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较长,建议收藏后抽出一段时间来看。

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我按照自己习惯,将书分成以下四个类别。

个人成长类。这一类书的主题主要是提升个人的通用能力,比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在一般的图书分类中,对应的主要是经管类、励志类、职场类的图书。

文学艺术类。这一类书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词、艺术鉴赏等与文学艺术作品先关的图书。

知识博览类。这一类书的特点是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包括历史、传记、科技、生活等类别的图书。

专业知识类。这一类书主要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图书,如果说知识博览类的书是为了拓展知识的宽度,那么专业知识类的书则是就某一领域拓展知识的深度。

这篇文章所介绍的方法和工具,只针对个人成长类的书籍,文中所说的“读书”也专指读个人成长类的书。当然,有些方法也适合其他类别的书,但在这里不作讨论,如有兴趣,可以自己钻研。

一、读书之前应当确立的两个基本观念

1.读书要有目的性

我们读个人成长类的书,一般都是因为想要去解决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感觉自己自控力差,就去读《自控力》;感觉自己读书效率低,就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看到什么书热门就去读什么书,那么你的读书过程会很痛苦,而且收获不大,完全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比如年初的时候,有一本书叫《原则》,罗胖在跨年演讲上重点推荐过的,大家都在说这本书怎么怎么好,我也第一时间找来看了。但是说实话,根本看不下去,感觉跟念天书一样,一段话读完都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说什么。

是这本书不好吗?当然不会,被那么多大咖热捧的书,就算差能差到哪去?那么是我自己理解能力不够喽?我自认为自己也没那么不开窍。

其实最终的原因就在于,我根本就没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去读这本书,也没想过我要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只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强迫着自己看一些根本不感兴趣、也实在是用不上的东西。这样的阅读体验,别提有多痛苦了 。

而在读另外一本书的时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本书叫《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我一开始是想提升自己的读书效率,按照这个目的列了一个书单,上述这本书只是其中的一本。但是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好多疑问都在书里得到了解答,并且有些观念还得到了刷新,真的是越看越嗨,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后来还回过头就有疑问的地方重读了好几遍。

这就是带着目的读书的好处,你会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有意识地在书中寻找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是对你的奖励,就好像玩游戏时的及时反馈,付出了努力很快就有收获,这样你才会像沉迷游戏一样沉浸在书本里,产生所谓的心流状态。

2.要带着空杯心态去读书

学过车的朋友可能都听教练说过这样的话:“没碰过车?那最好不过了,你按照我教的来,保证能够顺利拿到驾照。”那些会开车的人,教练反而觉得不好教。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驾考的过程中,每一步的操作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稍有不慎就会被扣分导致未通过。没碰过车的小白们,一般都会老老实实地按照教练教的方法一步步来,一点都不敢大意。而会开车的人,往往都会觉得这些东西太简单,没什么好学的,等到真上了考场,他之前开车养成的像不系安全带、不打转向灯、不按顺序挂挡等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肯定过不了关。

在驾考这个例子中,如果你不带着空杯心态去学,认为开车这么简单,没什么好学的,那么你就不会明白这样一个事实:教练不是在教你怎么开车,而是在教你怎么通过考试。

读书其实也是一样,书里讲的知识可能你都知道,但你也不能简单地说这本书是废纸。

一本完整的个人成长类图书,是作者对某个主题进行系统研究、思考、总结后得到的知识结晶,不管这本书的内容质量高不高、对我们实际用处大不大,在读过之前,请保持对作者和知识的尊重,不要自视过高、妄加评论,认为这本书这不好、那不好。如果我们带着这种心态去读书,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可以说,每本书几乎都因为作者本身的知识和经历丰富程度不同,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的观点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是一本书里面,只要有一句话对我们有触动、有启发,那么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退一步说,就算一本书真的是没什么可读性,你也要讲清楚为什么不值得读,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负面的评价其实也是对个人能力提升有帮助的,而且比正面的评价更难。因为你给好评,只要顺着作者的意思说就行了,但是你要给差评,就必须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拿出有力的证据出来,这里就有了一个思考、论证和运用已掌握知识的过程。

这里小结一下:读书之前,一定确定自己读书的目的,而且要放低姿态,以一个“小学生”的心态去读书,以确保自己能够有效率地吸收书本中的知识。

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二、高效读书的一些方法

1.如何选择合适的书

关于怎么选择个人成长类的图书,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中提出了一个“找对象”式的选书方法,我觉得非常实用。

赵周老师的这种选书方法分为三步:“海选”“相亲”“过日子”。

前面说过,读个人成长类的书,一定要有目的性。所以在第一步,你就要确定下来自己想要学习的主题,然后按照这个主题去列一个书单。

具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你想学时间管理,可以直接百度搜索“时间管理 书单”,这是最快捷的方式,搜出来的结果可能会五花八门,没关系,因为是“海选”嘛,越多越好,这时你不妨把这些书单里提到的书都列为备选。如果你觉得得到的书单太长了,还可以去亚马逊、豆瓣上看每一本书的评价,把那些评价低的剔除掉就可以了。

“海选”阶段结束后,就是一对一地“相亲”了。选择一本书,先查看封面、序言、目录,判断这本书有没有可能解决你的疑问,如果有,那么就再跳到相关的章节大致翻翻看看,确定要不要读。这个过程用时很短,一般来说10分钟足够了,如果超过10分钟你还没判断出来一本书要不要读,那就不要读了,这说明这本书跟你没多大关系,写的再好也没用。这就像相亲一样,如果你跟对方没看对眼,那么勉强下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相完亲后就是结婚过日子了。在“相亲”阶段你可能最终看上了好几本书,没关系,这个时候可没有“一夫一妻制”的限制,你完全可以把这几本书都列为你“过日子”的对象。

但是要注意,虽然说你可以有好几个对象,真正“过日子”的时候还是要一个一个来,先把一本书读完,再去读另外一本。因为书与书之间的观点可能都是不同的,要是你同时读这几本书,就会发现互相矛盾之处,影响自己的判断。如果你经常看宫斗剧,你会更透彻地理解这一点。

2.怎么才算读完一本书

现在你挑定了一本书,那么到底怎么读才更有效率呢?

首先,你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对于个人成长类的书,到底怎么才算读完?

对于这个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通读全书才算读完,这样才能掌握整本书的知识架构;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从书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算读完了,不需要通读全书。

其实稍加思考,你就能发现这两种观点都很片面。我认为,对于个人成长类的书,最好的做法就是忘记“读完”这回事。

有位大神的说法很精辟:“书是用来查的,而不是用来看的。”

你完全可以把一本个人成长类的书当作是一本“辞典”,你有疑问就从这本“辞典”里找答案,找到答案后“辞典”再放回去,以后说不定还会用到。你肯定听说过“我一年读完300本书”这类豪言,但是你听谁说过“我一年读完300本辞典”吗?

所以,对于个人成长类的书籍,完全不要去管读没读完。如果你实在纠结于此,那不妨就把“读完”改成“读过”,以后跟人说“我一年读过300本书”,也算不得说瞎话。

这里小结一下:用“海选”“相亲”“过日子”的方法来选择最终想要阅读的书,并且对于个人成长类的书,可以将其当作工具书来看待,忘记“读完”这回事。

3.如何通过做读书笔记提升阅读效率

读个人成长类书籍的过程,就是一个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你既可以从头开始读,遇到有启发的重点研读,也可以直接跳到相关章节去找你想要的答案。不管是哪种方式,你都得会做读书笔记。

关于如何做读书笔记,我有五种方法推荐给你。这五种方法的每一种都有其适用场景,也会有相互重合的地方,读书的时候要适当选用。

第一种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标记法”。

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你觉得有用的句子或段落,但是又没有必要深入领会,直接做个标记就行了。标记的时候最好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以表示不同的重要程度。比如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用不同的线形做标记,用红色或直线标记的部分表示很有用处但现在不需要,用黄色或波浪线标记的部分表示金句、推荐的工具书籍等不那么重要的内容。

第二种方法,“概念卡片法”。

这是彭小六在其新书《洋葱阅读法》中提到的方法。

一本个人成长类的书籍,往往会提到很多概念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这种概念,就可以将其提炼成一张概念卡片。一张概念卡片主要包括概念的名称、图文解释、应用场景三个要素,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扩展。

比如我在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个人学习力升级指南》时候,看到一个概念叫“库伯学习圈”,觉得很有用处,我就将其制作成一个概念卡片放到印象笔记里,以后我要用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直接在印象笔记中搜索调用就可以了。

如果你能够举一反三的话,你会发现“概念卡片法”不只是在读书的时候好用,在读公众号文章等碎片阅读场景中更加好用,因为它能够帮助你过滤掉碎片信息中的冗余部分,只留下精华。

第三种方法,“便签读书法”。

这就是赵周老师倡导的“拆书法”。

在“便签读书法”中,赵周老师建议我们读书时要准备上三种颜色的便签,遇到有感触的地方,就拿起一张便签,在上面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这张便签叫I便签;然后再拿起另一种颜色的便签,写上自己的相关经历,这张便签叫A1便签;最后那种颜色的便签上,写下自己运用这个知识点做出的行动规划,这张便签叫A2便签。

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每一张A2便签就是你从书本里获得的知识结晶,有点像“概念卡片法”中的概念卡片,但是它们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概念卡片是从书中提取的素材,还没有成为自己的知识;而A2便签则是理解消化知识后做出的行动规划,当你完成A2便签上的行动后,相关的知识点就会转化成你的实践经验,当然也就成了自己的知识。

第四种方法,“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

这种方法是日本作者奥野宣之在其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

葱鲔火锅是日本一道很有名的料理,鲔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枪鱼。葱鲔火锅就是葱段和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如果你有生活常识,你肯定知道葱一般都是作为调料使用的,但是在葱鲔火锅中,葱是配菜,而非调料,与主菜金枪鱼是同样重要的。

在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奥野宣之认为读书笔记的两大要素“摘抄”和“评价”都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摘抄”就是把自己觉得很重要的、很受启发的原文抄写在 笔记本上,“评价”则是将自己对“摘抄”内容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他将“摘抄”和“评价”比作葱鲔火锅里的葱段和金枪鱼,更形象地说明二者的同等地位和重要性,所以“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就是将“摘抄”和“评价”作为同样重要的“食材”进行融合的一种读书笔记法。

奥野宣之认为“葱鲔火锅读书笔记法”不仅可以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还很有可能会“激发思想的火花”,“读书时获得的感想”会成为“原创思考的源泉”。将“摘抄”和“评价”稍加完善,就能形成自己的知识,这会让读书的收获得以成倍增加。

第五种方法,“九宫格总结法”。

这种方法是受彭小六在《洋葱阅读法》中提到的“九宫格笔记法”启发,我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改变。

具体做法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边读边填九个格子,这九个格子分别是:

(1)书本信息——书的封面,内容简介,作者简介

(2)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想要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

(3)书本结构——书的逻辑层次、知识框架

(4)我从书中找到的答案——书里面对我的问题提供的解答

(5)下一步行动——根据找到的答案规划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6)书中的核心概念——用“概念卡片法”记录的概念卡片素材

(7)读书笔记——这里的笔记主要是指用“标记法”“便签读书法”以及“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记录的读书笔记,基本上就是由摘抄+评论构成的

(8)知识链接——其他的书籍、文章中与本书主题相关的一些重要内容

(9)我的输出——读过一本书后,我写的书评、拆书稿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九个格子几乎囊括了与一本书相关的所有内容,所以叫“九宫格总结法”。填写这个九个格子的过程,就是对书中的知识进行再整理的过程,可以更好地提升阅读效果。如果你觉得要填的内容太多、太费事,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要加以调整,只要不遗漏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规划行动这三个关键要素即可。

这里小结一下:读书笔记做得好,读书效率会高不少。根据内容重要程度和读书阶段的不同,可以用采用不同的笔记方法,记笔记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实时加工的过程,不要苛求质量,只要记下来即可,后面的输出阶段可以一边整理笔记一边进行输出。


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4.如何通过输出巩固和强化读书效果

以上是在讲怎么读书,是个输入的过程。但是,如果想要提高阅读效率,还必须要有一个输出的过程,这样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知识才掌握得更加牢固。

其实读书的输出环节并不那么复杂,要知道输出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吸收的知识,所以不需要把心思放在输出的形式上,而是要注重输出时思考与反馈的体验。具体的输出方法有很多,这里着重推荐三种。

第一种,写书评。

一本书读过之后,最简单高效的输出方式就是写一篇书评。不要以为写书评很难,其实书评是一种很套路化的东西,它有固定的写作模式可供借鉴。一般来说,一篇书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引题。

用讲故事、举例子、名人名言、亲身经历、热点事件等跟书的主题相关的内容,引出书的主题,再用一段话把书的核心内容高度概括地描述出来。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别人读这篇书评的兴趣,同时也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锻炼。

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资质,以初步建立读书评的人对作者的信任感。这一步就比较简单了,一般书里都会有作者简介的部分,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如果实在没有,也可以百度搜索一下作者的名字,同样能够找到很多作者介绍的内容,适当取用即可。

(3)主线介绍。

按照书的逻辑顺序和内容结构,依次介绍每一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理清楚书的主线。有些负责任的作者,会在序言里明确地告诉你本书分成哪些部分以及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可以拿来借鉴。如果作者没有说明主线,那么可以把目录变成一个思维导图,每一个章节做一个总结概括,最后按照内容的相关性和顺序依次写出来即可。

(4)重点内容介绍。

把一本书里你觉得最重要的部分挑出来作重点介绍,这一步是一篇书评的核心内容,决定着这篇书评到底是流水账还是有干货。但是不要怕,只要你按照上面讲的方法认真做了读书笔记,这一部分写起来其实很容易。

还记得前面介绍过的几种读书笔记方法吗?“摘抄”的是重点内容原文,I便签是对原文知识点的重述,“评论”是自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反馈,A1便签是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A2便签是用这个知识点规划出的目标和行动。

有理论(“摘抄”、I便签),有评价(“评论”),有案例(A1便签)、有应用(A2便签),一篇好文章的要素都具备了,你还想要啥?

(5)总结结论。

还记得前面选书的时候怎么“海选”的吗?可以通过亚马逊或者豆瓣上的书评来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人们之所以会读书评,就是想知道一本书到底值不值得去读。因此,在一篇书评的最后,一定要明确地讲出结论——这本书值不值得去读,适合哪些人读。这个部分其实主要是表态,可以借鉴推荐序、编者按、出版后记等内容,再加上一点个人的感想即可。

第二种,写拆书稿。

拆书稿不同于书评,它是针对书里面的某一段内容而写的。拆书稿的成文方法,其实就是对“便签读书法”的三个便签的拓展。

(1)引题。

拆书稿的第一步也是引题,方法跟写书评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2)引用原文。

拆书稿由于是围绕着书中的某一个点来写,不用对全书进行介绍,所以可以直接把原文引用过来,但注意不能大篇幅引用,毕竟一篇拆书稿本身都不会太长。

(3)重述观点。

把I便签记录的重述内容再次加工,想办法说得更详尽、贴切一点,锻炼自己重述信息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4)描述经验。

对A1便签记录的经验进行扩展,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和知识点的关联性,锻炼自己的叙事技巧。

(5)规划行动。

A2便签已经记录了目标和行动,这里主要是扩展说明一下行动的步骤和方法,以及行动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工具。

第三种,制作读书笔记PPT。

这种方法是秋叶大叔提出的读书笔记高阶输出方法,应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坚持做出来,对读书效率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读书笔记PPT没有固定的模式,如果刚开始做,可以先按以下三步来做。

第一步是确定文案大纲,明确每一页PPT上要展现的内容要点。由于读书笔记PPT做起来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篇幅不宜太长,那么我们只能选取书中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展现素材。这里就可以借鉴书评写作第四部分的内容。

第二步是图形化知识点。这一步是做读书笔记PPT的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用图示的方法把每一页的内容要点展现出来,文字尽量精简,尽力用图形和图示表达清楚结构和层次。

第三步是整体设计。这是最后的PPT设计阶段,可以借鉴书的字体、配色等封面风格来设计PPT,以达到和图书风格一致的效果,这里就主要是PPT技巧的学习与锻炼。

这里小结一下:读书学习做笔记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要加上一个输出的过程,形成闭环,才能提升效果。读书的输出方法很多,比较简单的是写书评和拆书稿,这两个输出方式只需对读书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即可;进阶的方法是制作读书笔记PPT,对读书效果的提升最明显,但是难度也是有的,可以先找一些模板学习别人的方法。

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三、这些实用又良心的读书工具,你得知道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些好用的网络工具能够帮我们省很多力气。关于读书的几个工具,我经过长期使用,着重推荐以下五个。

1.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是笔记类应用软件中的王者,就算你没用过,你也肯定听过它的大名。

印象笔记的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上手并不怎么难,如果要求不高,用免费的就可以。但如果你想付费,最好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付费,因为印象笔记有时会做活动打特价,而且这个特价只能在公众号上付款才能享受到。购买高级账户的最佳时机是在六月份,因为每年六月份印象笔记都会搞周年庆活动,一年期的高级账户都是白菜价,等到来年快过期了正好又赶上周年庆了。当然,正常的高级账户价格其实也不贵,实在没活动的时候买也能接受,等到发现打折了再买也是可以累计使用期限的。

2.第二个要推荐的是Xmind。

Xmind也是思维导图软件中的佼佼者,免费版的功能就能满足我们的绝大多数需求。在读书的时候,可以用Xmind来梳理书本的知识结构;在写书评的时候,可以用Xmind整理写作思路。而且,Xmind还可以直接将思维导图导入到印象笔记中,方便我们在印象笔记中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加工。

接下来要推荐的三个工具都跟电子书相关,喜欢看电子书的朋友们可以重点看看。喜欢看纸质书的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以防你需要找电子书的时候多走弯路。

3.首先推荐两款读书类APP。

一个是多看阅读。

多看阅读的优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排版非常好,可以说是目前读书类APP中排版最好的,读起来赏心悦目;二是笔记功能完善,有多种标记颜色可供选择,还可以直接将笔记一键导出到印象笔记中,并且导出后的笔记依然保持着很友好的排版;三是支持导入本地图书,也就是说不是多看书城中购买的书,你也可以用多看阅读来读,并且支持PDF格式。

微信读书的最大优点是省钱。首先,读书时长每达到半小时就可以领到1块钱书币,每周最多可以领取10块钱书币;其次,微信读书每周都会推出分享免费领书的活动,有时能免费领到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的书;以上都是毛毛雨,因为微信读书的最新版本放了个大招——无限卡,最低19块钱一个月,免费看全场所有图书。也就是说你少去外面吃一顿饭的钱,就能买到全场所有图书一年的阅读权,再配合上送的书币,还可以买下喜欢的书籍送给朋友。

另外,微信读书也支持导出读书笔记,但是记笔记的体验比不上多看,而且导出笔记需要自己手动复制粘贴。如果多看能推出包月服务,那用多看再好不过,因为功能全面颜值还高,但如果想省点银子,还是这两个软件搭配着使用吧。微信读书用来买书,多看阅读用来看下载的书。

4.最后推荐的一个工具是一个网站,叫“鸠摩搜书”。

这个网站的强大之处在于,输入你想要的书名,它就会把全网有关的下载资源都展示给你,而且各种格式的都有。如果有些书没有在微信读书或多看阅读上上架,就可以用鸠摩搜书找其电子版,如果实在没有电子版,它也会推荐给你纸质版的购买网站。

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帮你彻底解决读书效率低的问题

最后总结:读个人成长类的书,一定要有目的性,而且要带着空杯心态去读。读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读书笔记方法,把书中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果实采摘下来,读书笔记做的好不好直接决定着读书效率高不高。读过书后,对读书笔记进行整理,并加上自己的进一步思考和反馈,坚持做高质量的输出,强化读书效果。别忘记,最重要的是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读个人成长类的书不是为了增长见识或者提升修养,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对读书效果的最终升华,经过这一过程后,书中的知识才会转化成经验,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