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英國是一個面積比日本本州島大不了多少的島國,它之所以能夠在近代躋身世界頂尖強國之列,就是因為英國在大航海時代看準了時機,一舉擊敗了當時的世界霸主西班牙,拿穩了通往大西洋深處的船票,從此大英帝國的崛起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它迅速登頂世界,成就了持續近300年的宏圖霸業——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領地極盛時期可以達到3300多萬平方公里,超越歷史上所有帝國的疆域,獨步天下。也正是在這種強大的殖民統治環境下,英國的整體實力在殖民地的強大供血能力之下獲得迅速飆升。
到了18世紀時期,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英國已經是引領全球工業的科技強國了。生產、製造就要伴隨著大量的運輸週轉,在火車出現之前,英國本土的主要運輸一直是靠著海運來承擔。
因為英國的大不列顛島是一個狹長的島國,東西最窄處只有50公里,而從南到北最近的距離卻有900多公里,船隊繞行一週需要走2500多公里,耗功又耗時。因此在大不列顛島上設法開鑿一條連接東西的超級運河就成了迫在眉睫的要緊事。
1773年,缺乏研發經費的瓦特受到英國政府的委託,在大不列顛島上勘測一條適合開鑿運河的線路。經過約8年的勘探,瓦特終於在大不列顛島北部的蘇格蘭高地裂縫(莫爾峽谷)制定好了開鑿運河的方案。
莫爾峽谷大不列顛島北部高地中間被冰川侵蝕形成的峽谷,地勢低窪,峽谷中間地區大部分海拔也在30米以下,而且在100多公里的峽谷中分佈著尼斯湖、洛希湖等數個狹長的天然湖泊,使得運河的實際修建長度大大縮減,僅需要開鑿30公里左右,就可以直接將大不列顛島一分為二,使東西兩邊的海洋貫通。
這條運河從勘測,到竣工,一共耗時74年,取名為喀裡多尼亞運河。因為運河的中間部分(包括湖泊)的海拔為30多米,高出海平面很多,而且河水來源不多,因此採用的是多級水閘攔截運河的方式通航,最多的地方連設六級水閘,整個運河擁有29座水閘,可謂工程浩大。
然而這座費心費力的浩大工程,並沒有持續長期的起到它應有的巨大作用,反而是迅速的消失在新時代的號角聲中。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船舶噸位的不斷上升,以往可以從喀裡多尼亞運河通過的船舶,都換成大了噸位的貨輪,即使是從蘇格蘭北面繞行,也比小貨輪從運河捷徑通過要划算。因此昔日的超級運河喀裡多尼亞迅速的被荒廢下來,現在僅作為旅遊觀光、垂釣之用。
但不管怎麼說,這條巧奪天工的運河,都是大英帝國在工業時代強力的象徵。試問倘若沒有及其雄厚的實力支撐和龐大的運輸需求,又有哪個國家會在一座島嶼上開鑿貫穿兩側海洋的運河呢?
閱讀更多 草民有話說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