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由来与秦朝在长沙设郡统治

长沙得名,历来众说纷纭,在古文献中有名于星宿(长沙星)、名于万里沙祠(即神祠)、名于沙乡、名于沙洲(即橘子洲)等多种解释。当代又有学者认为得名于称古越语1,或为越人方国名2。因为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在蛮越语中,“长”“沙”分别是“祭坛”和“女神”的意思,“长沙”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俗语。

长沙之名出现的具体时间,已无法考证。前面已提到《逸周书·王会篇》中有“长沙鳖”的记载。《逸周书》又名《汲冢周书》,学者们或以为伪,或以为不伪,或以为“疑伪,不全伪”。如果该书所记荆楚以肉鲜味美的“长沙鳖”作为朝觐西周天子贡品之事不虚,则长沙一名的出现已有3000余年历史。东晋罗含在《湘中记》说,“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所谓洪荒之世是指有人类聚居生活之始,当时长沙尚在越人的势力范围之内,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洪荒之世,“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也许更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记述战国历史的国别体史学著作《战国策·赵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之语,在司马迁所著通史著作《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之语,则长沙之名称出现,显然应早于这些记载,且在战国时期已约定俗从了。

郡县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主要行政区划制度。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了“郡”级行政单位,战国时代的各诸侯国都设置了郡。长沙有正式的行政建制,可上溯至战国时期。1986年,在湖北发掘包山2号大墓,时代约当战国中期,其出土竹简中有“长沙正”及“长沙公之军”文字,长沙是楚国所设之县当无疑义。战国中晚期,楚人即在江南逐步设县置郡,以郡统县的格局逐渐形成,秦朝在楚地设立的郡县大多由楚国的原郡县承袭发展而来。1秦王瀛政灭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后,在全国统一的疆域之内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今长沙地区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史册之内。

长期以来,古文献均称秦朝在今长沙地区所设之郡名长沙郡,如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第八下》云“长沙国,秦郡”;南朝刘宋裴骃作《史记集解》,详列秦朝所置三十六郡之名中有“长沙”;南朝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亦云“秦灭楚,立长沙郡”;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云“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清同治《长沙县志》云:“秦王政二十六年(按:即公元前 221)置长沙郡,附廓湘县”。秦设长沙郡似乎已成铁定的事实。

但是,2000年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中,却出现了洞庭郡之记载。里耶秦简 J1(16)5 简正面的文字如下:

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礼谓县啬夫、卒史嘉、假卒史、属尉,令曰:“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债。急事不可留,乃兴徭。”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南郡、苍梧,输甲兵,当传者多。1

上引材料中的内史、巴郡、南郡都是郡名,而洞庭、苍梧与其他三郡并行排列,那么秦代湖南地区有洞庭、苍梧二郡的事实就没有办法无视。有学者据此研究后认为,洞庭郡当是沿用楚国旧郡之名,是秦以前楚国在今长沙地区所设,长沙郡极有可能是由长沙王吴芮设置。1笔者也认为长沙郡是由秦朝所设置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只是提到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并未明列各郡之名,学者们后来的追记出现误失是难免的;里耶简系秦朝时官方文书,其记载自然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否则无法作出解释。有学者根据成书年代早于《史记》《汉书》的《战国策·楚策一》中有“楚地西有黔中、巫郡, 东有夏州、海阳, 南有洞庭、苍梧, 北有汾陉之塞、郇阳”之记载,结合里耶秦简中“迁陵以邮行洞庭”“洞庭郡守”,认为《战国策》中的“洞庭”不仅是行政区划, 而且是一个郡;《汉书》只是说秦朝在长沙设立了郡,并没有说叫“长沙郡”,所以长沙郡在秦朝时叫洞庭郡,长沙郡是秦朝以后才从开始设置的黔中郡中划分出来的。4更有学者认为,秦统一之后的大部分时间内,继续沿用楚国洞庭、苍梧两郡对湖南地区进行管理与开发,至秦二世继位(公元前209),改苍梧郡为长沙郡以示“新政”,以镇压反秦力量。1已经精确到了具体的年份。

不管是长沙郡还是洞庭郡,当时的长沙已纳入秦朝统一的疆域之区,并首次以中央王朝的一个行政区域的姿态进入统一的管辖之下是没有疑问的。

秦代的长沙郡(本书按习惯仍称长沙郡),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据明朝崇祯年间编《长沙府志》沿革所述,秦代长沙郡下设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耒、桂阳等9县。其范围包括今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邵阳、娄底、郴州、零陵等10个地市,以及鄂南、赣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天整个的湖南省。其中湘县即今长沙、望城、宁乡、浏阳4县(市)地,故城在今长沙市区之内,为长沙郡治所,是郡的最高军政长官的驻节之处,也就是辖境广阔的长沙郡的政治军事中心。

秦朝命运短促,二世即亡,长沙受秦朝统治的时间不过15年,目前发掘的具有典型特征的秦墓仅4座,其素面凸弦纹铜镜、蒜头壶以及秦半两钱是秦的典型器物,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解读秦代历史的需要;又由于年代久远,有关秦朝时长沙的文献大多已湮没无闻。今天我们只能根据秦朝统一的郡县制度,为之描绘出一个粗略的轮廓。

秦代的长沙郡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并设有郡尉管军事,监御史掌监察。郡下各县,行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又设有县尉掌军事和治安,县丞掌司法和税务。县以下设乡、亭、里等社会基层行政单位,有三老、亭长、里正等职,以禀承郡县的命令实施对社会的统治。可见,秦代的长沙郡已有了一整套上承中央,下至县,以至社会基层的层层相辖的军政设施。在此后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沙的地方行政系统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衍变和发展起来的。

长沙郡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也比战国时期更为重要。它北有洞庭重湖,南有五岭屏障,发源于岭南的湘江流贯全境,连通南北,交会东西,为秦帝国南部疆域的重镇名城。浩淼无涯的洞庭湖,阻隔关山,是长沙的北部门户。“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巡行天下,曾亲临洞庭。前219年,他从南郡“渡江,至湘山祠”。湘山,即今岳阳君山,处于烟波浩荡的洞庭湖中,山上葱笼青翠,祭祠湘君的湘山祠临湖而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渡湖登山,湖面大风骤起,波浪滔天,“几不得渡”。便问随行的博士:“湘君何神?”博士答: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葬于此。威震四海的秦始皇似乎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窘境,勃然大怒,乃下令派刑徒3000人将湘山的树木砍伐殆尽,然后返驾回都,未能继续南行。

长沙郡南境,五岭逶迤,形势险峻。岭南为越人聚居的南越,包括今广东、广西在内的辽阔地域。秦始皇晚年,发动征服南越的战争。长沙郡是其重要的军事基地。当时,秦朝在郡内修筑了通往越地的“新道”,作为秦军的进兵与粮运之道。古籍记载,其时长沙郡的零陵县和郴县都修有“驰道”,至今犹有遗迹可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屠睢统率的50万人马分为5军,分戍5处,其中“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都是在长沙郡的零陵县境内。这两支军队很可能就是经长沙郡境,溯湘江而上,再由新道逾岭而南的。征伐南越的秦军曾“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秦始皇乃命监史禄在零陵县境南端(今广西兴安县境)湘江上游与漓江上游之间开凿灵渠,大批人马粮草由湘江船运,经灵渠,入漓水,源源不断开入南越,为秦帝国的开疆辟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封建王朝,但由于秦统治者的滥用民力、残暴无度,很快就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中灰飞烟灭。

1张超凡.长沙郡起源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16(1).

2彭雪开.长沙地名源流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6(6.

1 长沙文物局﹒长沙重大考古发现(M)﹒长沙:岳麓书社,2013:020﹒

1王焕林.里耶秦简释地[J].社会科学战线,2004(3)﹒

1张超凡.长沙郡起源初探[J].长沙大学学报2016(1).

4 陈蒲清.长沙是楚国“洞庭郡”的首府[J].长沙大学学报2016(5).

1 董远成.楚秦汉间历史地理概述[M].湖南博物馆馆刊.长沙:岳麓书社,201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