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由來與秦朝在長沙設郡統治

長沙得名,歷來眾說紛紜,在古文獻中有名於星宿(長沙星)、名於萬里沙祠(即神祠)、名於沙鄉、名於沙洲(即橘子洲)等多種解釋。當代又有學者認為得名於稱古越語1,或為越人方國名2。因為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沙”分別是“祭壇”和“女神”的意思,“長沙”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俗語。

長沙之名出現的具體時間,已無法考證。前面已提到《逸周書·王會篇》中有“長沙鱉”的記載。《逸周書》又名《汲冢周書》,學者們或以為偽,或以為不偽,或以為“疑偽,不全偽”。如果該書所記荊楚以肉鮮味美的“長沙鱉”作為朝覲西周天子貢品之事不虛,則長沙一名的出現已有3000餘年歷史。東晉羅含在《湘中記》說,“長沙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後世耳”。所謂洪荒之世是指有人類聚居生活之始,當時長沙尚在越人的勢力範圍之內,正是處在這樣一個洪荒之世,“長沙之名始於洪荒之世”也許更符合歷史發展的實際情況。記述戰國曆史的國別體史學著作《戰國策·趙策》中有“長沙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之語,在司馬遷所著通史著作《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長沙,楚之粟也”之語,則長沙之名稱出現,顯然應早於這些記載,且在戰國時期已約定俗從了。

郡縣制度是中國古代的主要行政區劃制度。春秋時代已經出現了“郡”級行政單位,戰國時代的各諸侯國都設置了郡。長沙有正式的行政建制,可上溯至戰國時期。1986年,在湖北發掘包山2號大墓,時代約當戰國中期,其出土竹簡中有“長沙正”及“長沙公之軍”文字,長沙是楚國所設之縣當無疑義。戰國中晚期,楚人即在江南逐步設縣置郡,以郡統縣的格局逐漸形成,秦朝在楚地設立的郡縣大多由楚國的原郡縣承襲發展而來。1秦王瀛政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後,在全國統一的疆域之內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今長沙地區開始納入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域史冊之內。

長期以來,古文獻均稱秦朝在今長沙地區所設之郡名長沙郡,如東漢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第八下》雲“長沙國,秦郡”;南朝劉宋裴駰作《史記集解》,詳列秦朝所置三十六郡之名中有“長沙”;南朝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亦云“秦滅楚,立長沙郡”;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誌》雲“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清同治《長沙縣誌》雲:“秦王政二十六年(按:即公元前 221)置長沙郡,附廓湘縣”。秦設長沙郡似乎已成鐵定的事實。

但是,2000年湖南龍山裡耶出土的秦簡中,卻出現了洞庭郡之記載。裡耶秦簡 J1(16)5 簡正面的文字如下:

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禮謂縣嗇夫、卒史嘉、假卒史、屬尉,令曰:“傳送委輸必先悉行城旦舂、隸臣妾、居貲贖債。急事不可留,乃興徭。”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傳者多。1

上引材料中的內史、巴郡、南郡都是郡名,而洞庭、蒼梧與其他三郡並行排列,那麼秦代湖南地區有洞庭、蒼梧二郡的事實就沒有辦法無視。有學者據此研究後認為,洞庭郡當是沿用楚國舊郡之名,是秦以前楚國在今長沙地區所設,長沙郡極有可能是由長沙王吳芮設置。1筆者也認為長沙郡是由秦朝所設置的傳統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只是提到秦“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並未明列各郡之名,學者們後來的追記出現誤失是難免的;裡耶簡系秦朝時官方文書,其記載自然更具可靠性和權威性,否則無法作出解釋。有學者根據成書年代早於《史記》《漢書》的《戰國策·楚策一》中有“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東有夏州、海陽, 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之記載,結合裡耶秦簡中“遷陵以郵行洞庭”“洞庭郡守”,認為《戰國策》中的“洞庭”不僅是行政區劃, 而且是一個郡;《漢書》只是說秦朝在長沙設立了郡,並沒有說叫“長沙郡”,所以長沙郡在秦朝時叫洞庭郡,長沙郡是秦朝以後才從開始設置的黔中郡中劃分出來的。4更有學者認為,秦統一之後的大部分時間內,繼續沿用楚國洞庭、蒼梧兩郡對湖南地區進行管理與開發,至秦二世繼位(公元前209),改蒼梧郡為長沙郡以示“新政”,以鎮壓反秦力量。1已經精確到了具體的年份。

不管是長沙郡還是洞庭郡,當時的長沙已納入秦朝統一的疆域之區,並首次以中央王朝的一個行政區域的姿態進入統一的管轄之下是沒有疑問的。

秦代的長沙郡(本書按習慣仍稱長沙郡),以今長沙地區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嶺,東鄰鄱陽湖西岸和羅霄山脈,西接沅水流域。據明朝崇禎年間編《長沙府志》沿革所述,秦代長沙郡下設湘、羅、益陽、陰山、零陵、衡山、耒、桂陽等9縣。其範圍包括今岳陽、長沙、湘潭、株洲、益陽、衡陽、邵陽、婁底、郴州、零陵等10個地市,以及鄂南、贛西北和廣東的連縣、廣西的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於今天整個的湖南省。其中湘縣即今長沙、望城、寧鄉、瀏陽4縣(市)地,故城在今長沙市區之內,為長沙郡治所,是郡的最高軍政長官的駐節之處,也就是轄境廣闊的長沙郡的政治軍事中心。

秦朝命運短促,二世即亡,長沙受秦朝統治的時間不過15年,目前發掘的具有典型特徵的秦墓僅4座,其素面凸弦紋銅鏡、蒜頭壺以及秦半兩錢是秦的典型器物,但這遠遠不能滿足解讀秦代歷史的需要;又由於年代久遠,有關秦朝時長沙的文獻大多已湮沒無聞。今天我們只能根據秦朝統一的郡縣制度,為之描繪出一個粗略的輪廓。

秦代的長沙郡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其最高行政長官為郡守,並設有郡尉管軍事,監御史掌監察。郡下各縣,行政長官為縣令(萬戶以下的縣稱縣長),又設有縣尉掌軍事和治安,縣丞掌司法和稅務。縣以下設鄉、亭、裡等社會基層行政單位,有三老、亭長、里正等職,以稟承郡縣的命令實施對社會的統治。可見,秦代的長沙郡已有了一整套上承中央,下至縣,以至社會基層的層層相轄的軍政設施。在此後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長沙的地方行政系統就是在這一基礎上衍變和發展起來的。

長沙郡在政治、軍事上的地位也比戰國時期更為重要。它北有洞庭重湖,南有五嶺屏障,發源於嶺南的湘江流貫全境,連通南北,交會東西,為秦帝國南部疆域的重鎮名城。浩淼無涯的洞庭湖,阻隔關山,是長沙的北部門戶。“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巡行天下,曾親臨洞庭。前219年,他從南郡“渡江,至湘山祠”。湘山,即今岳陽君山,處於煙波浩蕩的洞庭湖中,山上蔥籠青翠,祭祠湘君的湘山祠臨湖而立。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渡湖登山,湖面大風驟起,波浪滔天,“幾不得渡”。便問隨行的博士:“湘君何神?”博士答: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葬於此。威震四海的秦始皇似乎還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窘境,勃然大怒,乃下令派刑徒3000人將湘山的樹木砍伐殆盡,然後返駕回都,未能繼續南行。

長沙郡南境,五嶺逶迤,形勢險峻。嶺南為越人聚居的南越,包括今廣東、廣西在內的遼闊地域。秦始皇晚年,發動征服南越的戰爭。長沙郡是其重要的軍事基地。當時,秦朝在郡內修築了通往越地的“新道”,作為秦軍的進兵與糧運之道。古籍記載,其時長沙郡的零陵縣和郴縣都修有“馳道”,至今猶有遺蹟可尋。據《淮南子·人間訓》記,屠睢統率的50萬人馬分為5軍,分戍5處,其中“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都是在長沙郡的零陵縣境內。這兩支軍隊很可能就是經長沙郡境,溯湘江而上,再由新道逾嶺而南的。征伐南越的秦軍曾“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秦始皇乃命監史祿在零陵縣境南端(今廣西興安縣境)湘江上游與灕江上游之間開鑿靈渠,大批人馬糧草由湘江船運,經靈渠,入灕水,源源不斷開入南越,為秦帝國的開疆闢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封建王朝,但由於秦統治者的濫用民力、殘暴無度,很快就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中灰飛煙滅。

1張超凡.長沙郡起源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16(1).

2彭雪開.長沙地名源流考[J].長沙大學學報2016(6.

1 長沙文物局﹒長沙重大考古發現(M)﹒長沙:嶽麓書社,2013:020﹒

1王煥林.裡耶秦簡釋地[J].社會科學戰線,2004(3)﹒

1張超凡.長沙郡起源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16(1).

4 陳蒲清.長沙是楚國“洞庭郡”的首府[J].長沙大學學報2016(5).

1 董遠成.楚秦漢間歷史地理概述[M].湖南博物館館刊.長沙:嶽麓書社,201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