有中心控制的協作形式,正是一種能夠充分激發個體潛能、調動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協作形式,將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釋放。

區塊鏈去中心化組織的形態分析

綜合說來,當我們考慮一些傳統問題時,引入一些新的方法,或可以從互補方向為問題提供啟示。當中心化集權式組織出現問題和難以克服的弊端時,考慮採用一種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作為補充完善,不失為一種途徑。區塊鏈經濟帶來的協作形式及組織存在形態,將是通過自組織的自響應協作形式,有效解決補充市場和政府的問題與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