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家長一個下意識舉動,剝奪了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3-6歲年齡段的小朋友,當他們看到同伴擁有好玩的東西,本能地第一反應便是“我也想要”。

面對孩子的“佔有慾”,家長的處理方法會根據他們渴望物品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一般比較大件、昂貴的物品,家長都會謹慎把關。不過,大部分時間裡,孩子想要的都是小件東西。

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處理呢?我猜,大部分爸爸媽媽都會下意識掏錢包,滿足孩子小小的願望。

記得有次去公園散步,我看見很多小朋友買一種彩色玩具球在草坪上踢。本來一個球至少夠七八個小孩玩,但很多剛來的小朋友看見別人玩得嗨,就會跟身邊的父母說:“我也想要這種球。”父母覺得一個玩具球很小件,又不貴,就大方掏錢給孩子買了。

結果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草坪上的小朋友幾乎人手一個球,最開心的大概是公園門口賣玩具球的小販。

90%的家長一個下意識舉動,剝奪了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當時公園這一幕,觸發了我的思考:

現在小孩獨生子女多,在家都是獨享資源,平時無傷大雅的佔有慾,爸爸媽媽也都儘量滿足,慢慢就習慣了什麼東西都要佔個所有權。

但長大後,進入集體生活,環境就變複雜了,沒法再以自己為中心,想獨享資源?不容易!必須學著與他人協作,共享資源。

長遠來看,懂協作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社會技能。你很難看到一個充滿獨佔欲的人,在團隊中如魚得水,而leader通常都是善於協調資源的人。

那麼,問題來了,當我們下意識掏錢包,滿足孩子小小的佔有慾時,是不是相應也剝奪了他們鍛鍊協作能力的寶貴機會呢?

倒不如換一種方式,不直接滿足,而是鼓勵孩子去跟擁有玩具球的小朋友商量,提議一起玩,將孩子的佔有慾引到協作共用上來!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在繪本館,我發現,小一點的孩子很喜歡搶書看,當他們對別人手裡的書產生興趣,就渴望搶過來據為己有。

這時候,90%以上的家長做法都是先拉開孩子,叫停爭搶行為,再安撫性地遞給孩子另一本書,滿足他的佔有慾。

這種做法,和孩子看見別人好玩的小東西,表示自己也想要,爸爸媽媽下意識掏錢包的做法是一樣的。

之前我也這麼做過。

但當我有了要發展孩子協作能力的意識後,會覺得,不直截了當地滿足孩子,而是引導他去參與,是更好的方式。

90%的家長一個下意識舉動,剝奪了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是的,這是一種對大人來說更費力的方式,但它帶來的效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去謀求資源的使用權,如果沒有成人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只會較長時間停留在"佔有"思維上,你需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去影響、改變其認知。

令人欣喜的是,生活中的教育往往比課本上的教育來得更真實更直接,孩子的轉變也是最快!

90%的家長一個下意識舉動,剝奪了孩子發展社交能力的好機會!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叫《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

安妮特·拉魯和她的團隊選擇了十二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作為研究對象,考察他們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頗具思想性地揭示了不同階層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的點滴上的不同。這些教育行為的不同,又進一步影響了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獲取資源的多少。

其中有一個章節,談到了家長對孩子社交協作能力的培養。工人階級家庭崇尚自然成長,他們的孩子將自行發展與人交往的模式。

中產階級白人家庭的父母則恰恰相反,他們會犧牲很多個人時間,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引導他加入其它孩子的玩耍圈子,在孩子大的時候,報名參加各種俱樂部活動,讓他們在團隊中得到充分的鍛鍊。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帶來了什麼樣的結果呢?

調研中,中產家庭的孩子,因為得到了家長的早期引導,在他們進入社會後,表現出了更強的適應性和如魚得水的優越感。相比之下,從未得到引導、粗放式發展的孩子在與人互動時則表現出了很強的侷促感。

我沒有詆譭工人階級家庭的意思,我相信,自然生長的教養方式依然有它的優勢。只是單從培養孩子協作能力這一角度來看,引導與不引導,效果差異如此之大,是不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呢?

【劃重點】

1、擁有資源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不糾結於佔有,卻善於通過協作獲得使用權的孩子。

2、如果沒有成人引導,孩子只會較長時間停留在"佔有"思維上,你需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去影響、改變其認知。

3、當孩子表示"我也想要",不直接滿足,而是引導他去協調共用,是更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