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內需之路

同一天,海關總署和財政部分別公佈了1-4月的進出口及稅收數據。4月的出口意外下降,但另一方面,進口意外增長,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同切面。而1-4月個稅同比下降30.9%,則意味著減稅效果明顯。

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發展不能受制於人,外向型經濟只能是一時的支點,內需才是根本。進出口數字的起伏,影響的只是短期,我們有的是政策工具,熨平其中的波動。

內需才是根本。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取決於內需在多大程度上被盤活和發掘。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投資導向型的經濟體,這一點與發達市場國家有所區別,後者對消費更為依賴。我們的投資,與政府主導的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密切相關,效率始終是一個問題,並且伴隨著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邊際遞減,因此消費為王的時代,呼之欲出。

中國要實現這樣的轉型,就要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啟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使得中國這樣體量的大經濟,將更多依靠內需來實現增長。而這個內需,將是創新和服務加持的內需,而非那個一味刺激的內需。

此前的一季度中國經濟超預期增長,既是財政貨幣政策發力的結果,也是減稅帶來的制度紅利使然。減稅帶給市場信心,中國經濟的韌性能夠駕馭外部世界的諸多不確定性,能夠走出徘徊多年的L型底部。

對於中國經濟,保持戰略定力和居安思“危”同樣重要。經濟學家周其仁提到,中國經濟需要突圍。他稱中國經濟未來這幾年,基本都處於一個突圍狀態。因為兩股力量困住了中國,一是全球格局正發生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正當其中;二是我們自己多年來的高速增長帶來的國內經濟的一些變化,也把我們圍住了。他認為,能不能完成這次突圍,關係到中國能不能晉升到現代化強國的行列,同時也對全球經濟走向產生一些外延式的影響。而突圍的唯一方向,就是不斷深入的改革,不斷擴大的開放。

中國經濟,向來就是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從來沒有一邊倒的穩增長,也沒有不管不顧的調結構。一季度經濟數據出來之後,政策重心從穩增長轉向調結構,後者解決的是長期增長問題。

市場經濟發展到最後,就是內需的較量,就是制度和法律體系的競爭。中國的市場經濟還有很多粗疏之處,營商環境可以提升的空間很大。我們應當努力去建設高標準的市場經濟,包括釐清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權力放進制度籠子;進一步減稅降費,減少尋租空間,減少行政干預;進一步打開市場和開放服務業,用行動證實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周其仁對中國經濟突圍充滿信心。他有一個觀察,“形勢差的時候我們的表現比較好,形勢越差,表現越好。”

北京商報評論員 韓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