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成朝利


一个人是人是鬼是神是仙看其出生的神迹就知道了,济公他妈生他的时候,据说梦到了阳光飞入口中,“梦吞日光而生

”然后就生下了俗家名字叫李修缘的济公。


历史上还有一个人的出生和太阳有关,这人就是北齐齐后主高纬,高纬他妈胡太后说,高纬出生时自己也梦见太阳了,不过她梦见太阳钻进她的裙子里,然后就有了高纬,这太阳也挺流氓的。

济公这人在历史上算是著名的和尚之一,原因之一是由于清朝的郭小亭坑余生话本小说《济公传》对济公的神话。


不知道坑余生是否预测到了后世有个姓郭的说《济公传》,专注挖坑,管挖不管埋,人称“坑王”所以他起了这个笔名写《济公传》告诫后人,听济公传坑,余,生啊。


神话中的济公是如来的徒弟,十八罗汉之一的降龙罗汉降世临凡。


济公传的故事正传续传再续直到八续,卷帙浩繁,浙江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套济公的小说,前后四十集,共1755回,古人爱续写济公的故事,原因也是由于济公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老百姓喜欢听,写书的也就喜欢编。


在这些济公的故事中,有济公降妖除魔的,像八魔炼济颠等精彩情节,有公案小说,济公活佛体察民间疾苦,四处惩恶扬善,游本昌老爷子有一套很好看的电视剧《济公游记》讲的都是这种市井故事,很耐人咀嚼回味。

济公被民间喜欢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接地气,济公喝酒吃肉经常穿的破破烂烂的在市经民间。


《灵隐寺志》中写济公“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好在他的老师很了不起,是有名的瞎堂慧远禅师,当有人向慧远报告济公的吃酒吃肉整天疯疯癫癫时,慧远说: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


慧远和济公修的都是南派禅宗佛教禅宗五家七宗的杨岐宗,禅宗讲究顿悟,大约济公的吃酒肉,疯疯癫癫的行径,也是顿悟后的一种表现吧。


不过他也告诫世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这就像学霸。


我们看到有些学霸整天吊儿郎当,也不学习但是考试时总是名列前茅。很多人学习学霸人前的吊儿郎当,结果成了学渣,不知道学霸在人后也是好好学习的。


济公这首诗的意思是学霸的世界你们不懂,还是好好学习,争取别成为学渣吧。

济公人前疯癫只是他的表象,他的另一面是学识学识渊博,慈悲救世。


据说有一年净慈寺遭遇火灾,济公到浙江桐庐一带去募化,新修净慈,使净慈寺得以恢复旧观,济公的一生都是在世间行走的,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世人,度化世人,所以他才会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力。


世上疯和尚很多,但是只有济公留下大名,不是没有原因的。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一哼起这首广为人知的《济公》连续剧主题歌,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那个鞋破帽破、疯疯癫癫的济公活佛。

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济公这个人吗?

济公真有其人,他俗姓李,名修缘,法号道济,南宋 (1148—1209) 人,浙江省天台县城北永宁村石墙头人。

将门出身,世代仕宦

其实济公不但是高干子弟,而且还是皇亲国戚,比我们现在的富二代牛逼多了。

济公的祖上李崇矩,生活在后周-北宋年代,跟赵匡胤本是同殿为臣,后来拥护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枢密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

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匡义的女儿、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赵恒的妹妹万寿公主嫁给李崇矩的孙子李遵勖。

李遵勖进士及第,历官左龙武将军、驸马都尉,澄州刺史,均州、宏州、康州团练使。

泽州防御使,宣州观察使等,是济公的高祖,育有三子,济公的父亲李茂春是李遵勖的玄孙,济公是李遵勖的五世孙。

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除非突出的贡献,一般功名上是很难超过祖上,李遵勖后代官越做越。

到了济公父亲李茂春,做了从四品——厨房膳站,用现代打个比方,你问他在哪里供职。

他说是在中南海,干什么的,为国家领导人搞后勤服务的,是一个闲职,没有实权。

这个时候已经是南宋了,缘于吏治腐败,李茂春干脆弃官经商,归隐天台山。

出生奇异,与佛结缘

传说,济公是降龙罗汉转世,他的出生,已经作为一个神奇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济公父亲李茂春乐善好施,信奉佛教,但年过四十还膝下无子,于是带着夫人王氏到天台国清寺拜佛求子。

他们在十八罗汉堂,拜到降龙罗汉时,夫人看到罗汉愣住没有跪拜,李茂春责怪夫人怠慢了罗汉。

但是陪同礼佛的国清寺方丈却说“夫人与罗汉结缘,恭喜员外要喜得贵子。”

回来不久李夫人真的怀孕了,1148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李夫人肚子痛,但是孩子始终不落地。

李茂春想着求子时,也许夫人怠慢了罗汉,于是又往国清寺,想给降龙罗汉赔罪。

就在他要跪下的那一刹那,罗汉像突然倒下,李茂春吓得面如土色,但是主持又说了:

“罗汉已经先走了,施主也赶紧回家吧!”李茂春将信将疑往家里跑,刚到门口,就听到婴儿洪亮的哭声。

孩子生下来后一直啼哭不止,家里人想了很多的办法,都没效果,又往国清寺请方丈。

看到方丈,孩子的哭声变小,但是仍然啼哭不止,主持就在孩子的头顶顺着摸了三圈、逆着摸了三圈,一边摸一边说:

“不要哭,不要闹,你的来历我知道,见我静中没烦恼,你来动中活虎跳,既来之,则安之。”

孩子破涕为笑,李茂春认为孩子跟国清寺非常有缘,所以请求方丈赐名,叫李修缘,李修缘,寓意与佛有缘。

济公文化,影响悠远

济公少年时在天台赤城山瑞霞洞读书,从小受到释教和道教的熏染。

他在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但是没有剃度,后来父母双双得病去世,在灵隐寺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

济公的诞生并非偶然,是佛宗道源底蕴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释于一体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朴刚健的民情民风融汇一起。

才孕育了济公“活佛”,产生了不朽的济公文化。

六朝以来,浙江南部的天台山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佛教圣地,晋代《西域记》把天台石梁方广寺称为五百罗汉显化之地;

唐代被称为三贤的寒山、拾得和丰干,就以疯癫著称,因此,天台在历史上就流传着许多罗汉、颠僧的传说。

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

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

济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济公的大知大觉和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迹使其逐渐被人们神化为“活佛”。

人们喜爱济公,其实是敬佩他那种“无我”“看破一切”的境界,少受名利枷锁的羁绊,得到真自在、真自由的人生感悟。


有书共读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哪里不平哪有我,这句歌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当然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是对这个没有印象,游本昌演的济公可谓是深入人心,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活佛济公。

济公的故事至今已经流传了快千年之久,那么这个到底是人们虚构出来的,还是确实有这样一个人呢?济公其实在现实中是存在的,南宋有关佛学的文献《湖隐方圆叟舍利铭》 中的确是提到了济公这个人,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时期的僧人。

李修缘这个名字是国清寺主持取的,因为这个原因他和佛门有了不解之缘,后来出家灵隐寺,济公平时的所作所为和影视剧中还真的有点像,他经常是疯疯癫癫的,穿着破袈裟走街串巷,因为他会医术,经常看到哪家的人病了,就去免费给人治病,而且济公的文学造诣颇高,他和正常和尚有很大的区别。

正常和尚整日吃斋念佛,济公却不同,他每天走街串巷,而且高兴了还真的是喝酒吃肉,他不仅喜欢为人治病,而且经常打抱不平。百姓嘴里叫他疯癫和尚,可是实际上心里很尊敬他。因为他干的事情都是为了百姓好,人们都说他是罗汉转世。至于电视剧里那些神仙的手段,真实历史中的济公当然是没有了,他是人不是神。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有一派历史学家认为,济公的原型是南北朝的宝志和尚,此人的经历也和济公的差不多。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历史上是真的有济公这个人的原型的,人们很敬爱他,所以将其神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济公(1130-1209)出生于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后来做了书记僧。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笑帮


济公的文学形象,也是有所本的。据记载,济公平时喜欢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而且污秽不堪。同时,他疯疯癫癫,喝酒吃肉,确实是一个疯和尚。

但同时,这个和尚心地善良,学问也很好。他还懂得中医的医药,平日里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历史上的济公,当然没有传说中翻山倒海,千变万化的神奇法术。他济世救人,凭借的是医术、口才、学问和侠义之心。济公的佛学和文学根子有多深呢?他被禅宗列为第五十祖,杨岐派的第六祖。他编撰有《镌峰语录》的著作10卷,还写了很多诗词,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中国还算是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所以一个特立独行的济公和尚,因为他的才学,受到了很多权贵和文人的赞许,经常邀请他去做客。而济公保持洁身自好,并不轻易投入权门。

一个人既是和尚,又有学问,这本身就足以带来一定社会地位。同时他穿着这么破衣破鞋,其实恰好表达出一种“坦荡荡无牵无挂”的气魄,更别说还有众多有钱有势的粉丝。于是面对一些欺男霸女的权贵,他也敢于直接对顶。而对白行中的一些争议,济公会出来调解。这么一来,济公行侠仗义,就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而民间文艺作者们,要他们去理解复杂的关系比较困难。他们就把这个疯疯癫癫的济公,写成了法力无边的活神仙。于是《济公全传》里的神奇故事逐渐流传开来。


巴山夜雨涮锅


历史上的宋代确实曾有一位法号称为道济的和尚,就是我们所说的济公。

据《灵隐寺志》记载,济公确有其人,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享年61岁。\n\n他原名李心远,法名道济,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子。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

道济的师父,是当时灵隐住持瞎堂慧远禅师。名师出高徒,道济打下了很深的佛学根底,为人也慷慨好义,扶危济困。\n\n但他性格狂放不羁,常不遵守寺门戒规,为此多受责备。有人说到瞎堂慧远禅师那里,禅师则答,“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

道济喜好云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文才也极好,写的诗潇洒豪放,如一首《饮酒诗》: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衣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慧远禅师圆寂后,道济于1201年到了净慈寺,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五月十六日,道济于虎跑寺辞世,临终前写有一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现在,虎跑公园内有济公殿和济颠塔院。\n\n清朝中叶,《济公传》成书,小说里把济公描写成济世救人、神通广大,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济公》上演,游本昌演的济公形象走入了千家万户。

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逻辑文史游


济公是南宋的高僧,他有一个很雅致的别号,名叫月引流光,历史中的济公或许没有电视剧中那么神通广大、手段非凡,但是在性格上,电视剧中的济公和历史中的济公其实是差不多的,他们是一样疯癫、一样的怪张、一样地无视清规戒律、一样地扶贫弃富。


济公出身官宦世家,姓李名修缘,是浙江台州人,他的祖上有人当过北宋的驸马、在其余各代的时候,也有不少出仕为官的。

到了他父亲这一代的时候,虽然并没有踏入官场,但是凭借着祖祖辈辈的积累,他们家却成为了当地的名门豪族、在当地是非常响当当的。

济公似是而非的疯癫

济公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是附近非常有名的神童,最后他更是拜入了南宋赫赫有名的高僧慧远禅师门下,成为了这名曾经受过南宋皇帝赞扬的高僧弟子,在这名高僧的门下,济公学到了非常高深的佛法、悟到了非同寻常的禅机。


以济公小时候的聪慧、在佛学上的高深造诣以及他做的种种一切事情,他的脑子无论如何都是说不上疯的,他的疯癫都是他装给世人看的,应该是他修行方式的一种。

可能他觉得用这种疯癫的方式可以更贴切人间的世态炎凉、更能看清楚这世间的本质,看到这世界上一切用寻常目光看不到的佛缘。

所以他就披上了疯癫的外衣,让自己变得更像是一个疯子,说着胡话、做着疯事,不像是一个正常人。

在这种状态下的济公不受任何清规戒律影响的,他不需要像其他和尚一样每天念叨着经文、每天陪伴在青灯古佛下,他所做的事情,在我看来是一种更高深、更贴切佛法的修行。

济公异于常人的修行方式

释迦摩尼在创造佛教之前,他曾经游历了古印度疾苦的民间、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到了各种苦难,在经历各种人世间的磨难后,他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佛,体会到了佛的含义,并创造出了影响小半个世界的佛教。

济公所做的事情和释迦摩尼是差不多的,佛游历了世间,他也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疯子的姿态游走了人世间,披着长发、穿着破烂的袈裟,手中拿着香味扑鼻的肉、喝着令人陶醉的酒,过得是真正的大自在。

如果从外表上来看,他无论如何都跟僧人身份谈不上半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中,可能存在的,是远超当时所有人对佛的认知。

印度的原生佛教从来都没有禁止过僧人吃肉,所以济公所做的事情实际上是并没有错的,即便他做的事情违背了佛门礼法的本意,他也从来没有在乎过。

因为规矩是以前的人定下来的,连规矩都打不破,连人的本性都无法去遵从、连人世间的浮华都没去感受过,最后又怎么能看破红尘、坚守本性、立地成佛呢?

他有一句诗非常出名: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身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济公在佛学历史中的成就以及在民间百姓们心中的地位

对于济公修行中的各种怪异行为,很多普通僧人对其诟病有加,而在他那位高僧师傅的眼里,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佛门之广大,还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只要他心里有佛,那一切都将不是问题。

在济公游历人世的时候,他有一门技术让很多百姓们对他感恩戴德、赞扬有加,他掌握着非常高深的医术,常常在游走人世时给贫苦的百姓们看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并不是无欲无求的,他可能会跟百姓要一些酒、要一些肉,他从不会去拒绝这些东西,甚至他还会小偷小摸地去抓别人养的鸡鸭烤来吃,由此和他的作为有了很大的反差,再加上他的胡言胡语,因此才会有人称他为济癫。

在济公心灵修行结束后,最后因为他佛学的高深、对佛法的勘破,他被佛门尊为了禅宗第五十世祖、禅宗七宗之一的杨岐宗第六祖,可见他佛学的高深。

除了在佛学上的造诣、成就之外,在济公圆寂后,他的各种事迹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从南宋时期开始,浙江的民间就出现了各种关于济公惩恶扬善、救治贫苦百姓的故事流传,经过数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的时候,因为各种章回小说的盛行,所以济公开始脱离出了简单的民间故事,被人编成了各种章回小说,盛行于了全国各地。

然后一直到了现代,经过明朝章回小说的改编,这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活佛济公。


所以说在历史中济公是确有其人的,历史中的济公出身大户人家、拜入佛门之前非常正常、还是有名的神童,拜入佛门后他的形事变得乖张起来、成为了南宋高僧的弟子,在经过多年的尘世修行后,成为了整个佛门历史上都有名的高僧,因为他的为人处事,所以他在民间也有很多的粉丝存在。


孤客生


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南宋时代临济宗的一名僧人,法名叫做“道济”,由于行事癫狂,所以又有“济颠”的诨名。关于其原名有三种说法:“李修远”“李修缘”“李心远”,这三个名字彼此相近,只有一个字音的变化,无疑都是从同一个名字分化而来的,至于哪一个名字才是他的真正本名,至今尚未辨明。

最早记载济公的事迹的文献是,南宋释居简禅师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简称《舍利铭》):

叟,天台临海李都尉文和远孙,受辞于灵隐佛海禅师,狂而疎,介而洁,着语不刊削,要未尽合准绳,往往超诣,有晋宋名缁逸韵。信脚半天下,落魄四十年。天台、雁宕、康庐、潜皖,题墨尤隽永。暑寒无完衣,予之,寻付酒家保。

这里的“文和”是“和文”所误,指的是北宋太宗驸马都尉李遵勖,谥和文。济公是他的远亲,其祖上出自陇西世代为仕宦,到了济公的祖辈随着宋室南迁到达浙东天台赤城山麓永宁村(位于今天的浙江)。同时李氏一族好几代皆信仰佛教,以李遵勖为例,他是临济宗居士,曾编订《天圣广灯录》一书,他的名字也常见于禅门笔记《湘山野录》《罗湖野录》当中。由此可见,济公与禅门结缘绝对不是偶然,肯定受到了其家学的影响。或许后来济公受到佛门容忍多少也是受了祖上的庇荫吧。

根据《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济公死于嘉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09年,生年不祥。他最初在国清寺出家,后来到了杭州的灵隐寺,随后又到了净慈寺。

济公的性格洒脱,不受清规戒律的束缚,喝酒吃肉,混迹于市井当中,喜欢和孩童、动物嬉戏。而且身上的财物全部拿去换了酒钱,所以弄得衣衫褴褛。

《舍利铭》记载济公曾为老病僧人看病抓药,但达官贵人找济公看病,济公却不予理会。后世济公的神话传说当中也经常出现济公给人看病的情节,看来是有一定依据的。

行事如此癫狂异常,又有点行侠仗义的风范,这样的人最容易变成街头巷尾热议的人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许多似虚似实的传说。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济公为主人公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表面上叫“语录”,实际上是话本,就是民间艺人用来讲故事的底本。到了明清时代市井文学兴盛,又出现了《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济公传》《济公活佛传》等一大堆关于济公的文学作品,而且此时济公业已受到神化,脱离了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成为了游戏人间、惩奸除恶的活佛。


妖怪博士潘神


  《天台山方外志》亦说:济颠禅师,天台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年甫十八二亲继丧,投灵隐寺出家。(《天台山方外志》卷五)

据宋《北磵禅师论文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载: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薰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广为人所传扬。

印光大师说: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 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 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 绝不显神通。若显神通,便不能在世间住。唯现作颠狂者,显则无妨,非曰修行人皆宜饮酒食肉也。 世间善人,尚不饮酒食肉,况为佛弟子, 要教化众生,而自己尚不依教奉行。则不但不能令人生信,反令人退失信心, 故饮酒食肉不可学。

彼吃了死的,会吐出活的。你吃了死的, 尚不能吐出原样的肉,何可学彼吃肉。 彼喝了酒,能替佛装金。能将无数大木,从井里运来,汝喝了酒, 把井水也运不出来,何可学他。

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很多,在现代也有,比如,在二十多年以前,九华山就有一位肉身菩萨,他能治疗民间的很多怪病,把人治好了,他要什么报酬呢!?只要一斤肉。再比如说解放以前,镇江金山就有一位人称金山活佛的修行人,其故事颇似济公活佛。

近年来,安徽九华山也有一位高人,其状也有的似济公活佛,尊名为:宏成法师。

这种形态的出家人,在当时,一般都会为正统的出家人所讥厌,他们的这些行为普通的出家人无法模仿,或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警示。

在古今往来的修道人当中,获得神通变化的人,谁也数不清,但是佛法一直主要以智慧显现于世界,基本上是禁止



用神通的,正确的,有智慧来运用神通才能清净安全,这样就避免应用神通来迷惑众生引起众生的迷信。中国的宗教他一直主张道在平常之中,所以:运水与搬柴,神通及妙用。这个时代无须运水,亦无须搬柴,但也可以搬无穷无尽的柴及水,只是方法与形态已经变化了。



圆明抱拙


历史上真有其人。

济公(1148年-1209年),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人,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 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 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济公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给人们的印象是: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似乎完全不受佛教戒规的约束,使老百姓觉得他更亲切、更具有人情味。《济公传》中有一首四言诗,就说明了这点。

佛祖留下诗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