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中國藥典》:山藥

【拼音名】Shān Yɑo

【英文名】RHIZOMA DIOSCOREAE

【別名】薯蕷、土薯、山薯蕷、懷山藥、淮山、白山藥

【性味】甘,平。

【歸經】歸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15~3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中藥大辭典》:山藥

【功能主治】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脾虛洩瀉,久痢,虛勞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於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白帶過多。

①《本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②《別錄》:"主頭面遊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鑰。"

③《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④《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⑤《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洩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⑦《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

⑧《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有實邪者忌服。

《中華本草》:山藥

【功能主治】補脾;養肺;固腎;益精。主脾虛洩瀉;食少浮腫;肺虛咳喘;消渴;遺精;帶下;腎虛尿頻;外用治癰腫;瘰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大劑量60-25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李杲

仲景八味丸用幹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

《醫經溯洄集》

幹山藥,雖獨入手太陰經,然其功亦能強陰,且手太陰為足少陰之上原,原既有滋,流豈無益。

《本草正》

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洩仗菟絲相濟。諸丸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總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藥品化義》

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臥,四肢睏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髒要藥。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但性緩力微,劑宜倍用。

《本草求真》

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朮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鹹,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溼以止洩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雲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本草經讀》

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藥,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見今人每取上品之藥,如此物及人參、熟地、葳蕤、阿膠、菟絲子、沙苑蒺藜之類,合為一方,以治大病,誤人無算。蓋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極則死。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藥,如五穀為養脾第一品,脾虛之人,強令食谷,即可畢補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本經疏證》:薯蕷,主傷中補虛羸,即補中益氣力也。而《本經》復言之何故,此蓋當連下句讀,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雲者,猶雲補傷中而致之虛羸,除傷中而受之寒熱邪氣也。夫虛必有一處為先,他處乃連類及之者。邪之所湊,雖雲其氣必虛,然亦有陰陽之分,五藏六府之異;薯蕷所主之虛之邪,須審定其由傷中傷氣,方得無誤。不然傷血及他傷亦能致虛羸、成寒熱,又何別焉。

《別錄》所主補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正與《本經》相印,惟下氣、止腰痛、強陰三項為特出。至於頭面遊風、頭風、眼眩,唐以來醫家不甚用此味,故無從參其底裡,然質之仲景治風氣百疾,

《本經》除寒熱邪氣,亦可默會其旨矣。。

《唐本草》署蕷,日干搗細篩為粉,食之大美,且愈疾而補。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蜀道者尤良。

《本草圖經》:署預,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雲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者。又江、湖、閩中出一種根如姜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者,一拔可重斤餘,颳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於北地者耳。

《植物名實圖考》:狂風藤,江西贛南山中有之。赭根綠莖,蔓生柔苒。參差生葉,長柄細韌,似山藥葉而長,僅有直紋數道。土人以治風疾。章炳麟:薯蕷一味,開血痺特有神效,血痺虛勞方中風氣諸不足,用薯蕷丸。今雲南人患腳氣者,以生薯蕷切片,散佈脛上,以布纏之,約一時許,脛上熱癢即愈。

山藥補脾,養肺,固腎,益精

《本經》: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別錄》:主頭面遊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

《藥性論》: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食療本草》:治頭疼,助陰力。

《日華子本草》: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洩精健亡。朱震亨: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傷寒蘊要》:補不足,清虛熱。《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