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打破製造業成本詛咒 佛山能否建成中國製造品質高地?

周其仁:打破製造業成本詛咒 佛山能否建成中國製造品質高地?


《財經》記者王延春/文 張燕冬/編輯

佛山製造要打造品質“護城河”。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在 “品質革命·創新力量——2018佛山企業大會”上提出。他說,佛山要建成中國製造的品質高地,使製造業的整體標準、品質和品牌提高,這是佛山製造品質的“護城河”,是佛山和其他城市區別競爭的獨特“壁壘”。“什麼是大家心目中的高地?就像順德美食甲天下,提起順德,人們都知道吃在順德;佛山製造也要通過品質革命,實現‘佛山造’的獨特優勢。”

由佛山市政府指導,佛山市工商聯(總商會)主辦,南方日報社承辦的2018佛山企業大會9月5日在佛山舉行。佛山市政府發起的製造業品質革命在企業界持續發酵。此次大會上,佛山市工商聯向企業家發起佛山製造質量提升倡議,倡議提出,佛山企業要抱團建立中國製造的“佛山標準”。

當前,佛山正在推進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示範城市。佛山正在實施以質取勝、技術標準、品牌帶動三大戰略,將佛山製造打造成中國製造的最高品質。一場“品質革命”正在佛山燎原,這引起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的注意。今年7月-8月,周其仁組建調研團隊開赴佛山,深入34家企業,對話近百人,連續走訪30天。他希望以佛山為樣本,挖掘中國製造品質革命的鮮活案例和地方經驗,洞察中國製造轉型中的新趨勢。

周其仁表示,從全國比較優勢看,佛山的創新可能不是發明創造,而是把東西造得更好,將來形成一種聲音,好東西要到佛山來造,好東西是佛山造。佛山正在進行的這場品質革命意味深遠。

“三明治”格局下打破成本詛咒

世界製造目前呈現出“三明治”形態。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逐漸失去,但像G7國家那樣的製造業獨特優勢和創新能力還沒有學到,此刻,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成本優勢日漸突顯。因此,中國製造夾在中間。怎麼辦?德國庫卡(KUKA)老總到中國時問:中國有什麼?中國有雄心壯志。

周其仁說,“我們只有雄心壯志嗎?”佛山要做成中國製造的品質高地,除了雄心壯志,還有沒有更多可以落地的東西,把品質高地從理想變成現實?

周其仁之問,引發佛山企業家的思考。廣東美塗士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偉建感嘆說:“佛山製造若不搞品質革命,人家就要革我們的命。”

隨著中國40年經濟快速增長,製造成本一直攀升,但是中國製造目前擁有獨到性的東西還不多。周其仁說:我們今天夾在中間怎麼辦?夾在中間不能坐以待斃,中國遠遠沒有進入到“舒適區”,我們還要長期艱苦奮鬥,因為夾在中間需要突圍。

周其仁指出,對付“三明治”局面,必須進行改革突圍、創新突圍,品質突圍。通過品質革命打破“成本的詛咒”。按經濟學常規講,所謂成本控制就是當成本線往下走的時候,你能比對手降得快一點;如果成本線掉頭向上,你能比對手上得慢一點。但是,還有一個辦法——移動成本線。跳出原來的成本線“詛咒”,同樣的員工、土地與廠房,不斷創新新東西。將成本曲線不斷往下推,最終連成一個長期的、向下的、收縮的成本線。

“品質革命”先要革“觀念”的命

“品質革命先從觀念發生。”周其仁表示。

被稱為“零缺陷之父”的 管理思想家菲利浦·克勞士比(Crosbyism)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零缺陷”思想,並在美國推行零缺陷運動。學醫出身的他在一家工廠當質量檢測員時,引入醫學中最重要的概念——預防。他發現,質檢員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於“死後驗屍”,只有加強預防,才能夠避免病人得病。這應了中國一句老話,“上醫治未病”,有了病再治是下醫。

周其仁表示,他理解的克勞士比的《質量免費》一書主要提出兩條:第一條,要定義清楚什麼叫質量。質量不是高檔、不是奢華、不是時髦、質量就是符合要求。把要求定義出來,然後鍛煉出一個預防能力,從設計、流程、產品、技術工藝到產品都符合要求,這就是免費質量,質量不僅是免費的,它還是一棵貨真價實的搖錢樹。只有做到“零缺陷”才能體會到質量的免費。

第二條,要對“要求”下功夫。首先要守住下線,起碼達到國家標準下線。並給產品制定更高的國際標準上線。質量是從製造商角度去看,品質則是讓用戶能夠感受。“做得再好用戶沒有感受,頂多叫質量。 ‘品’字三個口,客戶之口、用戶之口、公眾之口,我們的產品能否經得起吐槽?”

周其仁提出,今年中國國民經濟內外壓力疊加,需要企業家攻克時艱,攻克時艱首先一個辦法就是降低成本。如果有正確的質量意識指導,採取恰當措施,就可以把經營的成本降下來,換取較高的收益。

周其仁教授介紹了調研的企業案例之一——海天調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天”)將祖輩傳承的工藝通過技術創新保證了醬油的”茅臺”品質。借力自動化、標準化與信息化把老師傅“舌頭”變成數據,機器手按“菜單式”生產出的醬油,經過494個質量檢測關。“一粒黃豆怎麼做成醬油,幾千年的歷史,祖輩在豆子釀造的過程當中全憑一代一代師傅的舌頭嘗一嘗,行或不行。海天真正厲害之處不是用機器做大規模,而是把傳統靠人把控質量的東西通過494道工序來控制質量。”

周其仁調研中對美的先做“減法”再做“加法”的管理理念深有感觸。他說,“公司將64品類減到32個,減掉一半,剩下的據說還要再減。這個非常不容易,為什麼說品質和革命有關?這牽涉到公司內部的組織、地位、地盤,但是你要不減,又怎麼聚焦起來做精品、做好東西?要聚焦,一定先做減法。所以,我們最欣賞的就是美的將遍佈全國7000畝地退掉,拿回錢來做研發,研發的口子收窄,打造最有比較優勢的競爭產品。” 因此,從2011年的戰略變革開始,美的通過“先做減法,後做加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瘦身”,聚焦資源實施“精品工程”。據瞭解,美的管理要求,不能滿足精品標準的產品要立即停產整改,不是精品的不可上市。

周其仁建議佛山企業學習美的的“打法”,善用減法,敢用減法,在頭腦裡先革命,“少就是多,少就是好,少而精”。

中國市場大,容易重量輕質

製造業的品質提升其實喊了多年,為什麼品質始終是一個國民經濟的大問題?周其仁問。

他分析背後有深層次原因:第一,貧困不利於品質。長期的貧窮養成“窮對付”的習慣,什麼東西差不多就行了。首先消費者就差不多、不講究,其次差不多的習慣保留在供給側,製造企業的操作習慣來自貧窮時代。目前中國消費需求升級了,對過去曾滿意的產品變得挑剔,要求更高品質。但是供給側滯後,供給側的產品質量標準落後於需求側的變化。

第二,中國悠久的文明絕大部分時間是農業文明。進入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傳統社會遇到危機,所謂“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國家無暇顧及生產、消費這些基本的經濟問題。因此,中國的農產品有很多精品、貢品,但是工業品缺乏精品。中國製造業領域的精品沒有深厚的傳統,這是一個大問題。

第三,中國市場非常大,這是全球羨慕的一個條件。但是很不幸,市場大則容易“重量輕質”。2008年為什麼爆發三聚氰氨事件?因為中國市場太大,訂單猶如雪片飛來,響應不響應?你不響應對手響應,中國公司始終把規模、利潤以及市場佔有率放到第一位。大市場有一種稀釋品質的虹吸能力,品質跟不上,很多好公司都被大市場最後稀釋成壞公司。通過對蒙牛案例的調查,周其仁總結:孫悟空一根汗毛拔下來一吹,一千個一模一樣。而中國企業,做一個沒問題,做十個沒問題, 然而做14億的大市場,能否對供給、組織、品控的要求控制得住?這也正是進行品質革命的關鍵。

周其仁通過國際比較和大量案例分析發現:全世界精品為什麼出自於小國家?因為小市場逼著企業做精品,否則消費者不買賬。只有在小地方站住腳了,然後慢慢往外打,才打出全球好牌子。瑞士、丹麥、日本等國家都是這樣。因此,這些國家的共同經驗就是——先在小市場站住腳,做出好產品,然後標準不降低,把這個標準打到全球去。“品質革命不是我們想要不想要的問題,形勢逼人,中國製造眼前的路就是要義無反顧地把品質提升起來。”

佛山要成為中國“品質高地”

從東方麥田找準消費痛點,創新一體封口機,到格蘭仕從設計源頭追求“傻瓜式”操作,以“傻”博精;從嘉騰機器人從幾千個問題中練就品質提升功夫,到雪萊特通過一套從零部件到成品的全流程質量管控體系,消滅“差不多”思想;從堅美鋁型材在國內300米以上標誌性建築中每三座中有一座選擇堅美,到純米公司生產的電飯鍋賣到日本勝出日本鍋的故事,從蒙娜麗莎以追求產品獨到性,遠離殺價競爭,讓價不讓質;到聯邦傢俬不追求時髦,但追求耐看、耐用、耐得起時間蹂躪的設計理念。。。。。周其仁教授總結了他調研的佛山幾十家企業提升品質的不同“戰法”。他表示,佛山依託雄厚的產業集群,以及民營企業的創新基因,完全可以打造成中國製造品質的高地,成為中國製造轉型的標杆。

周其仁建議, 佛山製造,當以品質為生命,堅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佛山製造打造成中國製造最高品質。

據瞭解,佛山在全國首創制造業聯盟標準,科研單位,企業、政府部門合力,制定高於國家質量標準的“佛山標準”。截至2018年6月底,佛山已經制定了218項聯盟標準,加入聯盟的企業家共同執行。聯盟標準提出追求極致產品並對標國際,對標國際同行業最先進水平和最高標準,向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學習、靠近,形成自身的獨到優勢,獲得最高的品牌溢價。

對此,周其仁表示:佛山要通過建立行業質量標準體系,通過優秀企業抱團組成聯盟標準,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率先建立中國製造的“佛山標準”。“佛山好企業不少,但是好企業還是尖子,下一步要提高覆蓋率,一家好公司帶10家,10家再帶10家,幾年以後就會成片,從而在佛山建成一個品質高地,給全國製造業一個對標。做出好產品,標準不降低,並把“佛山標準”打到全球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